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谢安是谁

古代的

隐居生活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祖谢缵,曹
魏时任过长安典农中郎将(据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四编·补遗》所收“谢
府君神道”);祖父谢衡,是西晋有名的儒学家,“博物多闻”,“以儒素
显”,任过博士祭酒、太子少傅、散骑常侍一类的文官。父亲谢裒(一作褒),
永嘉之乱时携家南渡,在东晋政府中担任过侍中、吏部尚书等要职。谢安出
身于这样的名门世家,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在德行、学问、风度等方面都有
良好的修养。四岁时,谯郡的名士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此儿风神秀
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即王承,东晋初年名士)。”当时的宰相王导也很器
重谢安,青少年时代的谢安就已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当时社会名
流如刘真长、王羲之、王蒙、支遁等都对谢安有很高的评价。因此,社会上
把谢安看作安民救世的人物。但谢安早年无意仕宦,朝廷公府虽屡次召辟他
出来做官,都被他以身体不好为借口辞退。他寓居在会稽的东山(今浙江上
虞县一带),经常与王羲之、支遁、许询等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咏文,过
着逸士一般的悠闲生活。咸康中,在扬州刺史庾冰的强迫下,不得已出任为
庾冰的僚属,但只一个月左右,便又辞职回家。后吏部尚书范汪提名谢安任
吏部郎,谢安即写信拒绝。御史中丞周闵奏谢安被召,历年不到任,应禁锢
终身。经皇帝下诏才赦免。谢安堂兄谢尚任豫州刺史,都督豫、冀、幽、并
四州军事,握有相当的军政大权。升平元年(357)谢尚死,谢安的哥哥谢奕
接任谢尚的官职。次年,谢奕也死去,其职由谢安的弟弟谢万接任。谢氏一
家,屡出大官,家门富贵,只有谢安一人隐退。谢安妻子是名士刘惔的妹妹,
也是名门闺秀,问谢安为什么不出来做官,谢安轻蔑地说:“恐怕免不了要
出来的。”谢安隐居时,每外出游玩,常带妓女相随,司马昱(后即位为简
文帝)当时任宰相,听后说:“谢安既然肯与人同乐,也不会不与人同忧,
召他会出来的。”果不其然,谢安还是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对政局有明智的
见解。隐居时,亦常常协助兄弟从政。谢万任吴兴郡太守时,谢安随万赴任。
谢万有时贪睡,谢安便往床前,手叩屏风呼他起来理事(《太平御览》卷七
○一引《俗说》)。升平三年,谢万奉命讨伐前燕,谢安也随军北上。谢万
为人傲慢,谢安便劝他说:“你身为元帅,应常常关心手下将领,使大家齐
心协力,哪里有像你这样傲慢而能成事的呢?”谢万不听,反而每称诸将为
“劲卒”,手下的人都对他很不满。谢安十分着急,亲自登门拜访谢万的部
将,对他们厚相逊谢亲托,自队帅以下无一例外,深得人心。后谢万战败,
手下本欲乘机起事,因念及谢安的缘故才作罢。

