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创造了哪些文明?

要准确的,请不要靠臆测来回答问题……

这里说的只是非洲的文明,不包括南亚黑种人(如昆仑奴来的尼格里托人)

非洲是人类进化史上从古猿到森林古猿、拉玛古猿、“完全形成的人”—能人、直立人、智人、直到现代人都存在过的大陆。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了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的化石。这些发现使包括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在内的人类学家得出了非洲是人类诞生地的结论。 

  考古学的材料证明,非洲各族人民很早就创造并发展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远古时代,当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故乡还处在冰川封固阶段的时候,在非洲大陆上就已出现了沸腾的生活。那时候,尼罗河流域还是不适于居住的沼泽,现在荒无人烟的撒哈拉沙漠却是一片河流纵横的森林和草原。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前,北非气候发生了急剧变化,大草原逐渐干旱而变成沙漠。 

 

  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埃及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就出现了农业,懂得了栽培谷物和兴修水利。埃及人很早就发展了天文学,早在公元前4241年,埃及人就制定出相当精确的人类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一年365天,分为三季,一季4个月,每月30天,最后一个月多加5天作为宗教节假日。它每年与回归年的误差仅约四分之一天。古埃及在公元前35世纪就创造了象形文字,公元前19世纪就知道如何计算正方形的边长和截头角锥体的体积,公元前21世纪左右埃及人就已经能够近乎精确地确定圆周率为3·16。 

  古埃及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罗河畔开罗附近的宏伟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纪前后古埃及的杰作;它们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丰碑。 

  在尼罗河中游现今苏丹一带,公元前16世纪曾兴起一个库施帝国,它有过发达的农业、炼铁业和纺织业,是远古时代世界最富庶繁荣的国家之一。它的首都麦罗埃是地中海以南最大的炼铁中心,被西方考古学家称为“古代非洲的伯明翰”。 

  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北部是古代非洲文明的重要中心。公元一世纪前后在那里兴起的阿克苏姆王国,第四世纪时曾达到高度繁荣,国内的商品交换已发展到使用金、银、铜币的程度,那时创造的文字现在基本还在使用,高达60英尺的阿克苏姆大石碑和拉利贝拉岩石教堂是闻名世界的非洲历史奇迹之一。 

  远古时代就居住在马格里布的柏伯尔人,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就从事农耕,修建起原始水利设施,公元前500年左右已有铜器制作。柏伯尔人公元前就建立过毛里塔尼亚和努米底亚两个王国,遗留下大批岩画艺术品。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开始从狩猎采集野生植物发展到驯养动物和培植农作物。世界上有25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西非是大部分非洲农业的发源地。高粱、油棕等都是西非的固有产品,历史遗留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雕像和洞穴壁画是西非人先放牧后田园生活的写照。西非在公元前几千年就出现了精制的赤陶雕塑品,公元前3世纪左右进入铁器时代后,先后出现过加纳、马里、桑海等强盛的古代帝国。 

  在中南部非洲,到处可以看到铁器时代的遗迹,还可见到古时梯田和人工灌溉工程的遗址。建有数千幢房屋的恩加鲁卡古城遗址、建于公元500年左右的大津巴布韦石头建筑物遗址都是中南非古代文明的标志。非洲中部和南部也先后出现过一些有名的国家,诸如拥有发达农业、采矿业和对外贸易的莫诺莫塔帕王国、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刚果王国、雕刻艺术品达到相当水平的库巴王国、社会分工很发达的布干达国等。 

