飞马踏燕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一,它与同一汉幕出土的车马仪仗队中的铜铸马(图2),在体型与体态上的表现几乎完全相似,代表我国汉代优良马匹的典型样板,不过前者是动态,表现飞跃前进的雄姿,而后者呈静态,或伫立,或慢步。$ x. |. `2 C/ ]) D( @
第二,它反映出汉代采用了有计划、有目标的大规模马匹杂交改良的政策及其实施成果。汉代为防止西部敌寇入侵,巩固国防和保卫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建立坚强骑兵与传递军事情报和政务讯息的驿马站的必要,于是非常重视养马。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在西北边地设“苑马”36所(即国营大军马场)。到公元93年(东冯和帝永元五年),甘肃西北部养马三十余万匹(《甘肃通志》)。有了如此众多的马匹,构成改良马匹的物质基础。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乌孙国,该国赠进良马数十匹,汉武帝一见叫绝。他听说西域大宛国有良马,便派遣使臣前往交涉,以金马换良马。经过一番周折,甚至兵戎相见,最后大宛国献上“汗血马”即大宛马3000匹。汉武帝大为欣赏。称之为天马,同时下令全国悉养母马,以便与西域引进的良种马杂交育种以改良马的体型、体质与性能。由此可以推知,汉马(即汉墓铜奔马与车马仪仗队中的铜铸马的原型)之所以达到优秀完美的水平,是和汉代执行大规模地引进西域良马与本土马匹杂交、改良、育种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 o/ v x) d6 m4 M第三,它反映了汉代建立良马选优标准的作用。杂交改良马品种的体型与性能,必须采用严格的选优淘劣的措施与之密切配合,方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选优应该根据什么标准?东汉名将马援制造出一具“名马式”模型作为马匹选优的标准。他于公元前14年出生于畜牧业特别发达的凉州(即今甘肃省武威地区)。其父马仲曾任西北边郡主管畜牧的“牧师令”。他在畜牧业地区耳濡目染,对于当日优秀马的形态与性能有了感性的认识和概念。公元35年他任陇西郡太守,也是西部国防重镇。他总结了我国从春秋到战国与西汉所有相马名家的研究资料包括伯乐的“相马经”,结合他本人观察河西良马的印象,铸造了一具良马模型“名马式”,身高三尺五,胸围四尺五,作为选优标准,并特别将“名马式”模型安放在东汉首都洛阳的城门口,供全国来京的人们参观学习,当然也包括甘肃西北部国营大马场的员工们。后者参观“名马式”后,返回马场,在杂交改良与育种过程中,必然地遵照这项良马的选优标准。据崔土育溪教授(1999)的意见,汉墓铜奔马与铜铸马的模型与当时河西地区的汉马种质特征及马援的“名马式”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可以理解的。
3 ?2 U. e1 A. |# _0 b由以上三点可以想见,“马踏飞鹰”饲奔马与同一墓中出土的铜铸马在中国养马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反映我国汉代引进国外良马,杂交改良本国马匹的育种科学与技术水平及其成果已经达到世界科技水平的前列。
' b- m- M2 i% U; z0 S/ g4 “马踏飞鹰”铜奔马在中国艺术上的价值与意义
: E5 p% h9 O3 t; c“马踏飞鹰”是二件稀世国宝,也是代表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构思和艺术造型的名贵珍品。中国艺术中有一些特色,例如富于想象,删繁就简,重点突出,将绘形、写意与传神合而为一。据初师宾、张朋川(1982),“博得中外盛名的铜奔马的奇特造型显示的可能是一种狩猪场面。”“马足所踏那只鸟……分明是鹞鹰属的猎禽。”其主题是猎马奔跑的速度超过飞鹰的飞行速度,其目的是描写铜奔马奔跑得快。马是主角,鹰是配角。在西方,描绘奔跑很快的马,采用的方法是在马背上加两个翅膀,可以说是“画马添翼”,意境不深。中国汉代艺术家为表示当日汉马的高速度,采用奔马的后蹄踩到正在飞翔的鹰背,说明其速度比鹰还要快。这种表示方式有中国特色,也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以上只是将猎鹰与猎马在追捕同一猎物比赛速度。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猎鹰与猎马既然出现在同一狩猎场景,为什么没有猎人与猎物?这又是一项中国艺术特色。在中国戏剧中,台上表演的骑马将军没有马。手中只拿一根马鞭;划船的船工没有船,手中只拿一根桨。但是通过他们的身段变化和舞蹈动作,表演的骑马舞与划船舞,给观众留有想象的空间和优美的艺术享受。这和在狩猎场景中的“马踏飞鹰”模型的造型设计是异曲同工,具有中国艺术的特色。还有一点尚需说明,汉代育成的汉马属于乘挽兼用型(崔土育溪1990),他们可以用作持矛武士的战马,持斧武士的战车挽马,也可用作供人乘坐的招车马,这些均可由图2中看出。但是汉马还可作为猎马与驿站用马,前者可由图1“马踏飞鹰”模型得出结论,后者则可由铜奔马走的是典型的“对侧步”来推断。因为驿卒长途乘马,一站转一站,传递军事情报与政务讯息,为减少马走自然快步上下颠簸频率较高给驿卒带来的疲劳,当时选育出的汉马可走对侧快步,只左右摇摆,较平稳舒适。这种马经过千余年的沧桑,已经失去它们过去的体躯粗重壮实、结构协调完美的英武雄姿。但是它们的后代——分布在丝绸之路的马仍保持其走对侧快步绎用马的遗传特性。根据崔土育溪(1959)资料,在丝绸之路东段甘肃天祝县的岔口骡马分布于该区附近的金强驿、松山、达隆和永登的武胜驿、坪城、金嘴一带,可称为岔口驿马的中心产区。据崔本人调查,该地区的马能走对侧步的有十分之七。此外,与天祝县邻近的青海省门源县的浩门马,新疆自治区的哈萨克马、焉 马与伊犁马,均有走对侧步的性能。这些情况与“马踏飞鹰”铜奔马呈现走对侧步的典型姿势有历史上与种性遗传的关系,而后者突出表现其飞奔嘶鸣的雄姿,精美绝伦,在中国铜铸像中不多见,在艺术上有其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l! \$ X: ]7 {, d2 O" U