出山入仕
升平三年,谢安的名声愈来愈大,甚至有人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
生何!”谢万兵败被革职,谢氏兄弟再无人担任高官,为避免门户中衰,谢
安便毅然决定出仕。升平四年八月,谢安出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当时
年已四十了。桓温得谢安为僚属,十分高兴。对左右的随从说:“你们可曾
在我的僚属中见过这样有才能的人?”谢安最初官职不高,但颇有威望。曾
推荐门生几十人给田曹中郎将赵悦子录用,赵悦子上报桓温,桓温让他录用
一半,但赵悦子认为:“当年谢安在东山时,官府名流屡次催逼,惟恐他不
关心政局人事,今天他自己从乡选举士,哪里有反而不用的道理。”于是,
全部录用。
升平五年,谢万病逝,谢安归郡赴葬。不久,转任吴兴太守。在职期间,
无重大建树,但为政清平。后人思念他,立了“吴兴太守谢安碑”(见陆心
源《吴兴金石记》)。咸安元年(371),升为侍中。这一年,桓温废海西公,
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简文帝风姿优美,喜儒学、玄学,颇勤于政务。但
无济世大略。谢安将他看作惠帝之流,只能清谈而已。二年,转任吏部尚书、
中护军。七月,简文帝去世,太子司马曜继位,为孝武帝。桓温原以为简文
帝临终会禅位给自己,不然,也会让他居摄政事,协助太子从政。简文帝原
也有这种打算,但由于王坦之、王彪之等人的反对才作罢。桓温怀疑是谢安、
王坦之从中作梗,对他俩怀恨于心。宁康元年(373)二月,桓温从姑孰入朝,
驻扎于新亭,大列兵卫,传说要见王坦之和谢安。当时传说桓温要杀王、谢,
取司马氏而代之。王坦之十分害怕,问谢安怎么办。谢安神色不变说:“晋
室存亡决定于我们这一次的行事。”便与王坦之去新亭见桓温。朝廷百官都
排列在道路两旁拜见桓温,王坦之吓出一身冷汗,连朝见用的手版也颠倒了。
谢安却从容镇定。王坦之原来名望与谢安不相上下,至此,人们莫不称赞谢
安胜于王坦之。
宁康初,桓温大权在握,威行内外,孝武帝软弱无能,政不己出,全赖
谢安、王坦之等大臣尽忠臣辅,维持政局平衡,使桓温始终不能取司马氏而
代之。桓温一再催促朝廷授给他加九锡殊礼,记室袁宏起草了礼文,文采甚
美,当时桓温已重病在身,谢安故意缓行其事,每次袁宏呈草稿上来,都要
他修改,一连修改了几次仍不能定稿。袁宏不明其意,问仆射王彪之。彪之
说:“桓温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不会久于人世,文稿还可拖延些时日。”果
然,这一年七月,桓温便病故了,加九锡的事便不了了之。
桓温死后,桓氏势力仍十分强盛。其弟桓冲、桓豁,侄儿桓石秀操纵着
扬、荆、江等军事重镇。谢安为了避免朝政大权落入桓氏手中,让崇德褚太
后出来临朝听政。褚太后是谢安堂姐的女儿,她的临朝对谢安很有利。不久,
谢安升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与尚书令王彪之共掌朝政。宁康二
年,中书令王坦之出任徐、兖二州刺史,谢安又兼统中书省,成为实际决策
者。当时,北方的前秦、前燕等少数民族政权强盛,不断侵扰东晋边境,国
内宗室司马道子弄权,大族如王、桓诸族恃强抗衡。鉴于这种国情,谢安对
外采取和靖政策,尽量减少武力冲突;对内施行德政,文武用命,富国强兵,
同时维持各大族之间及大族与皇室之间的势力平衡。如扬、荆、徐、兖四大
重镇,前二镇握于桓氏手中,后二镇则为太原王氏所操纵。宁康三年,王坦
之卒,谢安即以徐州授桓冲,自领扬州刺史,首先夺得对京师威胁最大的军
镇。当时,太原王蕴因为是皇后的父亲而受皇帝的信宠,谢安不久又解桓冲
的徐州授王蕴,既间疏王蕴和皇帝的关系,又削弱桓氏的兵权,也使太原王
氏再握军镇,达到各大族势力基本上平衡。与此同时,又注意不过分伤害大
族的既得利益,乃奏请追封晋初开国功臣的后裔,兴亡继绝。永嘉时,大量
北民南渡,大族兼并流民为部曲,不立户籍。桓温执政时,曾行土断,三吴
首当其冲,被括逃户多流入京师。有人主张彻底搜索,谢安不许,认为应以
德政抚民,不行烦细苛政,加上强寇压境,不宜扰乱民心,故回答说:“京
师若容不了这些人,何以称为京师?”(古义京曰大,师曰众)史称谢安“弘
以大纲”“不存小察”,基本上类同于王导的施政措施。王导晚年不复理事,
行无为之政,死后庾冰继任,则纲密刑峻,殷羡认为庾冰之政虽纲目不失,
终是小道,不如王导之政。谢安十分欣赏和赞同这一评价。因为谢安为政宽
恕,事从简易。人们都称赞他政如王导而文雅则胜过王导。

