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

求助一篇企业管理专业2000字的毕业论文,谢谢大家帮忙。
"论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结束语该怎么写,谢谢!

  浅析中小企业的经营战略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经营战略是实现中小企业的远景和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和基础。文章通过对中小企业目前在经营战略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及现实情况,具体介绍和分析了虚拟经营、战略联盟和跨国经营等三种中小企业可以采用的经营战略,试图通过中小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营战略;虚拟经营;战略联盟;跨国经营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经济学分析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在中国,支持和发展中小企业是一项长期、稳定的基本政策。中小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公有制经济制度下对市场有力而灵活的补充,起到了促进市场竞争、企业及商品的多元化等必不可少的作用。如果大企业是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砖头石料”,那么中小企业的发展则是代表一个国家体制活力的“水泥砂浆”。国家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大企业,同时也体现在中小企业身上,两者功能互补,缺一不可。发展与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是提升大企业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帮助。大中型骨干企业体现国家实力,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则为经济注入活力。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抓大”和“放小”缺一不可。
  (二)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经济学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作用如此重要呢?基本的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企业是有边界的,不是越大越好;比较优势和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社会分工原则。正是在这些基本的经济学道理所揭示的经济规律的驱使下,企业才必须是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布的企业群,才必须保持其自身的经济生态平衡。因此,中小企业的存在对于维持经济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经营战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不同以往的经营环境。特别是随着“入世”大门的打开,我国中小企业还要面对进口商品的强烈冲击,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实施适合自身条件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兼顾各时期社会各因素的短、中、长期的经营战略,以形成其独特的竞争能力。经营战略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和企业的能力,并建立理想的企业经营计划,因为经营战略是实现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只有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的经营战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起到正确指导企业利用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等,随时适应市场在各个时期的需要,不被市场所淘汰掉。
  (二)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企业经营战略。这部分中小企业成立、运行的现状,有的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及时利用,有的源于短期的市场需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客观的角度着眼,也未从发展的趋势考察,因此有相当的局限性、短期性和盲目性。
  其次,即便有些企业已经或者说开始着手经营战略定位的研究,从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实施上,都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体制的窠臼,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以此定位的经营战略,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的、甚至残酷的市场竞争,有的不可避免地成为泡沫经济的畸形儿。
  另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刚刚发育健全,与之配套的法规政策尚待进一步完善。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我们的中小企业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此无暇顾及系统的企业经营战略性研究和实施。

  三、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取的经营战略

  大企业战略管理通常是一个明确、正式的过程,企业经理通过战略管理过程来组织企业运作,并对复杂、动态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由于企业规模不同,许多大企业使用的战略管理技术不一定适合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战略一般很少是正式的,有时甚至可能是隐性的、非明确的。因此,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首先要力争在方向上、类型上做出最佳选择。在战略选择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企业未来产品经营方向与生存发展战略一致原则;企业具体环境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企业潜在核心能力与经营战略一致原则;多种类型最优化选择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和特点,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经营战略:
  (一)虚拟经营
  虚拟经营实质上是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获得诸如生产、设计、营销等功能,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虚拟经营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它追求的是尽量弱化实体组织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全方位“借力造势”的目的,其显著特点之一是相关企业仍保持独立法人地位。所以,虚拟经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杠杆作用,其结果是使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其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业务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即虚拟经济组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也将由“控制导向”转为“利用导向”。
  虚拟经营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其意义无疑是相当深远的。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分工是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组织的主要联系纽带,也是其实施虚拟经营的现实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小企业的虚拟经营战略成功实施成为可能,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铸造了一个与虚拟经营战略对接的全新平台;制度创新其实是虚拟经营的雏形,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一种能够变大变小的技术先进的组织形态,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营方式;技术创新优势与大型企业等级结构复杂及低效率投入相比,它的驱动机制更为有效,创新要求更为迫切,创新成本较低。因此,凭借这些优势,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虚拟经营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虚拟经营。
  (二)战略联盟
  所谓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或实现战略目标,抓住和利用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是自发的,联盟各方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具有边界模糊、运作高效、机动灵活等特点。对于每个成员企业来讲,实质上就是一种借势的策略,借助外力,对外力和企业外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因此,战略联盟使企业能够以“系统的力量”对付“个体的力量”,容易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已经形成资金、技术、规模等优势的大型企业的强大的竞争,中小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不局限于眼前的短期利益,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与手段,连横合纵,发挥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用整体的竞争力面对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
  (三)跨国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地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然而,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为国内大型企业或集团,中小企业在此领域虽有涉足,却为数不多。跨国经营涉及企业经营网络的国外延伸,迥异的经营环境可能导致巨大风险。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人才吸引力不大、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导致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更为不易。一般来说,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率和利润率均低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然而,就发达国家跨国经营的经验来看,从大型企业跨国经营为主转向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经阶段。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不仅顺应了市场国际化的时代潮流,同时大大化解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不利因素,这对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约99%的我国来说,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关注的问题

  (一)分析、掌握政府宏观政策和法规动态
  要分析、掌握政府对这个行业在宏观政策和法规等方向性的动态。不但要了解今天的政策,更要了解政府对这个行业在3年或5年以后在政策上有哪些取向。
  (二)尊重市场,以市场作为检验企业经营战略的标尺
  市场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客观的实体,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到各时期政策、市场的供需矛盾、消费者风俗习惯、消费水平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和经营者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应该随时把握住市场的脉搏,根据各时期市场中所出现的新变化及时做出响应,不断调整各时期企业经营的战略方针,尽可能的将市场不稳定因素所造成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三)借助品牌效应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一个企业应该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企业的品牌。品牌,狭义上是指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区别于同类产品的标识,也就是商标;而广义上上来说,品牌则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为自己树立的形象,企业借助品牌,提高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渐提高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赖程度,从而逐步地占据在消费者进行消费过程中的市场份额,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四)加强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中小企业普遍起步晚,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中存在着家族文化、家长制作风以及与之相应的伦理观念。尽管在创业初期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消极因素也日渐明显,如管理模式的不规范、随意性强、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弱等。企业管理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内陆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瓶颈。加强管理创新,首先必须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内部整合,强化内部管理。
  (五)重视和培养人才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方面企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稳定现有的各类人才,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采取优厚条件积极引进急需的高科技拔尖人才,发挥其独特优势。在用人上要不拘一格,大胆录用有识之士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储备人才。