5 “马踏飞燕”应改名为“马踏飞鹰”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M3 O" o1 H. l$ _) `3 d4 R; K+ V( M
汉墓铜奔马蹄下的飞鸟,经学者研究证明,是猎鹰而非燕。然而该项稀世国宝在“马踏飞燕”的错误名称下,以讹传讹,流传了三十多年,而今且愈陷愈深。例如,(1)2002年3月初,中央电视台第一台(人与自然)节目中谈到马,主持人赵忠祥讲到马的祖先——三趾马,内容很科学化;但他谈到这件稀世国宝——汉墓铜奔马时,称它是“马踏飞燕”。(2)在同一时期中央电视台播放为某一项艺术比赛颁奖晚会时,每—得奖人获得一具复制汉墓铜奔马作为奖品,主持人朱军与周涛均称这项奖品为“马踏飞燕”。(3)中国国家旅游局将这汉墓铜奔马作为该局标志。(4)中央电视台第四台(华夏文明)的节目标徽有佛像也有汉墓铜奔马。这两个单位究竟用什么名字称呼这项稀世国宝铜奔马呢?不知道。是否“未能免俗”呢?值得怀疑。(5)据《甘肃日报》主办的《西部商报》2002年2月24日刊登“江总书记赠予布什‘马踏飞燕’荣膺国礼”的标题。像以上一连串的事例,如果亡友养马学专家甘肃农业大学崔土育溪教授健在,他一定会奋笔疾书,参加争辩,为汉墓铜奔马正名。不幸他最近去世。我为纪念老友编写此文宣扬他的学术观点。以正时弊。文中绝大部分是抄引他的资料,适当加一点参考资料,极小部分叙述一点个人看法。中心思想是建议对这名扬世界的珍贵国宝汉墓铜奔马的名称,由“马踏飞燕”改为“马踏飞鹰”,借以符合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经过正名后的稀世国宝“马踏飞鹰”的形象,将更加辉煌灿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06
飞马踏燕,又称马踏飞燕,也称马超龙雀,是东汉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一匹千里马正在疾驰飞奔,它体态健美,昂首扬尾,张口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下踏着一只飞鸟。飞鸟展翅欲飞、惊愕回首。一切都发生在瞬间,却给人以无比宽阔的想像空间。
整体特征: 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像力,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匠艺,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以飞鸟的迅疾衬托奔马的神速,造型生动,构思巧妙,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第2个回答  2010-06-06
应该是“马踏飞燕”吧!!
马踏飞燕也称马超龙雀,是东汉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一匹千里马正在疾驰飞奔,它体态健美,昂首扬尾,张口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下踏着一只飞鸟。飞鸟展翅欲飞、惊愕回首。一切都发生在瞬间,却给人以无比宽阔的想像空间。 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像力,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匠艺,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以飞鸟的迅疾衬托奔马的神速,造型生动,构思巧妙,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铜奔马(马踏飞燕)(东汉)
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1厘米
1969年甘肃省武威县雷台汉墓出土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第3个回答  2010-06-06
飞马踏燕,又称马踏飞燕,也称马超龙雀,是东汉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一匹千里马正在疾驰飞奔,它体态健美,昂首扬尾,张口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下踏着一只飞鸟。飞鸟展翅欲飞、惊愕回首。一切都发生在瞬间,却给人以无比宽阔的想像空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