淝水大捷
太元元年(376),谢安进位中书监、录尚书事。二年,又加司徒,谢安
谦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徐、兖、豫、青五州军事。当时,前秦屡扰
晋境,朝廷下令招求可以镇守北方防线的文武良将。谢安推荐自己的侄儿谢
玄。有人讥诽谢安用人唯亲。中书郎郗超虽与谢安有怨隙,闻此事后叹息说:
“谢安能不怕他人讥诽而举荐自己的亲戚,真是明智。谢玄是有才能的人,
必不辜负谢安的期望。”果然,谢玄任兖州刺史后,在京口组成“北府兵”,
精锐无比,成为东晋最强劲的武力。太元四年,出镇广陵,命令儿子谢琰进
攻彭城,获胜而归。太元五年,进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太元八年,前秦苻坚亲率六十万大军南侵,水陆并进,直逼淝水,京师
为之震惊。谢安任命自己的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侄儿谢玄为前锋都督,
儿子谢琰辅国将军与西中郎将桓伊等率八万精兵拒敌。敌我兵力悬殊,人心
惶惶。战前,谢玄前来请问战略战术。谢安却说:“朝廷已另有旨安排。”
谢玄亦不敢追问。谢安泰然无异常日,命驾车出游,与亲朋好友欢聚,还跟
谢玄一起围棋赌别墅。谢安平日棋技不如谢玄,但这一天谢玄心里慌乱,竟
输给了谢安。下完棋,又在别墅附近游览山水,至夜晚才回来。西线的桓冲
十分担忧,从荆州派来三千精兵帮助保卫京师。谢安却不接受,说:“朝廷
已有退敌之计,无须补充兵力,西边防线也很重要,不宜随便抽调军队。”
桓冲对手下的人叹息说:“今大敌当前,宰相只顾游山玩水,又派年轻不懂
事的青年将领上前线,敌众我寡,东晋灭亡无疑了。”谁知谢安早已成竹在
胸,欲稳定民心,才故意装出若无其事,以博奕游玩托情,暗中却运筹帷幄。
十月决战前夕,召来诸将,面授机宜。淝水一战,晋军大破秦军,捷报传来,
谢安正与客人围棋,接信看后放在一边,照旧下棋。客人询问何事,谢安才
慢慢回答:“子侄们已打败了秦军。”下完棋回家,由于心中极度高兴,过
门槛时碰折了屐齿都不知道。这种操胜负于谈笑之间的风度和喜怒不形于色
的修养,在社会上广为传颂。