  五、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经营战略是实现中小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本文在规范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首先指出和分析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中小企业目前在经营战略方面的现状分析,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征及现实情况,具体介绍和分析了虚拟经营、战略联盟和跨国经营等三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用的经营战略,最后给出中小企业实施经营战略时应该关注的六个问题,以保证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试图通过中小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方面的分析和探讨,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颜光华,林明.外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9).
  2、石军伟.虚拟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趋势[J].经济纵横,2002(7).
  3、刘冀生,刘伊伟.中小企业经营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以上是一份相关资料,您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25
张建华先生的《也谈“管理”》一文中提出了很多问题,鉴于各种原因,本人在这里只谈与“科学”和“管理”这两个语词有关的某些问题,即说明为什么管理学不能成为“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

从“科学”这一语词较为通常的意义上来说,管理学自然是一门科学。一般来说,任何一门学问,只要同时坚持如下两个原则,就可以成为一门通常意义上的科学。

第一,坚持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客观规律、从可控制实验中获得的各种“机理”、通过逻辑思维过程得出的各种“原则”作为解释自然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理论依据。

第二,坚持以人们可以共同感知的、可共同把握的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基本事实、基本事件、历史记录等作为研究的起点。

由于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因而许多客观规律、“机理”和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相对可靠的。同样,大量的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基本事实、基本事件、历史记录本身也会因人的解释的不同而只是相对可靠的。但这并不要紧,这些东西发展或变化了,科学本身也会发展和变化。这也就不妨碍我们把坚持这两个原则“作”出的学问当作科学。

现在的管理学完全遵守了这两个原则,完全符合这两个条件,自然是一门科学。

本人说“管理”或管理学不是一门“科学”,是有几个前提的。

第一,管理学不是一门“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第二,在“管理学科”中,必须有一门核心学科,这个核心学科必须是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学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三,在本人说“管理”不是一门科学的同时,强调了“管理”是一门艺术。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艺术对人类生活——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的影响都比科学要大得多。

管理学不是一门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这一点是毫不疑问的。这门科学不可能成为“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这一点,后面将予以说明。至于“管理”,无论是谁,只要他在从事“管理”或从事过“管理”,他都会知道在这一过程中,“艺术”比“科学”更为重要。这里没有丝毫否定“科学”在管理中的作用的含义,这里只是说,仅仅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仅仅只用所谓的管理学的科学原理来教育学生,根本不可能培养出管理人才。

本人可以在此作出预测,今后中国涌现出来的企业管理人才,绝大部分不会是管理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尽管这些拥有硕士或博士头衔的人在企业中可以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管理“特权”,但“特权”本身既不会成为才能,更不会成为智慧。就象美国的法律人才根本不是通过教授“法律条文”,而是通过学生理解大量的“法律判例”培养出来的一样,管理人才也只有在大量的“个案教学”中才能培养出来。

只是,中国有几个“管理学科”的教授作过个案研究呢?中国又有几个“管理学科”的教授会作个案研究呢?管理是一门协调人的社会活动的艺术,就象律师是一种调节人与人的纠纷的艺术一样,艺术及个人的艺术才能只能在个人实践和吸收他人的经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和提高。普遍原理的教学当然不可缺少,但想仅仅只靠这种教学就能够培养出管理人才,无异于白日做梦。

象管理学这样的科学与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用那些非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来把握世界。现在的问题的核心并不在这里,而在于人们把诸如“政府的行政部门依据宪法和法律对社会成员实施普遍强制使社会成员依‘原则’行事的‘行政管理’”、“企业领导人协调组织成员为‘目标’奋斗的‘企业管理’”、“社会保存和传播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文献与记录的‘文献记录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存储和传输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的数据、文字和语音语词、图形图像的‘信息管理’”这四种“本质”上有着重大差别的“管理”当作一类“学科”,并以“管理学”作为这个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管理学确实还不够“资格”。也正因为管理学不够资格,所谓的“管理学科”也就是一个没有基石的空中楼阁,以此空中楼阁为条件拼凑起来的用于优化组织教学资源的“管理学院”本身就只会是一个“大杂烩”。

我们看英美国家是怎样定义“science”的:“the study of knowledgewhich depends on testing facts and stating general nutural laws”即“以那些通过测定获得的事实的知识和陈述了普遍的自然规律的知识为基础的研究”。这里用“of knowledge”修饰“study”,就是说,“science”的研究从属于后面“知识”,或者说,后面的通过测定获得的事实和陈述了普遍性的自然规律这两个方面知识控制了整个科学研究。

在英语中,“管理学”使用首字母大写的“management”即“Management”来表示。按照上述标准,英美国家自然不会将“Management”当作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这很明显,管理学中的大量的知识或者不是通过测定获得的,或者不是普遍的自然规律,或者二者都不是。

按照这个标准,大量的“科学”也就不成为科学了。当然,除了专门研究“科学”本身的科学在特定的条件之下,人们一般不会在如此严格的意义上使用“科学”这一语词。大体上,人们对这两个标准放宽了尺度,其大致范围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两个原则。

但是,如果一门科学要成为一个“科学群”的核心基础学科,则其必须达到或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上述标准。换句话说,这门科学必须是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这也就是说,如果管理学要成为“管理学科”中的核心基础科学,管理学就必须是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对这个复杂系统进行整体的、不“损伤”这个整体的科学研究。这样,人们就只能采取“简化”的方式来对人类社会进行研究,这种简化世界的方法,就是机械论科学的方法。一般来说,这个简化过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先确定从什么样的角度研究这个复杂系统。第二个步骤则是在确实这个角度之后,再将从这个角度“划分”出来的人类社会进行“机械化”。这样,就可能从某种角度、某种方式来把握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系统,而这种把握,只能是一种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把握。