  濒临印度洋的非洲东海岸,自古以来就进行着繁盛的贸易,早在纪元前就进行铁和盐的交易。15世纪上半叶,非洲东海岸已发展到能派使者远渡重洋到中国访问。 

  非洲不是如一些西方学者所描绘的那样只是“狮子出没的地方”,而是在远古时代就有高度文明的大陆。非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25
非洲黑人文明,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黑人各民族在过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又称“黑非洲”,返指撒哈拉中部以南的非洲。其居民主要是黑种人。著名学者基·泽博指出:“绝大部分学者都同意撒哈拉以南的民族在遗传上是基本一致的,只存在一个准黑人集团”。它包括苏丹人、班图人、科伊桑人、俾格米人,“以及各种不同的少数集团,如跟‘埃塞俄比亚人’近似的各种少数集团”。
在历史变迁的长河中,也有不少其他人种的民族迁入撒哈拉以南,如阿拉伯人、欧洲人、印度尼西亚人,并与黑种人混血。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的研究,都没有像非洲黑人文明的研究那样遇到那么大的思想障碍,经历那么长期的争论。
首先是不承认。在欧洲学术界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非洲黑人没有历史、没有哲学、没有文明,只有黑暗和停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把非洲分成三部分,一是“非洲本土”,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即通常所说的黑人非洲;二是“欧洲的非洲”;三是“亚洲的非洲”,即指尼罗河流域,特别是埃及。他认为,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非洲黑人没有“通达哲学的能力”,因为“黑人的精神意识十分微弱,或者更确切地说根本就不存在”。他甚至断言: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们从来就是这样”,“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著名英国历史学家费奇在评论黑格尔的观点时指出:“他所代表的观点已成为19世纪历史正统的一部分,甚至在今天也不乏追随者。”戴维·休姆就是一个,他说:黑人“没有精巧的制造者,没有艺术,没有科学”。巴兹尔·戴维逊评论说:“按照这种说法,非洲人从来就没有发展过自己的文明”。
非洲文明的存在是一个事实问题,而不是一个思辩的问题,只要不存种族偏见的人,都会承认世界上有一个独特的非洲黑人文明存在。他们不仅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麦罗埃文、斯瓦希里语文、豪萨语文、瓦伊文等)、文学、史学、宗教和其他著作存留,而且有大量精湛的艺术、音乐、舞蹈、建筑和医学、科学技术遗存。
从19世纪中叶起,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考古学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868年发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德国地理学家宣布“这是远古时代文明人的创作”。1897年,英国远征军占领贝宁城,掳回了大量的雕刻品,轰动欧洲,导致“艺术”这个词同非洲联系在一起。1907-1914年,考古学家把麦罗埃文明展示在世人面前,1931年诺克文化的发现,更使欧洲学者为之瞠目。这么多文明遗址的发现,难道还不足以证明,确实存在一种非洲黑人文明吗?但是,且慢,那些带有偏见的人又挑起了一场争论,难道这么高的艺术、冶金术和建筑术,黑人能创造得出来吗?
传播主义论出笼了。继黑格尔之后,一些欧洲(主要是德国)的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认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发现的一切文化成就都是含米特人带来的。这就是“含米特理论”。
凡是在黑非洲发现一处古代文明遗址,马上就会出现一种外来人创造的喧闹。德国地理学家卡尔·毛赫考察大津巴布韦遗址后,一方面说,它是古代文明人的创作,同时又说,这是外来人建造的,“土人”未曾参与;山上的王城是仿照莫里亚山上所罗门王的庙宇建造的,山谷中的“椭圆形建筑物”是抄袭示巴女王在耶路撒冷住过的宫殿式样。但是,埃及考古学家戴维·兰道尔-麦基弗和英国考古学家格·卡拉-汤普逊证明:大津巴布韦和其他同类型的遗址,起源于非洲,从建筑式样上看,没有东方和欧洲任何时期式样的痕迹;从住宅特征看,毫无疑问是非洲的;从艺术和制造类型看,都是典型非洲式的。