晚年
桓冲得知谢氏诸将已破秦军,既妒忌谢氏的胜利,又后悔当初失言,加
上自己镇守西线,历年败于后燕军队,羞愤交加,太元九年二月发病而死。
荆、江二州刺史缺任,谢玄新立大功,朝廷上下都认为应把这二个重要军职
授与谢玄。但谢安一来感到自己家族功名太盛,战后,谢石进位尚书令,太
元九年谢安进位太保,若谢玄再出任西线重镇,一家揽尽全国军政大权,容
易成为众矢之的;二来担心尚有一定势力的桓氏一旦失去重要官职,会怨恨
而起事。因此,将荆州授与了桓冲侄儿桓石民,任命石民的弟弟桓石虔为豫
州刺史,桓冲的孙子桓伊则为江州刺史。谢安一直注意维持各大族之间的势
力平衡,既不过分削弱,也不让其过分膨胀,即使对自己的家族,也不例外。
因此,谢安当政期间,政局比较稳定,国力发展较快,南北对峙的局面,也
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谢安虽小心处事,但由于名高权重,难免引起一些人的妒忌。谢安女婿
王国宝,是太原王坦之的儿子,不学无术,谢安十分讨厌他,只任命他当尚
书郎。王国宝自以为出身名门,理应任清要官职,不愿任尚书郎,辞职不干,
并积怨于谢安。王国宝的堂妹是司马道子的王妃,道子与孝武帝是投机的酒
徒。因此,王国宝谄媚司马道子,让他在皇帝面前离间谢安。孝武帝于是逐
渐不信任谢安,转而宠用司马道子。淝水战后,谢安功名大盛,孝武帝心有
忌惮,加以道子离间,由是疏远。九年三月,又升谢安为太保,进一步将他
架空。谢安也识时务,让荆、江二州于桓氏,维持大族间势力的平衡。一方
面回避司马道子,不与他抗衡,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夺回军政大权,维持自己
家族的势力。九月,上书请求率兵北伐,于是加授谢安大都督扬、徐、江、
荆、司、豫、兖、青、冀、幽、并、梁、益、雍、凉十五州诸军事,加黄钺。
十年,前秦国内发生叛乱,苻坚求援于东晋。谢安正欲避司马道子,于是请
求亲自率兵往救。四月,出镇广陵的步丘(今扬州邵伯镇),修建城堡居住,
名为“新城”。谢安晚年虽功成业就,名盖天下,但忆起昔年隐居东山的悠
闲生活,仍无限思念。及遭司马道子排斥,更思隐退。在新城造船凿舟,大
作航海的准备,一旦时机适当,便欲沿长江下三吴,告老还乡,再过山水间
的生活。但就在这一年七月,谢安病倒了,只得请求返回京师。走前,犹对
北伐作了部置,命令龙骧将军朱序驻扎洛阳;前锋都督谢玄驻扎彭沛,互为
犄角,待来年汛期水涨,东西两路一齐渡江北伐。部置完毕,才与儿子谢琰
一起回到建康,上书请求退职。八月廿二日,谢安病卒于建康,终年六十六
岁。东晋朝廷以隆重的仪式追悼谢安,孝武帝亲临灵堂三天,追赠太傅,谥
文靖(谥法:柔德安众曰靖)。十月,追封庐陵郡公。谢安有两个儿子。长
子谢瑶,袭封爵,官至琅琊王友,早卒。次子谢琰,甚有将才,跟随谢安从
政,官至卫将军、徐州刺史、假节,后在孙恩之乱中被杀害。