本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直强调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首先,经济学从“经济”即人类通过劳作与交换增加社会财富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经济系统,这就完成了前面所说的第一步。随后,在这种简化的基础上,在将人类社会的组成要素即个人“机械化”为“理性自利”的“经济人”。这就完成了上述简化的第二步。

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和经验的方法,逐步作出假设,获得观察数据(实际上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记录),验证假设,一步一步地构造起了经济学的理论大厦。

至于机械论科学为什么具有探索“机理”和鉴别事实的独特功能,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解释。

张先生说有人否定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要知道,诺贝尔的遗愿只是希望奖励在“实验科学”中作出贡献的人(文学和人类和平是另外一回事)——诺贝尔奖最初只有物理、化学和医学三项科学奖,很多涉及到生物学的科学成果都是通过化学和医学获得诺贝尔奖的。或许诺贝尔奖的评选机构“违背”了诺贝尔的遗愿,但经济学总得多少有些“科学”资格才能成为诺贝尔奖之一。

一般来说,仅仅只是从微观经济学本身来说,它确实够得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但是,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一,经济学研究不仅不可能进行实验设计,连控制观测也不可能进行,而只能以人们在经济过程中形成的记录为研究起点,而人们对这些记录的保存、收集、使用具有很大的任意性。

第二,经济学研究的结果本身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人们的行为本身又会使得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变形”。但这两点是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产生的,而不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本身原问题。

因此,经济学,或者说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这已经基本上获得了科学界,包括不少极其苛刻使用“科学标准”的科学家的基本认同。

目前的经济学已经有很多的分支,很多经济学家正在试图用经济学“取代”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本人承认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同时就是强调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这样说的目的就是要强调机械论科学在解释历史、文化、社会中的缺陷和不足。尽管机械论科学能够获得有关复杂系统的某些“机理”,但是,机械论科学根本不可能从整体上说明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机械论科学在解释复杂系统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那种试图用经济学解释人类一切活动的想法本身就是荒谬的。本人在网上专门写了几篇文章就是反对中国的不少经济学家用机械论科学的经济学解释中国社会的一切。

但是,无论经济学的分支如何多,涉及到人类生活的何种领域,这些分支都是以目前的“微观经济学”及其研究结果为基础。目前的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法律的经济分析、家庭的经济分析、社会的经济分析等名目众多的经济分析,都是以“微观经济学”及其研究结果为基础的。

现代科学的任何分支都是一个庞大的合作系统,每一个科学家只是在某一部分的某一层次从事科学研究。为了确定科学的分支,人们用“学科”即“科学群”来指称这些分支。无论一个“科学群”研究的是什么,建立一个科学群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必须有一门机械论科学作为其核心基础科学。否则,这个科学群就是空中楼阁。

无论一门科学建立了怎样庞大的理论体系,它最终都必须作到如下一点,即必须将其中的很多语词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否则,这门庞大的理论体系就不是科学,而是哲学、神学或玄学了。“伪气功”也自称为“科学”,柯云路先生为其建立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但其语词根本不可能与客观事物即人体内的“气”的运行联系起来,近几年也破产了。

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那些相信“伪气功”的人确实在其思维过程中将某些“理论”与自己体内的“气”的运行联系在一起,并且,还有众多的人认为这些“理论”确实能够解释为什么自己体内的“气”能够这样或那样运行,还有不少人认为自己确实能够控制自己体内的“气”的运行。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相信“伪气功”了。这里就涉及到用什么标准将一门科学理论的语词与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

我们知道,由于现代科学的分工,有相当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基本上不从事直接的探索“机理”、数据获取、事实鉴定的工作,而只是依据某些“机理”对数据和事实作出解释,或者对这些“解释”再作出解释。就象本人如果要研究中国某一阶段的历史,一般不会去“考证”历史事件,而只会以其他的史学家的“考证”的结果以及研究结果为起点。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相信这些“机理”、数据和事实呢?或者说,我们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些“机理”、数据和事实是可靠的呢?

一般来说,采用机械论科学的方式获得的数据和事实,其可靠程度最大(要说明这个原因,需要很大的篇幅,这里从略)。要使一门科学理论中的很多概念能够“恰当”地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人们就应该尽可能地消除那些个人情感与价值的东西、尽可能地控制那些关于世界的各种“先见”。而能够在最大程度做到这些的,只有机械论科学。这一点无须作更多的说明,目前西方的“反科学主义”反对的正是机械论科学的“无情”和“客观”。

“反科学主义”的很多观点对我们有效地控制人们滥用科学及科学成果确有其可取之处,对于控制“唯科学主义”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要把科学变成一种“有情”和“主观”的东西,那科学就不成为科学,而是神话或玄思了。

大量的相信“伪气功”的人并不是象某些“科学家”所说的那样是“愚昧无知”的。这些人思维、心理各方面都很正常。那些鼓吹“伪气功”的理论都只是一些“中间理论”,这些理论根本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一种具有共同标准的将“气”、“功”等语词与人体内的“气”的运行联系起来的可控制观测的科学方法。语词的神话作用很快就将这些相信“伪气功”的人“说服”了。只是,这种毫无根基的“伪气功”的“科学”的理论大厦很快就崩溃了。

即使我们假设或承认诸如“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其他各种关于“管理”的学科有着共同之处,可以合成一个“学科”,但是,这些学科必须有一个核心基础科学,这个科学必须拥有其他科学共同认同的探索“管理”过程的“机理”的方法和鉴别从“管理”过程中获得的数据的标准。很明显,现在的管理学这门科学根本不具备这种功能。

科学的核心原则是按照事物的自然状态来解释事物的现象及其现象变化的过程。什么是事物的自然状态呢?这本身就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大量的人是将自己大脑中的价值观念强加给事物本身。科学家也是人,科学家在这一点上并不比其他人“高明”。科学并不是依靠科学家在这一点上的“高明”获得发展的,或者说,科学并不仅仅只是依靠“科学家客观地看待世界”获得发展的,而是用一套严格的程序来迫使科学家采用“机械”的方法来探索事物现象变化的“机理”,采用客观的标准来鉴别观察事物变化之中获得的数据和事实。没有这一条,科学就不成为科学了。