“诺克祭祀小像”及其冶金遗址的发掘,马上又出现了一个传播论。一些欧洲学者认为,西非的炼铁技术是从麦罗埃和卡尔他热(位于今突尼斯)引进的。即使反对“外来说”的戴维逊对此也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说,“诺克小像等艺术品的起源”都可以和那些纯粹属于非洲远古时代的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品,即画在塔西里山塞法尔岩石上的男女坐像联系起来,是尼格罗人的创造。另一方面,他又说,美索不达米亚把冶铁技术传给埃及,埃及再传给库施,库施则“不断地、不可抗拒地传到了西方和南方各地。由于这个极端重要的铁的传播问题,使库施对于非洲南部起了地中海文明在几个世纪以前对欧洲北部所起的作用”。
考古学家已经查明,撒哈拉以南的冶铁技术都是非洲黑人自己创造的。冶铁的方法、熔炉和风箱的构造都与众不同,证明不是从别处学来的。从语言角度讲,苏丹语言中没有含米特语的铁(brzl)一词。从民俗学角度看,阿拉伯人视铁匠为贱民,明令规定,不准与铁匠交往,热带非洲各族视铁匠为英雄、青年人的导师、部落传统的维护者和秘密会社的领袖,甚至打铁是贵族特权,王位继承人必须学会冶金。从考古学角度来看,西非炼铁的初始时间,早于麦罗埃和卡尔他热。尼日尔尼亚美大学在阿加德兹南部发现的冶炼遗址(其中包括炼铜和冶铁的熔炉),经同位素碳14测定,炼铜炉已存在4000年(约公元前2000年),冶铁炉已存在2500年,均比麦罗埃和卡尔他热测定的日期为早。这就推翻了黑非洲冶金技术外来说的假定。
更有奇谈怪论者,把希腊人和葡萄牙人抬出来作为西非陶制品和青铜制品的影响者或师表。
艺术史家已经公认,西非陶器和青铜艺术品是一脉相承的。贝宁的青铜艺术品直接来源于伊费,伊费的青铜头像,继承了诺克文化的艺术风格。这两种文化对人像的眼睛、四肢和躯体的处理是相似的。正如前述,诺克艺术又来源于原始岩壁画。诺克不仅是个独立的冶炼中心,而且是西非文化艺术的一个独立中心。希腊人和葡萄牙人怎能成为其师表呢!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被瓜分完毕,美洲黑人相继从奴隶制下获得解放,一批黑人知识分子从非洲和美洲涌现出来,面对世界的未来,他们开始考虑非洲的命运。他们对非洲“黑人没有文明”,“黑人文明外来说”,从思想、历史、文化各个角度进行反驳,提出了黑人文明的命题,论证了黑人文明的特征,其目的是增强黑人的自信心,培养黑人的自豪感。
西非民族主义的先驱布莱登强调,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非洲黑人文明有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特性,名之曰:“非洲个性”。他把“非洲个性”归结为三点:(1)非洲人生活中的村社观念以及非洲人之间的和谐一致;(2)非洲人跟自然的和谐一致;(3)非洲人与自然的和谐应加上与神的和谐一致。布莱登是非洲黑人知识分子中最早提出非洲有信史和确凿的文化,并强调黑人是对世界文明作出过贡献的人之一。
与此同时,在美洲的黑人知识分子加维·杜波伊斯等人,在研究黑人历史的基础上,批判了黑人非洲“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观点。杜波伊斯指出:“从埃塞俄比亚射出人类文明的曙光,然后普照整个尼罗河谷”,“埃塞俄比亚这个黑皮肤人的国家,乃是埃及文明的摇篮。”杜波伊斯的《黑人灵魂》一书首先提出了“白人与有色人种的界线问题”,不仅明确了黑人所面临的问题,指明了斗争的方向,而且论证了黑人传统精神。桑戈尔说:“今天,人们可以说,黑人传统精神正是从这部著作中喷涌出来的”。
在布莱登、杜波伊斯思想影响下,一批留学英、法、美的黑人知识分子,如阿克齐韦、恩克努玛、塞泽尔、桑戈尔等人,脱颖而出,除继续批判各种种族主义理论外,进而领导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本世纪八十年代,非洲基本完成争取民族独立、摧毁殖民主义统治以后,非洲各国的学者为恢复黑人文明和历史的本来面目,孜孜不倦地工作,做出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一批新的欧美学者,如戴维逊、奥利弗、费奇、柯廷等,站在比较公正的立场,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唐普尔1945年出版的《班图哲学》一书,论证了黑人以存在的动力为基础的本体论,打破了自黑格尔以来黑人没有哲学的“正统观点”。