风流学养
谢安不仅是东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博学多才,风度优雅,为东晋
名士之冠。江左重人物,风流学养特为士人所矜重,谢安在这些方面,都体
现了优秀的素质。
玄学作为侨姓士族的文化标志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对玄理的
掌握和谈玄技巧成为一项重要的价值标准。谢安便精于玄道。二十来岁时,
拜访名士王蒙,与他清谈了很久,大受赞赏。曾与许询、支道林等人聚集在
王蒙家。谢安提议大家在一起言咏写怀,于是共解《渔父》。谢安看题,令
众人解释,支道林先解,讲了七百余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人无不称
善。大家都各抒己见之后,谢安谈自己的见解,讲了万余语,才峰奇逸,萧
然自得,在座的人,莫不钦服。许、王、支都是东晋有名的谈手,而皆服于
谢安,可见谢安玄学知识的渊博和言谈的精炼。
谢安亦通儒家经典。宁康三年(375),孝武帝将讲孝经,谢安与弟谢万
等人在宫廷侍读,中书郎车胤摘句,不懂的地方便问谢安兄弟,一而再,再
而三,深感不安,便对袁宏说:“不问则德音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袁
宏劝他不必担心,因为“明镜不疲于屡照。”意即谢安学识渊博,通经熟典,
为人解答疑难不会有什么困难。
在文学方面,谢安也很有修养。能诗善文,才学华丽。早年在东山,“出
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全三国两晋南北朝诗》所收谢安诗作十来
首。曾写简文帝谥议,文理深得,为朝廷所采纳。桓温阅后,递给在座其他
人看,并说:“这是安石碎金。”他闲居时,常与子侄们论文作诗,成了当
时文坛佳活。
谢安性好音乐,精通乐理,曾与戴逵谈论琴书。自弟谢万死后,十年不
听音乐。及登台辅,却不因丧废乐。王坦之屡次写信劝阻他,说居丧废乐是
儒教大礼,希望谢安能维持礼治。但谢安却回信说:“我所追求的是声律,
可称为情,所以没有什么不可作的,正聊以乐自娱,若要尊崇世教,纯洁行
为,则不但不可提倡,亦非所屑。”他曾对王羲之说:“中年伤于哀乐,每
次与亲人离别,总有几天心情不愉快。”王羲之安慰他说:“年纪大了,自
然如此,正要依靠音乐来陶冶性情。”谢安晚年居丧行乐,谅必有寄兴托情
的因素。而社会上的人将它视为风雅的行为而竞相仿效,遂成当时一种风尚。
除音乐外,谢安还“工书善画”。他很喜欢顾恺之的画,称赞其画是“自
生人以来未有也。”可见他对绘画有一定的爱好和鉴赏能力。曾经跟王羲之
学草书,王羲之称赞他是“解书者”,说明他不仅会书法,而且懂书法理论,
同时也有自己的欣赏能力。谢安的行书、隶书都写得很好。南朝羊欣所编《古
来能书人名》及王僧虔《论书》等,都把谢安作为东晋书法家。
桓温执政时,郗超得宠,朝廷百官都很敬畏他。谢安曾与王坦之一起去
拜访郗超,等候了半天,还不得接见,王坦之便要走,谢安说:“难道不能
为身家性命而忍耐片刻吗?”对待下层也是如此。谢安曾乘船东行,仆人们
牵纡引船,时快时慢,有时停顿,有时却又放任船只飘荡,触着岸边,使船
上人相撞。但谢安从不呵责仆人,人们称赞他不会喜怒无常。但有一次,谢
安参加哥哥谢奕的葬礼回来,天色已暮,又下着雨,车夫喝得酩酊大醉,驾
驭不住牛车,谢安坐在车中,手取车柱撞打车夫,声色俱厉,使车夫骇然酒
醒。人们说谢安的性格如深沉的江水,平时静静缓流,但在关隘的地方却奔
泄直下。
谢安待人接物,很注意风度。东晋门阀社会,社交有较严格的流品,士
人不交非类,但谢安却善于礼接士庶。琅玡名族王献之来访谢安,正好习凿
齿也在谢安家里,王献之鄙视习凿齿出身寒门,不肯和他坐在一起,便站着
不坐,谢安急忙安排王献之坐在自己的对面。献之走后,谢安对侄儿说:“献
之虽然清高,但为人太过矜持,会损其自然。”琅玡名族王胡之在东山居住
时,曾一度较清贫。门第低下的陶范当时正好任乌程县令,便派人给王胡之
送来一船米,但王胡之却不肯接受,并说:“我没有得吃自然会去谢尚(谢
安的堂兄)家里取,无须你陶范的米。”弄得陶范十分尴尬。谢安听说后,
认为王胡之所作所为太过分了。可见谢安对森严的门第阀阅并不赞同。
谢安在对子弟的教育上,也主张德教。谢安的妻子刘氏曾问谢安为何不
见他训育子弟,谢安说,“我常常以我的言行来告诉他们应当怎样做。”也
就是说,谢安立足于以身作则。在教育上,很注意方法方式,从不唐突,伤
害子弟的身心。侄儿谢玄小时候,性好浮华,常佩紫萝香囊,别手巾垂腰,
谢安欲改变他这一嗜好,但又不愿伤害他的自尊心,便想法与他赌香囊,赢
了之后便把它烧掉。谢安的二哥谢据小时候不懂事,曾爬到屋顶熏老鼠,社
会上流传为笑话。谢据的儿子谢郎不知道是他的父亲所作,也常与人说笑这
宗事。谢安因此对谢郎说:“世人用此事来诬蔑二兄,也有人说是我干的。”
谢郎听后十分懊恼,从此再也不敢提起这桩事。人们认为谢安能故意把这桩
蠢事说成是自己的过失,来开悟侄儿,“可谓德教”。由于谢安身体力行,
教子有方,故其子弟大都成才。如谢玄、谢琰是东晋名将,而封(谢韶)胡
(谢朗)遏(谢玄)末(谢渊),为文坛彦秀。谢氏一门,人才济济,文武
双全。
谢安向来有弘远之称。在东山时,曾与孙绰等人泛海而游,乍然风起浪
涌,船上的人都惊慌失措,主张返航,只有谢安神色不变,吟啸自如,众人
钦叹,“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东晋社会常用容止风貌来衡量人材。这
种特殊的价值标准渊源于两汉的品评人物,认为一个人的才性可以在容止风
貌中体现出来,称为标致或风流,直接影响人物的名声地位,对社会风尚也
有潜在的影响效应。谢安有鼻疾,作洛下书生咏,声音浊浓,士人们爱其咏
而不能及,甚至有人用手掩着鼻子来模仿其浊音。谢安被誉为东晋风流领袖,
他的一举一动,都左右着当时的社会风气。谢安有一位同乡,在地方上做官
回来,捎带五万把蒲扇回京城出售。谢安使用他这种蒲扇,结果,京城不论
士人、庶人,都争着模仿,使扇价倍增,不到一月,五万把蒲扇便销售一空。
又有河东人裴启撰《语林》不实,被谢安斥为“裴氏学”,于是“众咸鄙其
事,《语林》遂废”。史称“谢相一言,挫成美于千载;及其所兴,崇虚价
于百金。”谢安不仅有卓越的军政才能,而且风流儒雅,多才多艺,世称“大
才叠叠谢安”,这对于一个地位仅次于皇帝的权臣来说,是很难得的。难怪
后人以为“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27
  谢安