现代科学的“理念”比起古希腊时代,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柏拉图的“理念论”、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神秘主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等等,这些东西直到今天仍然控制或影响着科学。但是,古希腊时代并没有产生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的产生,离不开古希腊的这些“神秘主义”,离不开中世纪经院哲学以拉丁语为基础的思维逻辑训练,但更离不开人们社会实践中技术水平的提高,更离不开以英语文化为基础的经验主义。

科学离不开有关世界的某种“理念”,科学离不开思维逻辑,但是,科学离开了经验的检验,最终只会成为“神秘主义”或哲学思辩,就象古希腊的科学。为了使科学不成为“神秘主义”或哲学思辩,任何一门“科学群”都必须有一个可以通过经验验证的坚实的基础:探索“机理”的方法和鉴别事实的标准,这个基础就是机械论科学。

科学对自然和文化的解释并不是绝对的和万能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能用科学来解释。这是因为,机械论科学所获得的只是事物现象变化的“机理”。而这些机理之中,有很多通过了人类无数次的验证,但由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条件所限,还有很多“机理”不可能真正获得验证,也就只能作为假设。人类生活,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必须有着某种程度的确定性。这样,虽然有很多“机理”还只是假设,但我们仍然必须用其来作为解释自然和文化的基础。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很多预设,基本上还没有获得验证。达尔文的理论出现才多少年,按照现有的科学研究结果,生命进化的过程是这个时间的无数倍。要验证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很多预设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目前除了进化论,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合逻辑地解释生命演化的过程,我们也就姑且接受这种理论,用其来解释生命演化过程。

从表面上看来,历史学似乎比管理学更不科学。但是,历史学目前已经够得上资格称为科学了。从广泛义的意义上来说,历史是研究人的活动的历时性变化。但是,目前的历史学一般主要指通过对“历时”性的历史事件的解释来说明历史过程。在历史学中,正好有一门专门对“历史事件”进行“考证”的学科。当然,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考证”的结果也是相对的。但是,有了这一学科,各个领域的历史学家在依据自己的历史观来解释历史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础。而“考证”历史事件的这一学科,已经有了很多得到历史学各学科科以及其他相关科学领域的共同认同的方法和标准。如果失去了这种“考证”,历史也就会成为“神话”。

政治学、社会学这些学科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政治学研究对象中的要素是“公共生活中的人”。这些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机械化”为“政治人”。社会学研究对象中的要素是“社会生活中的人”,这些人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机械化”为“社会人”。

根据本人的研究,与管理学关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即“组织学”倒可以成为组织领导学以及与其相应的各种有关组织“管理”的基础学科。因为,组织学的研究对象“组织”可以高度的抽象化和形式化,组织的组成要素——人——也同样可以通过高度的抽象化和形式化而成为“组织中的人”即“组织人”。任何自然人一旦进入一个组织,就可以表现出很多“组织人”的特点。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抽象,可以将“组织人”机械化。以这样的研究为基础,可以将组织高度形式化,并以此作为模型探索“组织”产生、发展的机理,并依据这些“机理”建立起组织的概念模型,并将这个模型转化为语词模型或数学模型。利用语词模型,人们可以组织和解释各种“事件”,利用“数学模型”,人们可以获得有关组织的数据。这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认同的探索“机理”的方法和鉴别事实的标准。

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科”的基石的管理学还缺乏上述条件。以这样的管理学为基础的“管理学科”只是一坐毫无基础的空中楼阁;以这样的“管理学科”所引导的优化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资源的“管理学院”之类做法根本不可能优化资源;以此科学、学科以及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根本算不了什么人才。

关于科学中使用数学,这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一般来说,没有经过数学训练的人是很难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的。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这样落后,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基本上或很少接受数学训练,只会使用左脑(使用语词)而不善于使用右脑(使用概念)或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科学研究必须使用双脑即左脑和右脑。数学的基本功能就是训练人们使用右脑,大脑中的数学推导、演算过程大部分是在右脑中进行的。概念模型(概念不是语词,而是由左脑的语词所指称的右脑中的表象)也同样存放在右脑。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对右脑的概念模型的构造、改变、运转。想像、灵感与直觉都源于右脑,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随意而发的,一般应该与研究者的研究内容有关。有效地使用概念模型,正好会使想像、灵感和直觉与研究者的研究内容相关地产生。而不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是很难自觉地、主动地利用语词构造概念模型、改变概念模型、运转概念模型。

本人在给学生上计算机公共课时经常强调,作为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用什么标准衡量你真正掌握了与你的工作要求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呢?这就是在你大学毕业的时候,你的右脑中有了一个计算机的概念模型。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你就永远只是一个打字员,而不是一个能够有效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办公室业务的文职人员。只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时,虽然花了十个学分来学习计算机技术或信息技术,但绝大部分也都只是一个打字员,有的连打字员都还不够格。这当然不能完全怪学生,整个计算机技术教学体系本身的问题之大,使得任何人,包括本人这样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都无法解决。

无论如何,我们用一个语词即“管理”指称四种不同的对象是一种很不科学的做法。科学提供给人们的首先是一种简化世界的方法。而简化世界的基本方法就是分类和抽象。“管理”这一语词指称的四种对象具有什么共同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具有什么不同点。既然这四种对象具有如此明显的差异,用四个语词来指称它们,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要这样做,但在科学研究中却是不可缺少的。

“管理”这个语词最终要通过与其相应的“语词模型”与客观事物即管理过程中的事件或事实联系起来。象“管理”这样一个几乎可以指称任何对象的语词,根本就不具备成为“科学”语词的基本条件。

