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深陷裁员风波,动力电池进入“寒冬”?

如题所述

在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之后,产能过剩的问题开始凸显,引发了行业的“寒冬”担忧。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2023中国汽车者族昌重庆论坛上指出,到2025年,中国所需动力电池产能预计为1000-1200GWh,而目前行业规划的产能已达到4800GWh。在随后举行的四川宜宾“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也有多位人士提出了相似的观点。
电池行业从“缺电贵电”到产能过剩的转变,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尽管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供应危机带来挑战,中国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仍占全球的60.4%,达到294.6GWh。国际机构预测,到2030年,动力电池市场需求将达到4.8TWh。
然而,从行业的高歌猛进到如今的产能过剩担忧,电池行业似乎正经历过山车般的变化。在宜宾动力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全球动力电池总装机量已超过500GWh,增长规模超过70%。尽管市场担忧产能过剩,但曾毓群强调,过剩是市场竞争的一种常态,没有过剩就没有优胜劣汰。优质产能依然稀缺,现有锂电产业尚未到达真正的过剩阶段。
尽管如此,电池企业如中创新航和比亚迪等,已经开始面临产能过剩的现实问题。中创新航被爆出集中解约应届生,而比亚迪长沙工厂也传出“人员优化”的消息。这些事件引发了外界对电池行业发展的担忧。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速放缓,进一步加剧了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担忧。1至5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068.7万辆和1061.7万辆,同比增长11.1%。与去年相比,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有所下降,去年同期的增速分别为141%、205%、114%、45%和105%。
面对电池过剩的危机,各方都在寻求解决方案。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副主任苗圩建议通过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力,坚持创新驱动,做好下一代电池技术储备,并加强电池上游材料保供稳价工作。长安汽车总裁王俊则认为,良好的产业生态和合理的利润分配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前提。
为了对产业链有更好的掌控,汽车企业正在启动全面自研自产的步伐。他们不仅自建电芯工厂,还通过入股、并购方式布局上游材料端,甚至加入全球“抢矿”大战。
尽管面临挑战,但王俊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持积极态度。他相信,随着传统车企转向电动化、新势力迅速成长、ICT企业大步入局、合资车企逐步跟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更加健康、稳固地发展,并催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中国汽车品牌。
为了应对电池过剩的挑战,国家层面已经采取措施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商务部也发布通知,组织开展汽车促消费活动,促进汽车消费。
专家们认为,通过推动动力电池规格尺寸标准化、加快构建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体系等措施,可以提高竞争力,并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优势产业链更好地“走出去”。
行业层面,曾庆洪建议延续新能源车免征购置税政策,并出台更多务实有力的落地措施,如加大降费减税和金融支持力度,优化新能源用车环境。
崔东树认为,中国庞大的市场前景和农村区域潜力可以逐步消化电池产能。动力电池“过剩论”言之过早,企业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项目,而优质产能的落地将推动低端产能出清,对行业发展是一个好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