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不用白话文

如题所述

古人口语用白话,做文章的书面语用文言文。
古代学者因为尊奉儒家经典,所以写文章时都以论语孟子等经典作为语言标准,其实论语中记录的就是当时的口语,但是语言是发展的,也就是人们的口语是发展的,从语言史上看,一般来说口语和书面语的发展是同时的,所以相差总不会很大,但是中国古代一直以儒家经典为书面语典范,尽管口语发展变化很大,但书面语依然用文言文,造成了中国古代文白分家的现象,其实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就是春秋时期的口语,所以没读过书的古人是不懂文言文的(千百年前的人说的话不学怎么能懂呢),但即使是读书人平时说话不过是有些之乎者也但也不会用文言文交流。唐朝白居易的诗就比较口语化,他写的诗让所有的人都读的懂。而真正能反映古代口语面貌的作品呢,就是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了,水浒传就是用当时的口语写的。三国的话还是半文半白的。水浒中的很多对话就是当时市井中的对话哦,可以看一下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2-15
首先,白话文是五四运动以后才兴起的新汉语。第二,古人的生产科技或者说文化传播技艺比较低,文学纪录大多在竹简上刻画,因此造成了书写不便,携带不便的现象,所以语言要做到尽量精简。你在读文言文的时候会发现经常出现省略主语宾语的情况。第三,便于思想统治第四,读起来有韵味,顺口,还有就是古汉语当中的文言文繁体字用毛笔书写很好看。
第2个回答  2017-04-20
白话文在古代还没有普及,而古人也普遍喜欢用古文。白话文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
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