至于张先生要为“管理”下一个普遍性定义,要探索“普遍管理学原理”,这完全是一个个人学术研究的问题。张先生认为这个内容值得研究,只要能够获得相应的研究资源,就可以从事研究。根本没有任何客观的标准来衡量某种研究有价值,某种研究无价值。本人以前也曾有过此念头,只是后来认为这种研究价值不大,自然也就放弃了。这中间谈不上谁“是”谁“非”。不过,我本人总认为,或许张先生的研究属于哲学更为妥当。哲学只需要建立语词之间的关系就行了,科学则必须把语词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这或许是哲学与科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哲学总是在语词世界中问“人是什么”,科学则要在现实世界中寻找“人有什么”。科学以哲学的“人是什么”作为指导,但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则始终坚持只在现实世界中寻找“人有什么”。科学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出“人有什么”之后,哲学又会重新据此在语词世界中再问一问“人是什么”。这或许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为此,本人一般在科学思考时从来不问“是什么”而只是寻找“有什么”,而在哲学思考时则经常问一问“是什么”。这也是本人在“漫谈”管理时不给“管理”下定义的原因。

不过,很多没有从事严格意义上的、涉及到外部世界的科学研究的学者是很难体验到哲学与科学的这些差异的。本人虽然不是科学家,但大学毕业之后毕竟从事了四年的专门的科学研究,并独立地开发过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对此多少有些体验。

如果在一项具体的、涉及到外部世界的科学研究中,不能为那些被使用的语词明确地标定出外部对象,用一些含含糊糊的语词引导研究与思维,这种研究得出的结果简直就是自己“欺骗”自己。中国绝大部分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都几乎没有从事过严格的、涉及到外部世界的科学研究,自然也就难以有效地把握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的差异,经常也就将哲学思维引入科学研究之中(经常要寻找世界的“道”而不是探索事物的“理”)。这或许也是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此落后的另一原因吧。

另外,张先生在强调“行政管理”也同样有“目标”,“企业管理”也有原则,这完全是事情的两个方面。政府的行政部门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当然有目标,这个组织当然也有领导,这个组织的领导也同样会协调其成员为实现目标奋斗。并且,“企业管理”研究出的很多原理出同样适用于对行政组织管理本身的管理。但是“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这门学问或科学本身不是研究这种管理,而是研究政府行政部门如何治理社会公共事物如制定公共政策等。

政府的行政首脑既没有权力也不可能为社会成员制定一个目标,让社会成员为这个目标奋斗。政府的行政首脑只能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对社会成员实施普遍的强制使社会成员依据法律行事。“企业管理”当然也有原则,但是,作为法人的企业、作为自然人的企业成员,作为企业成员的领导者,作为企业成员的操作者都是在政府制定的法律之下运作的,任何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都不能违背这些“原则”。

企业领导正是在这些“原则”的控制之下通过明确目标、制定达到目标的计划、通过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使组织成员为完成目标而奋斗。这也就说明了“公共行政”和“企业管理”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异。这就象很多美国人所说的不“怕”政府,只“怕”老板。公民没有违法,怎么会“怕”政府呢,但老板却可以“炒”你的“鱿鱼”。

但“老板”却最“怕”政府,政府制定一项法律,“老板”就有可能在很多行为上受到限制。相对而言,一个社会如果真正形成了政府“怕”公民、公民“怕”老板,老板“怕”政府的社会公共秩序,这个社会也就正常了。一物降一物嘛,一物非得有一物来降嘛。至于中国社会,公民既“怕”政府,又“怕”老板。中国的老板当然“怕”政府,但他们“怕”的只是政府官员,而不是政府制定的法律。

至于中国政府,除了“怕”动乱,或许不会“怕”任何其他的东西。这就说明在中国,一物能够降一物的现代社会公共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科学家。有“有神论”的科学和“无神论”的科学,有“唯心主义”的科学家和“唯物主义”的科学家,有“自由主义”的科学家和“专制主义”的科学家,有“神秘主义”的科学家和“经验主义”的科学家,各种各样,名目众多,并且,这些科学家分别属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

但是,这些位于不同民族和文化之中,信仰不同“主义”的科学家都能够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公认的,获得实践检验的成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都把机械论科学作为探索机理的方法和鉴定事实的标准。我们当然要反对用机械论科学解释人类的一切,解释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解释人类社会与政治,解释人类道德与法律。但是,不能因为这样,把机械论科学在科学研究中的最基本作用也抛弃了。如果这样,科学又会变成“神秘主义”和哲学思辩,人类最终也会失去科学。

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不滥用科学,而不是抛弃科学。科学,这里指机械论科学,确实是“无情的”和“客观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有情的”和“主观的?
第2个回答  2010-06-02
主考院校要求写什么题目
第3个回答  2024-05-12
相关例文:

标题:新媒体模式下蒙牛乳业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本研究针对蒙牛乳业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问题展开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其主要存在内容创意不足、互动参与度不高、用户体验待提升等三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平台设计、加强信息推送、增强用户互动等对策,并强调了产品策略优化和线上线下渠道发展的重要性。希望在这些对策的加持下,蒙牛乳业能够提升用户满意度,增强品牌竞争力,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中国乳制品市场虽然发展的越开越好,但在《全国奶业发展规划》中,还是指出中国人均奶制品消费仍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此低迷状况的形成主要源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这些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令中国乳制品行业陷入茯苓。蒙牛乳业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于20世纪末在内蒙古成立,其总部坐落于内蒙古省会城市。蒙牛乳业作为全球前八强乳制品相关企业之一,蒙牛乳业产品矩阵形成了一个多样化且丰富的蒙牛乳业乳制品产品矩阵。
中国乳制品市场的发展历程曲折而漫长,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长期以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消费者,这也最终导致了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信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国家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企业自身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乳制品行业也正在逐步走向健康、安全、高品质的发展道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增强客户的黏性。作为蒙牛乳业这样的领军企业,其发展壮大离不开消费者的长期支持。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新媒体环境下蒙牛乳业如何更好地贴近消费者的乳制品需求,从而提高客户的附着性。
研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首先通过深入了解消费者对乳制品的需求,蒙牛乳业可以更加精准地制定产品策略,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和品牌影响力的提升。通过对蒙牛乳业的研究,可以为国内乳制品行业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营销案例库,为其他同行业企业提供宝贵的市场化营销经验,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健康发展。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发展概述

