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病因

如题所述

大肠埃希杆菌O157∶H7是一种特殊的血清型,与其他类型不同,它在30~42℃的范围内都能良好生长,但最佳生长温度为37℃。筛选这种菌株的培养基是迟缓发酵的山梨醇-麦康凯(SMAC)。在SMAC培养基上,O157∶H7菌落呈现无色,而发酵菌株则是粉红色。值得注意的是,约有一半的EPEC菌株具有类似O157∶H7的特性,需仔细鉴别两者。O157∶H7具有耐酸和低温的特性,能在pH2.5~3.5和37℃下生存,即使在冰箱中也能长时间存活。然而,它不耐热,75℃下仅1分钟就会被杀死。大肠埃希杆菌O157∶H7不携带一般肠毒素基因,不会产生LTST,也不具备侵袭性,它产生的类志贺样毒素(Shiga-Like Toxin,简称SLT)是其独特标志。SLT具有抗原性,可被志贺I型菌毒素的兔抗血清中和,因其能使Vero细胞溶解和死亡,故被称为Veto毒素(VT)。VT是细菌毒素中最强的一种,加热至98℃15分钟可灭活,分为VT1和VT2两种亚型,由A亚单位和B亚单位组成,分子量分别为3300和8000。


该菌的发病机制是,通过菌毛黏附在肠绒毛的刷状缘上,B亚单位与肠上皮细胞的糖脂受体GB3结合,A亚单位则发挥毒素作用,进入细胞并抑制蛋白质合成,主要影响盲肠和结肠,导致肠黏膜出血和溃疡。此外,GB3受体还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肾脏和神经组织细胞中,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引发血小板减少和肾小管坏死,导致急性肾衰竭。毒素还能兴奋副交感神经,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和惊厥,并刺激内皮细胞释放Ⅷ因子,引发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扩展资料

中文名: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英文名:enterohemorrhagicescherichiacolienteritis 别 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腹泻;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 由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hemorrhagicescherichiacoliEH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HEC为出血性肠炎之病原,主要有大肠埃希杆菌O157∶H7,是1982年新发现的一种致腹泻大肠埃希杆菌。此外,O26∶H11也可能是病原之一我国目前尚未见有正式报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