  儒雅为相 士风为将

  中世纪欧洲上层社会崇尚绅士风度,而几乎同时的中国士人却另有风骚。他们崇尚大自然,喜欢雅致的生活,以吟诗作赋听琴绘画为生。谢安就是这一时期的一代名士,他四十岁以前,朝廷多次邀他作官,都被婉拒。但他入仕以后,出入虎狼之地而不惧,面临大敌而不慌,运筹帷幄,以少胜多,其谋略、城府、才华,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名士与名相。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说的是东晋和前秦之间的淝水之战。在这次战投中,东晋势弱,前秦力强,然而战斗结局,东晋获胜。东晋指挥这次战役的主帅是谢安。

  谢安是一代名士与名相,字安石,生于晋元帝大兴三年(公元320年),卒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终年66岁。他出身于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一个士族大地主家庭,西晋末年因逃避战难而迁移到南方。

  青年时代的谢安勤勉自励,思想深沉而敏锐,遇事沉着而冷静,喜好书法,为当时朝廷重臣王导看重,朝廷多次召他作官,由于他对仕途不感兴趣。都予以婉辞了。

  魏晋以来,士人刻意追求一种闲逸雅致的生活。他们崇尚自然,喜欢吟诗作画,邀游玩赏,谈玄说怪。谢安堪称其中的代表。他40岁以前一直辞官不作,隐居在会稽的东山。经常赋诗撰文,相约好友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的瑰丽风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这样的生活铸就了他遇事沉稳老练豁达洒脱的性格。一次谢安同好友孙绰到海上去欣赏风景,船到深水处时,突然风浪大起,他们所乘小船颠簸得十分厉害。同船人都面带惧色、惊恐不安,唯独谢安恬然自得地坐在船上,用诗抒发此时的感受。由于他富有才气、喜好结交,当时的士人都乐得和他在一起共话诗赋。晋穆帝永和九年,大书法家王羲之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会,谢安是参加此集会的名士之一。这使他的名声格外响亮。谢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他的个性特点为以后在仕途上大有作为奠定了基础。