一、新媒体环境的特征与趋势
在当今时代,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快速变革的特征,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媒体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重新定义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运作模式。
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正处于不断创新的阶段,新兴的电子商务行业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消费选择,还改变了就业方式。特别是直播经济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种创新模式,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通过直播平台,企业可以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展示产品特点,提供购买指导并实现销售转化。直播经济模式促进了商品的销售,也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新的活力源泉。
新媒体环境的另一个显著趋势是社交化营销的兴起,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借助社交平台与消费者建立起更加亲近的关系。通过社交媒体,企业可以实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制定更加精准的营销策略,与消费者进行互动。社交化营销模式突破了传统广告的单向传播模式,使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加速了口碑的传播。
二、新媒体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新媒体作为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媒体形式,正在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新兴媒体形态如汽车电视等已经成为了传统媒体播放内容的新载体。因此,在商业营销领域,新媒体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促销工具,为企业增长提供了崭新的渠道。
企业可以利用专业的新媒体推广顾问,来加强其在新媒体领域的影响力,这些专家具有深厚的行业经验及丰富的市场洞察力,能够为企业量身定制切合实际的新媒体营销策略,并在推广过程中提供专业指导,确保推广效果的最大化。
针对企业的特定需求,新媒体顾问可以协助企业选择或创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媒体渠道。渠道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媒体平台、视频直播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每一种渠道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群体。针对不同的产品市场定位,新媒体顾问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新媒体广告方案。精准的定位和创意内容可以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进行购买行为,从而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
维护和运营企业的新媒体平台也是新媒体顾问的重要职责之一,利用定期更新内容、与用户互动、管理用户反馈等方式,保持平台的活跃度,提升企业在新媒体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
三、新媒体宣传在蒙牛乳业营销中的定位
在蒙牛乳业的营销策略中,新媒体宣传的定位不仅是品牌推广的有力工具,更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来自大草原”的牛奶口号,是蒙牛乳业开拓市场的又一利器,凭借其独特的品牌定位,蒙牛乳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独特而鲜明的品牌形象,成为了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资本的敏锐嗅觉使其对蒙牛乳业及整个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这也反映了蒙牛乳业在市场上的发展潜力。
在当今市场环境下,品牌已经成为了企业获取市场份额和获取消费者认可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具有强大品牌力量的企业,才能够获得供应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信任,进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而新媒体宣传作为一种高效的品牌推广方式,能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视频直播平台等渠道,将品牌形象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新媒体宣传还能够帮助蒙牛乳业实现与消费者的深度互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及时调整产品策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与消费者的互动,蒙牛乳业不仅能够获取市场信息,还能够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品牌与消费者关系,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提升品牌口碑传播效果。
第三章 蒙牛乳业现状
一、蒙牛乳业市场概况
蒙牛乳业自1999年正式成立以来,便因其卓越的经营实力成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佼佼者。2004年,蒙牛乳业成功登陆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大陆以外首家上市的乳制品企业,股份编号为2319.HK,标志着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地位。随后,蒙牛乳业的业绩稳步增长,2005年收入突破人民币100亿元,2014年更是达到了人民币500亿元的惊人数字,这一成绩不仅展现了蒙牛乳业在乳制品行业的领先地位,也彰显了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在市场拓展方面,蒙牛乳业始终秉承着开放合作的理念,不断寻求业务发展的新突破。2021年,蒙牛乳业成为中国领先奶酪企业妙可蓝多的主要股东,共同开拓中国乃至全球潜力巨大的奶酪市场。同时,蒙牛乳业还收购了东南亚领先冰淇淋品牌艾雪,进一步布局东南亚市场,实现了对全球市场的战略布局。特仑苏作为蒙牛乳业旗下的明星产品,其销售额更是突破了人民币300亿元,成为全球乳业中的第一大单品,为蒙牛乳业的业绩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1月,中国乳制品产量为239万吨,同比增长6.6%,但由于资源等因素的限制,中国乳制品市场仍然难以实现自给自足,进口量依然较大。因此,蒙牛乳业需要在市场拓展及供应链管理方面继续加强,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并持续实现业绩增长。
二、蒙牛乳业产品类别分析
蒙牛乳业作为乳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其产品线涵盖了低温、常温和冰品等多个大类。在产品类别分析中,蒙牛乳业主要将产品划分为低温、常温和冰品三大类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偏好。
图3.1 蒙牛产品分类
低温产品系列包括了乳酸菌饮料、冠益乳等,这些产品需要在2-6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保存,才能保持其新鲜度。乳酸菌饮料作为一种具有益生菌功能的健康饮料,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其含有丰富的益生菌和营养成分,对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很有效。冠益乳则是一种添加了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乳制品,不仅口感醇厚,而且营养丰富,适合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饮用。
常温产品占据了蒙牛乳业在沈阳地区市场上的主要销量份额,这类产品包括了常温纯牛奶、酸奶等,无需冷藏即可保存,方便消费者随时随地享用。常温产品不仅口感浓郁,而且营养丰富,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在常温乳制品中,蒙牛乳业的市场份额占据了其全部产品市场份额的70%以上。
冰品产品系列主要包括了冰激凌等,在消暑解渴的夏季尤为受欢迎。蒙牛乳业的冰品产品代表之一即为“随变”冰激凌,口感细腻、口味丰富。冰品产品的销售量相对较低,但在夏季销售旺季仍有可观的市场需求,为蒙牛乳业提供了额外的收益来源。