至于文明形成的标志,不只是黑非洲文明讨论的一个问题,也是其他文明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英国一些考古学家根据西亚文明发展的情况,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三要素或四要素。所谓三要素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所谓四要素是在三要素之上加上一条礼仪性建筑。由于欧洲人长期否定非洲黑人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因此,这个问题的讨论还是必要的。
戈登·柴尔德(Gordon Childe)认为,任何文明的一个最本质的因素是文字的存在。1963年出版的《古代文明百科》,大概是考虑到了这个因素,把除埃及以外的非洲其他地区都排除在古代文明之外。
文字不应是从野蛮转向文明的惟一因素,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恩格斯指出:“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始社会也是如此。由于冶金(不只是冶铁,还有炼铜和冶炼黄金)业的发明,人类可以使用耕犁,大规模地耕种土地,可以使用铁斧和铁锹,来清除森林,开辟耕地和牧场,两者均可提高食物的供给量。由此,剩余产品出现了,分工发展了。除了农牧业之外,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和艺术品的生产,交换和商业的发展,促使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所以恩格斯又说:“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麦罗埃文明和诺克文明都证明了恩格斯的这一论断也能适用于黑非洲。在这两个地方出现了冶金业、商业、城市和艺术品。至于说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文字,出现也不是太晚的。公元前二世纪出现了麦罗埃象形文字。迄今已发现800余字,仍未释读。公元10世纪前后,出现了用经过修改的阿拉伯字体书写的斯瓦希里文、豪萨文、富尔德尔文。非洲黑人还创造了巴蒙文、瓦伊文、门德文、曼丁哥文和沃洛夫文。
因此,从野蛮进入文明的三大要素:金属冶炼、文字的使用、城市的出现,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都已具备。非洲黑人文明的存在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
历史发展不平衡是各大洲文明发展的共同特点,黑非洲也不例外。在殖民者入侵非洲时,非洲的大部分已进入文明社会。但非洲南端的科伊桑人,赤道热带森林地区、撒哈拉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边缘地区、东非大裂谷东支沿线地区,人们还过着采集、狩猎、游牧和半农半牧的原始社会生活。
文明的发展有一个传递和扩展的过程,这是世界各大洲的共同特点。正像欧洲文明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向西、向南扩展一样,非洲黑人文明也有一个由北向南推进的过程。这一传播过程可以从金属冶炼的扩展,大体窥见一个轮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公元前5世纪左右,金属冶炼,最早开始于东西苏丹。考古发掘表明,冶铁技术迅速扩展到中非、东非和南非。大约到公元5世纪冶金业已在全非形成。
金属冶炼,特别是冶铁术的推广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兴起和文化的发展。在广阔的非洲大地上相继出现了麦罗埃文明、诺克文明、斯瓦希里文明、豪萨文明、依费—贝宁文化、刚果文化、大津巴布韦文化、马拉维文化和马蓬古布韦文化,产生和发展了具有“非洲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包括历史、小说、诗歌、雕塑、音乐、舞蹈、建筑,以及以“班图哲学”为代表的思想意识形态、伦理习俗和宗教观念。
公平地讲,非洲黑人文明是世界文明极富特点的一部分,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却是发展比较缓慢的一部分。在物质文明方面,长期停滞在锄耕农业,甚至没有发展犁耕农业,在精神文明方面,非洲黑人传统文明没有留下众多的思辩性的哲学和文论著作。
非洲黑人传统文明发展滞后的原因,用种族主义理论来解释是站不住脚的,而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条件,黑人社会的内部机制和外界交往不发达共同作用使然。
就外部条件而言,非洲不是孤岛,黑人非洲也不是与世隔绝之区。但与欧亚、北非相比,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文明冲突的力度也不大。