  谢安40岁时,朝廷又多次召他作官,地方官也极力恳请他步入仕途。于是,谢安离开东山,做了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他跟随桓温走南闯北,为朝廷效力,逐渐成为朝廷重臣。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公元372年),简文帝司马显死去,桓温凭借自己是大司马,掌握全国兵权,欲取代晋之皇位,自立为帝。他以祭奠简文帝为由,陈重兵于建康城外的新亭,企图乘机夺取帝位。桓温为了将忠心辅佐东晋朝廷的谢安和王坦之除掉,预先在幕后设下伏兵。祭奠场地戒备森严、杀气腾腾。谢安和王坦之二人一同来祭奠简文帝。王坦之一看祭奠场地的气氛,就吓出一身冷汗,竟湿透衣衫,更为可笑的是王坦之竟把记事用的手版都拿倒了。与王坦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谢安神色平静,同往常一样,先同桓温寒暄几句,然后就坦然落座。王坦之忐忑不安地看看谢安,再看看桓温。只见谢安呷了几口茶,然后慢条斯理地开口道:“我听说有道的诸侯设守在四方,你何必要在幕后埋伏士兵呢?”桓温见他的锦囊妙计被谢安识破,尴尬地掩饰说:“为了自卫,我不得不这样啊!”桓温始终未敢对谢安和王坦之下手。东晋新立的皇帝孝武帝司马曜认为谢安既有才气又对皇帝忠贞不二,所以极为重用谢安。谢安由桓温手下的司马之职很快升迁为吴兴太守,后又拜侍中,再拜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孝武帝宁康二年(公元374年),谢安官拜相位,任尚书仆射兼中书令。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谢安改任中书监、录尚书事。

  谢安仕途最为辉煌的事件要算他指挥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这一战不仅保住了东晋建康政权,而且还使谢安享有军事家之美名,前秦政权陷于瓦解,北方又陷入分裂局面。

  东晋重臣桓温北伐失败后,北方前秦势力日益强大。在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秦吞并前燕、收降仇池,一度结束了北方地区分裂割据的局面,前秦王苻坚决计“溥化南裔”,统一全国。太元八年,前秦强征汉、羌、鲜卑等土卒,组成了90余万大军(号称百万)南下,力图一举消灭东晋,实现统一全国之宏愿。前秦步骑25万,旗鼓相望,前后愈千里;水军也声势浩大,沿巴蜀顺流而下。前秦出兵前,把东晋皇帝、宰相被俘后的官号、公馆都已准备妥当,真如前秦所称“鼓行而摧遗晋,若商风之陨秋”。晋朝廷闻苻坚亲率大军压境而来,朝野上下惊恐不安,大将谢玄亲自到谢安家里问计,谢安只坦然地说道:“已别有命令”。谢玄心里颇为不安,又令部将张玄寻问谢安破敌妙法,谢安干脆离开府邸到外面山庄,邀集亲朋好友前去观光游玩,还兴致勃勃地邀谢玄以围棋赌输赢。由于谢玄心不在焉,所以尽管他棋技甚高,还是输给了谢安。驻守荆州的桓温之弟桓冲生伯京城有失,紧急调派3,000精锐之师前来护卫京师,谢安却告诉他京师护卫工作已安排妥善,3,000精兵要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看到大敌当前,谢安能镇定自若,对战争获胜成竹在胸,大家也都稳定下来。谢安之所以能如此充满自信,主要在于他知己知被。就东晋来说,“群臣和睦”、“政治稳定”,是东晋建国以来最安定也是国力最强盛的时期。而且多年丰收、百姓乐业、谷仓殷实。经济上没有后顾之优。尤其谢安掌权后,特别强调一个“和”宁,求得内部政治安定。在用人上,他坚持“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对桓氏地位予以尊重,桓温之子桓玄、其弟桓冲都予以重用。军事上,谢安对前秦早有防范,可谓积极布置、料敌有方。而前秦苻坚却错误地估计形势,过高地估价自己,好大喜功。在前秦伐晋之前,前秦朝廷上许多重臣(包括苻坚弟弟苻融在内)力劝苻坚伐晋时机未熟,东晋“君臣和睦”’“国有长江之险,朝无昏贰之臣”,不可轻举妄动。然而苻坚却坚信武力,认为凭他“强兵百万,资杖如山”,“若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苻坚还听信鲜卑贵族慕容垂、羌族首领姚苌等人的意见,并任命他们为伐晋先锋。前秦部队还有一个十分不利的因素,先秦士卒多是北方统一后由各民族(鲜卑、羌、汉等人)人组成,矛盾重重、人心涣散。这与东晋将士同心协力,士气旺盛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形势,决定了战争胜券操于东晋的可能性。战争初始,晋将胡彬在寿阳失守后,退守陕石(今安徽寿县西北),苻融进攻硖石,将胡彬与谢石联系切断。此时苻坚得悉胡彬部队粮草将尽,一面亲率轻骑8,000人,匆忙赶到寿阳,一面遣新降的晋将朱序到晋军营诱降。朱序把秦军虚实全部告诉了谢玄,并建议谢玄趁秦军立足未稳、集结未成之际,“挫其前锋,可以得志。”谢石遂派名将刘牢之率五千北府精兵夜袭洛涧秦军,歼敌万余,斩秦军前锋梁成等十名战将。初战告捷大长晋军士气,同时也挫伤了秦军的锐气。晋军乘胜追击,与秦军主力隔淝水相峙。这时苻坚从寿阳城头观望到晋军严整精锐的阵容,神色大慌,又望到八公山上摇曳的树木,以为皆是晋兵,对身边的苻融说:“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显出一副心里无底恐惧惑然的神色。这时秦军逼水立岸,晋军无法前进,谢玄要求秦军稍后退,以便晋军渡过淝水同秦军决战。苻坚想在晋军渡过一半时,用“铁骑中途袭击”,竟同意了晋军的要求。结果秦军一退而不可收,秦军队伍大乱,朱序趁机大呼:“秦军败了!”苻融本想重整阵势,结果马倒被杀,晋军乘势追击,苻坚中流矢,单骑逃走。苻坚逃到洛阳清点残部,只剩下十几万人,败回到长安。从此一蹶不振。当晋军获胜的捷报送到京城报告谢安时,他正跟客人在大厅下棋,毫不在意地把告捷书信搁在床上,继续下棋。客人关心地问他出什么事了。他漫不经心地答道:“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喽!”等下完棋,客人走了,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以致于过门槛时,把木屐上的齿碰断了还不知道。