三、蒙牛乳业产品质量
蒙牛乳业作为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乳制品企业,在欧美等多个地区建立了专业的乳制品研究中心,并与海内外众多知名科研型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为了确保奶业的质量实现保障,蒙牛乳业在各个地区建立了多家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南等地区。生产基地配备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流程被严格的控制着。从企业成立至今,蒙牛乳业一直对质量安全问题极为重视,蒙牛乳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融合了全球最佳实践形成了综合质量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具有“一模型、两核心、三驱动”的特征,对各个乳制品行业的都全方位监管着。
蒙牛乳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围绕着“一模型”——即标准化质量管理模型。企业注重建设两个核心要素——即技术核心和人才核心,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而“三驱动”则指的是市场驱动、创新驱动和效率驱动,企业利用市场需求的引导、不断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了产品质量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第四章 蒙牛乳业的新媒体营销策略分析
一、紧跟热点
蒙牛乳业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一直在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在社交媒体营销策略方面,蒙牛乳业采取了紧跟热点的营销策略,精准的定位和创意的广告手法吸引了潜在客户,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成效。
蒙牛乳业在社交媒体营销中以时事热点为切入点,将品牌与当前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进行结合。以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顺利返回为例,蒙牛乳业迅速推出了“航天员专用牛奶”广告,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与自身产品紧密联系,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路牌和建筑上展示广告,将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紧跟热点的营销策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还为蒙牛乳业带来了巨大的销售增长。
蒙牛乳业在社交媒体营销中注重精准定位,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消费者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在社交媒体平台的精准推广,蒙牛乳业将广告信息传递给目标受众,提高了广告的触达率有效地吸引了潜在客户,提升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二、精准定位
以2005年超级女声的热播为契机,蒙牛乳业巧妙地将品牌形象与当时最流行的电视节目紧密结合,利用创意的营销活动,使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蒙牛乳业充分把握了超级女声这一热门节目带来的流量红利,利用线上的电视、车体等新媒体的传播,将品牌与节目内容进行了紧密结合。在超市内,蒙牛酸酸乳开展了促销活动,利用堆头整齐地陈列着活动的宣传单页,将品牌形象与超级女声的介绍相结合,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购买。精准的内容创意定位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还使得蒙牛酸酸乳成为了当时年轻人追捧的时尚饮品。
2005年,蒙牛乳业在产品包装上巧妙地印上了超级女声活动的相关信息,加强了品牌与节目的关联性。20亿包“蒙牛酸酸乳”的包装上印有超级女声活动的介绍,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不仅仅是购买一款饮品,更是购买了一种与时代潮流相契合的生活方式。创意的包装设计有效地提升了产品的品牌认知度,为品牌带来了可观的销售增长。
三、利用广告打造经典品牌
蒙牛乳业在广告营销中利用广告打造经典品牌,成功推出了高端产品特仑苏,实现了品牌地位的提升。2005年底,蒙牛乳业推出了特仑苏,这是一款高端的牛奶产品。在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的过程中,蒙牛乳业决定利用特仑苏的产品价值来提升自身品牌地位。特仑苏的推出引起了消费者、经销商以及行业专家的高度关注,成为当时媒体报道的热门对象。特仑苏的问世不仅为蒙牛乳业带来了市场惊喜,也为品牌形象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仑苏的推出让蒙牛品牌的定位得到了提升,蒙牛乳业以高端品牌的形象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随着特仑苏的成功推广,蒙牛乳业的广告策略也得到了调整升级。所有的广告标版后面开始出现“蒙牛,只为优质生活”的口号,将品牌与优质生活的理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对蒙牛品牌的认知。利用广告打造经典品牌,蒙牛乳业成功地将特仑苏打造成了高端品牌的代表,为企业的品牌形象树立了新的标杆。特仑苏的成功推出不仅带动了蒙牛乳业整体的销售增长,也为蒙牛品牌在市场上赢得了赞誉。
第六章 关于蒙牛乳业在新媒体模式下的问题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为了深入了解蒙牛乳业在新媒体模式下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以下问卷调查,主要是收集消费者对该企业在新媒体营销方面的反馈。共发放了100份问卷,经过统计筛选,最后有效问卷数量一共为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
二、实证结果
经过对92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问卷调查结果:
图6.1 消费者对蒙牛乳业营销活动的关注情况
有88%的受访者表示曾关注过蒙牛乳业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营销活动,仅有12%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关注过。
图6.2 消费者对蒙牛乳业营销活动的内容创意吸引力情况
对于蒙牛乳业在新媒体营销中的内容创意,有52%的受访者认为足够吸引,32%的受访者认为一般吸引,而16%的受访者则认为不够吸引。
图6.3 消费者对蒙牛乳业营销活动的互动参与情况
有64%的受访者表示曾在蒙牛乳业的新媒体平台上参与过互动,其中25%的受访者经常参与,2%的受访者偶尔参与,而9%的受访者从不参与。
图6.4 消费者对蒙牛乳业营销活动的用户粘性调查情况
有47%的受访者认为蒙牛乳业在新媒体营销中存在用户粘性不高的问题,而53%的受访者则认为不存在此问题。
图6.5 消费者对蒙牛乳业营销活动的用户体验满意度调查情况
在对蒙牛乳业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用户体验进行评价时,有42%的受访者表示满意,30%的受访者表示一般,而28%的受访者则表示不满意。
第五章 实证结果分析
一、内容创意不足
在对蒙牛乳业在新媒体模式下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内容创意不足是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尽管蒙牛乳业已经开始在一些主流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广告投放,但对于其广告内容的吸引力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现代媒介环境下,内容创意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用户对品牌的态度。针对蒙牛乳业的广告内容,部分受访者表示存在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对于用户而言,内容创意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介绍,更需要具有情感共鸣的故事,能够引发用户的关注。但在后来蒙牛乳业的广告内容中,缺乏足够的创意,导致用户对其广告内容的关注度不高。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用户对广告内容的接受标准也不断提高。用户希望看到更具有创新性或者是趣味性的广告内容,而不是单调的产品介绍。但就调查而言,目前蒙牛乳业的广告内容在创意性方面尚未达到用户的期待水平,未能给用户带来新颖、有趣的观看体验,也无法有效吸引用户的积极参与。
二、互动参与度不高
