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穷奢极欲吴三桂

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时期里,吴三桂算得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关键时刻,这位明朝边防大将迅速倒向满清一边,联合清军追杀李自成农民军,转战大半个中国,直至李自成败死。接着,又率兵剿灭南明势力。封藩云贵后,吴三桂恃宠骄横,贪婪的私欲迅速膨胀,扩编军队,搜括土地,独揽事权,结党营私,俨然是云贵地区的土皇帝。最终与清廷反目成仇,落得猝死湖南、兵败族诛的可耻下场。

用“欲壑难填”这句成语来形容吴三桂的贪心,是最恰当不过的。清廷越是假以事权,他越是贪心不足。康熙二年(1663年),他居然上疏清廷,请求在云贵两省总督巡抚的敕书中,加上“听王节制”四个字。明目张胆地要使自己的王权凌驾于封疆大吏之上,而朝廷竟也同意了。对于清廷给予的“举劾”之权,他更是视同至宝,一方面,将自己的意中人从外省调到云贵充实力量;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亲信派往其他各省任职。他经常直接给吏、兵两部批文,指定某人为某官职,授某人为某参将、游击(均为官名)。有时吏、兵两部!用云南、贵州文武官员,与其意见不合,也必须撤回,改用藩府选定的人,包括选送到外省去的士,谓之“西!”,即由平西王吴三桂提请任命官员。康熙五年(1866年)十月,兵部不得不向皇帝提出,把选用云贵武职官员的权力交给吴三桂掌握。兵部抱怨,他们推选出新任命的云贵武官,尚未到任,而平西王另已提出人选,以致兵部推荐的人只好中途返回。

在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权力又往往同金碧辉煌的宫殿、雕龙刻凤的宝座紧密相连。

昆明西郊的五华山上,原本坐落着明黔国公沐氏的府邸,后来又成了南明永历帝的宫殿。吴三桂看中此宫,但嫌其显得过于狭小,遂大兴土木,进行增修扩建。工程前后持续十余年,终成一个占地广阔、规模宏大的宫殿群。远远望去,只见殿阁崇峙,溪水淙淙,回廊百转,曲径千折。吴三桂不仅要府邸富丽,还要设计巧妙,以新奇闻名天下:他在城内莲花池畔又修建一座宫殿,名曰安阜园。园内开凿渠道,两岸楼台对峙,高百余丈,中间建桥相连。园中遍植花木,其中不乏奇花异草。四季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为建造这座园子,王府耗银不计其数,还毁坏和占用了大片百姓的庐舍、墓地。

吴三桂终日耽于声色,纵欲享乐。他的后宫达上千人,与封建皇帝比也不逊色。前期专宠绝代佳人陈圆圆,后圆圆年老色衰,便宠爱“八面观音”、“四面观音”两位美姬。拥有这些绝代佳人日夜陪伴,吴三桂还不满足。安阜园落成后,又命侍从江南采买优伶四十余人,个个年方十五六岁,朝夕歌舞。每当宴会之际,三桂吹笛,宫人美女们伴以歌舞。歌罢,吴三桂命人给赏银钱,立刻珠玉金帛堆堂前,歌姬们嘻嘻笑笑,一拥上前争抢。

为了满足纸醉金迷的生活,吴三桂凭借其显赫的政治地位和权势,贪婪而疯狂地聚敛财富。这位贪心王爷几乎是一进昆明,就把明黔国公沐天波的七百顷庄田占为己有,作为藩庄。耕种七百顷地,需壮劳力二千人,另给他们每人地三十亩以养家糊口。这些庄丁共得地六万亩,加上藩庄地,实际占有土地达六七万亩之巨。康熙六年(1667年),吴三桂又借满清大臣圈地之机,以兵丁口粮不足为由,将云南府所辖州县的卫所公田尽行圈占。所圈土地上的百姓,被强令徙往他地,无力迁移者便成了藩庄上的佃户。

吴三桂的权势,终于引起清廷的警觉。康熙即位后,开始逐步削夺其政治和军事上的特权。康熙十二年(1673年),皇帝下达了撤藩令。这对锦衣玉食、称霸一方的吴三桂无疑是当头一棒,他决意铤而走险,于同年十一月起兵反清。叛军开始进展顺利,不久就攻到长江流域,数月便得六省。但战事很快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兵陷湖南,八月病死衡州。三年后清军平定了这场叛乱,吴氏家族被诛戮殆尽。

参考资料:http://www.qinfeng.gov.cn/admin/pub_journalshow.asp?id=100988&chid=10007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20
吴三桂
吴三桂(1612~1678)
中国清初策动三藩叛乱的汉姓藩王。字长伯。江苏高邮人,辽东籍。武举出身。父吴襄,为明崇祯时锦州总兵。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擢辽东总兵官。李自成军逼近北京 ,崇祯帝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援京 。未几,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山海关。李自成克北京后招他归降,因其妾被李自成部将掠去,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 ,请清兵入关讨李。山海关之战,吴三桂与清军大败李自成 ,受清封平西王。不久,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镇压陕西、四川等地的反清斗争。清顺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将军,会同清军进攻南明云贵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被晋封为亲王,并兼辖贵州省。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为抑三藩,清廷于十二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挥军入湖南。桂、川、黔、湘、闽、粤诸省响应,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十七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同年秋病死 。其孙吴世璠 继位 ,退据云南 。二十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

吴三桂(1612年—1678年)。明辽东人,祖籍高邮,字长白,锦州总兵吴襄子。以父荫袭军官。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

生平
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北京危急,崇祯任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三桂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

吴三桂奉旨入卫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自缢景山(煤山),三桂则引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吴三桂再三犹豫,李自成害怕清兵入关,决定「灭吴保关」,于是发兵二十馀万,4月13日,由李自成亲率大军,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清军击溃李自成(传说因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掳劫,吴梅村有诗证:「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他为清军先驱,镇压陕、川等地农民军。后会同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并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处死。被清朝封为平西王,管理云南贵州地区,形成割据势力。由于他作为汉人,一直与满清勾结,故他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一直被视为「汉奸」的写照。

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议撤藩,于是吴三桂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自称周王、天下招讨大元帅,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同年在长沙病逝。

清朝张茂稷〈读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吴三桂与「圆圆曲」
吴三桂降清后,文人对之讽刺不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吴伟业所写的「圆圆曲」。

由于世人将吴三桂变节归咎于其爱妾陈圆圆被掳,令吴三桂为夺回陈氏而出卖国家,吴梅村以西施讽今,谱下七言长诗「圆圆曲」,指出陈圆圆无一丝损害国家之举,责任应在吴三桂。

虽然晚清名家王国维比较圆圆曲与唐化诗人白居易之长恨歌时认为前者不若白氏之平白,境界逊后者一筹。然无可否认,吴伟业能将西施与陈圆圆之际遇融合得丝丝入扣。但最令吴三桂介怀的却是诗中中段几句与西施无关,矛头直指吴三桂的诗句: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此段不但为陈圆圆开脱,更露骨地讽刺吴三桂卖国外另一令人不齿的原因:其家人均因其投清而被李自成所杀。吴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吴伟业删改上述几句,然为吴伟业所拒绝。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0050.html

第2个回答  2006-11-21
我人为他是个"维我主意者"他原来是袁崇唤手下的大将,之所以有一次次的背叛是因为他看到袁崇唤的悲惨下场,他不愿意落到兔死狗亨,鸟尽弓藏的地步.所谓人不为己,天株地灭
第3个回答  2006-11-24
历史自有公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