  淝水之战后,他本欲借战机继续北伐,但考虑到父子功大会遭朝廷疑忌,引来灭顶之灾,于是激流勇退。先是出镇广陵,继而又归老东山。太元十年(公元385年),66岁的谢安卒于相位。

  作为一代名士的谢安,在他身上典型地体现了魏晋士人的风度;作为一代名相,他又能忠心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其思想风格及处事之道深得后人敬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1-27
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政治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家族是流寓江东的北方世家大族,早年高卧东床,年四十余始出仕。简文帝卒,桓温专权,求朝廷加九锡以准备禅让,谢安等故意拖延至温病死。桓温死后,孝武帝年幼,谢安累官至侍中,独揽朝政,政由安出。谢安为相,施政宽和,不以小察为事。为了拱卫京师,培植朝廷军事实力与北方抗衡,故将北来侨民征募为北府兵,由侄谢玄统率,改变了荆、扬两重镇的均势。及后前秦攻下梁、益,占领襄阳,又南进徐、淮,东晋政局不安。太元八年(383年),苻坚以号称百万之众伐晋,京师震恐。谢安任征讨大都督,坐镇建康,运筹帷幄,指挥谢玄等取得淝水大捷。翌年九月,谢安请求北伐,令谢玄为前锋,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今山东、河南、陕西南部地区),但由于谢安父子、叔侄遭会稽王司马道子(孝武帝同母弟)倾陷排斥,未竟其功。自淝水之战后,谢安进位太保、太傅,声望极高。荆、江二州刺史桓冲卒,朝议以谢玄继任。谢安为消除疑虑并调和荆、扬关系,任命桓石民为荆州刺史、桓石虔为豫州刺史、桓伊为江州刺史。但谢安始终不为司马道子所容,太元十年四月,谢安被迫以抵御前秦为名北赴广陵,筑新城留住,返回建康后病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