在实证研究中发现,蒙牛乳业在新媒体模式下面临着互动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虽然该企业在新媒体平台上展开了一系列的营销活动,但用户的积极参与度并不高,互动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蒙牛乳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的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缺乏足够的互动性,未能有效引发用户的参与。例如,在微博上发布的一篇产品推广帖子,仅有不到5%的用户进行了转发评论,互动率较低,这也说明了用户对蒙牛乳业的内容缺乏积极的参与意愿。
蒙牛乳业的互动形式相对单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一次线上活动中,该企业举办了一场抽奖活动,要求用户在评论区留言参与抽奖,但是因为奖品吸引力不足且活动形式单一,仅有少数用户参与,互动效果较差。调查数据显示,参与抽奖活动的用户仅占总用户量的10%,用户对此类活动的兴趣不高。
蒙牛乳业在用户反馈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根据调查结果,用户反馈蒙牛乳业的评论或留言有时候得不到及时回复,导致用户对品牌的满意度下降。有近60%的用户表示,他们在留言后未能得到蒙牛乳业的回复,感到自己作为消费者不被重视,进一步减少了用户对品牌的信任。
三、用户体验待提升
实证研究显示,蒙牛乳业在新媒体模式下虽然也展开了多样化的营销活动,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并不尽如人意。
用户在与蒙牛乳业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互动时,反映操作流程不够友好的问题。例如,在蒙牛乳业官方网站上进行产品浏览购买时,用户反映页面加载速度较慢,导致浏览体验不佳。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用户正在寻找他最喜爱的特仑苏鲜牛奶,他兴致勃勃地打开蒙牛乳业官网,却发现页面加载缓慢,像是一辆拖着后腿的老车。他焦急地等待着,每秒都像是一年那么漫长。终于,页面加载完毕,但这个漫长的等待让他的购买体验大打折扣。调查数据也表明,近40%的用户曾遭遇过这样的困扰,这种卡顿的加载延迟不仅影响了用户的耐心,更损害了他们的购物体验。调查数据显示,有近40%的用户表示在浏览产品页面时遇到了卡顿加载延迟的情况,影响了其正常购买体验。
还有用户表示,自己在与蒙牛乳业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时,发现信息推送不及时、内容更新不够频繁。在一次新品发布活动中,蒙牛乳业未及时更新产品信息及活动详情,导致用户错过了参与机会。有近50%的用户表示希望蒙牛乳业能够加强信息推送,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用户在与蒙牛乳业的互动过程中,发现蒙牛乳业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了大量的产品介绍,但用户反映很难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缺乏个性化的推荐。有超过60%的用户表示希望蒙牛乳业能够根据其偏好和行为习惯,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七章 基于实证研究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营销策略,吸引目标受众
针对内容创意不足的问题,蒙牛乳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其在新媒体营销中的效果。首先,随着现代媒介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企业广告推广的重要渠道之一。蒙牛乳业已经开始在一些主流门户网站上进行广告投放,如搜狐和新浪等,这是一个积极的尝试。但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仅仅进行广告投放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提高内容创意的吸引力,蒙牛乳业可以借助现代营销理念,采用更具创新性的营销策略。例如,可以结合用户画像和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目标受众,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设计个性化的营销内容。分析用户的购买历史、浏览行为和偏好,可以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消费群体,如儿童、青少年、家庭主妇等。针对儿童群体,蒙牛可以设计专门的儿童奶制品系列,如可爱的动物造型包装、丰富的口味选择,并结合卡通形象进行营销推广,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对于青少年群体,蒙牛可以推出时尚、个性化的包装设计,搭配与时俱进的营销活动,如与明星合作推出限量版包装或举办线上线下的文化活动,增强品牌的年轻化形象,提升青少年消费者的黏性。针对家庭主妇群体,蒙牛可以提供更加健康、营养的乳制品产品,并结合家庭主妇的购物习惯和健康意识,推出一系列优惠券、团购活动等促销措施,吸引家庭主妇的购买。
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吸引用户参与提升用户粘性。蒙牛乳业还可以与行业内的意见领袖或者KOL(Key Opinion Leaders)合作,通过其号召力,传播产品信息,扩大品牌影响力。
除了创新营销策略,蒙牛乳业还需要不断提升内容创意的品质。在设计广告内容时,应注重情品牌故事的讲述,使广告更具感染力。但也要注重内容的原创性,避免陷入模仿的怪圈。
二、优化互动机制,激发用户积极性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用户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品牌在新媒体营销中的效果。针对互动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蒙牛乳业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用户的积极参与,可以通过优化互动机制提升用户参与的便利性。例如,可以设计各类线上互动活动,如投票、抽奖、打卡签到等,吸引用户参与并抽到奖励。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用户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增强用户参与感。
蒙牛乳业可以利用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方式,促进用户参与互动。鼓励用户分享使用体验、创作相关话题的内容,如图片、视频、评论等,扩大用户参与的范围和深度,增加用户对品牌的粘性。结合用户数据分析,了解用户兴趣偏好,精准推送相关内容,提升用户参与的质量。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增强用户体验,提高用户参与度,进而提升品牌影响力。除此之外,与用户建立良好的互动沟通也是提升互动参与度的重要途径。蒙牛乳业可以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定期举办线上直播、问答互动等活动,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
三、优化平台设计,提升用户满意度
为了提升用户满意度,蒙牛乳业可以优化页面加载速度,优化网站和移动应用的技术架构,减少页面加载时间,提升用户的浏览体验。蒙牛乳业官方网站的开发人员可以采用内容分发网络(CDN)技术。将网站内容分发到全球各地的CDN节点,用户可以从距离最近的节点获取内容,减少数据传输距离,提高页面加载速度。蒙牛乳业也可以与CDN服务提供商合作,部署CDN节点,并将静态资源(如图片、视频)缓存到CDN节点上,实现快速访问。当然,也可以进行前端性能优化。通过压缩和合并CSS、JavaScript等前端资源文件,减小文件大小降低网络传输时间。采用延迟加载技术,优先加载页面上用户可见区域的内容,提高用户首屏加载速度。蒙牛乳业可以对网站和移动应用的前端代码进行优化,提升页面响应速度。
简化用户操作流程,优化页面布局和交互设计,降低用户学习成本提高用户的使用便捷性。例如,蒙牛乳业可以对网站进行技术升级优化,采用CDN加速等技术手段,提升页面加载速度;简化购物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步骤,提高用户的购物效率。
第八章 结论

综上所述,蒙牛乳业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很多问题,包括内容创意不足、互动参与度不高、用户体验待提升等方面。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蒙牛乳业可以利用优化平台设计、加强信息推送、增强用户互动等方式提升用户满意度。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蒙牛乳业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4个回答  2019-07-31
你可以去看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现代管理)等等里面的这样的论文里面的结束语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