黑格尔曾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由于三面环海,一面为撒哈拉大沙漠,因此“对于世界各部,始终没有任何联系,始终是在闭关之中”。事实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通过尼罗河和红海与南阿拉伯、埃及自古以来就有密切联系。东非沿岸的非洲人民通过印度洋与希腊、罗马、阿拉伯、波斯、印度、印尼和中国有着频繁的交往。撒哈拉大沙漠并未完全阻隔它同地中海沿海国家的往来。英国学者奥利弗和费奇认为:“至少从公元前五世纪开始,地中海和黑非洲就有经常的交往”。
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一再证明,世界各种文明的互相接触、碰撞和影响,必然产生相互借鉴、选择和迭加的效应。对非洲黑人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也应如此认识。
早在古代,黑人文明同古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犹太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都发生过接触和交流,有过互相影响和吸收。仅举一例,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索马里有一种装潢美观的饮器至今一直叫新纳(sina)。”这是一种中国瓷器的仿制品,但毕竟不是瓷器,仍是陶器,因为当地缺乏制造瓷器的高岭土。这一例证说明了在各种文明交流中互相影响、借鉴和适应本地情况的改造和迭加的道理。
世界历史证明,不接受外来文明,闭关自守是愚昧的,要用一种文明,哪怕是先进的文明去取代、消灭另一种文明,实行所谓“同化政策”,同样是愚昧的。
15世纪以来,欧洲殖民者把非洲变成猎取和贩卖黑奴的场所,使成百万人背井离乡,流落他乡,而后侵占他们的土地,灭亡他们的国家。与此同时,殖民者一面宣传黑人是没有文明、野蛮的民族;一面又推行“同化政策”,强迫黑人皈依基督教,开办欧式教育,灌输欧洲文明的价值观。结果如何呢?
在推行“同化政策”的法国,出现了以桑戈尔为首的黑人知识分子的“黑人精神运动”,这不是对“同化政策”的绝好讽刺吗?在强制推行皈依基督教的地方,不是出现了“非洲基督教会”运动,并开展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这也是欧洲殖民者所始料不及的。
世界上各种文明的交流都是双向的。非洲黑人文明既吸收了欧洲、亚洲文明的成果,也对欧洲、美洲和亚洲文明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爵士音乐便是典型的一例。它起源于非洲黑人的劳动歌曲和婚葬祭祀场合所唱的散拍乐曲(ragtime)、灵歌(spiritual)和怨曲(bluse),并从美国流行到了全世界。
经过100年左右坚苦卓绝的斗争,非洲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在独立后的新历史时期,在传统文明的基础上,非洲黑人正在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建立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和民族文化,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考古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歌唱家、舞蹈家、雕刻家、电影艺术家和体育明星。例如尼日利亚的作家沃尔·索因卡因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第2个回答  2010-05-25
具有七千多年历史的埃及古代文明是谁创造的?塞内加尔的迪奥普教授认为是黑人创造的。埃及的第一王朝的法老纳尔美尔和第三王朝法老左塞从遗留下的图像来看都是黑人,是典型的尼格罗人。迪奥普教授的论点得到一部分学者的赞同,但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古埃及文明是由包括哈米特人、黑人在内的多个不同种族的人创造的,这一争论至今方兴未艾。
当年,今日横贯非洲大陆北半部的960万平方公里的撒哈拉沙漠还是一片河流纵横、植被丰茂的地区。居住在非洲南部的居民自南而北缓缓迁徙。作为一个整体的非洲大陆,在人类远古文明的早期石器时代,100万年以来,一直走在世界文明史的前列。现在请与我们一起来探寻古代非洲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了解为什么古代非洲文明在世界历史中是独一无二的?她又给现代世界留下了什么?
到了公元前3000年,非洲大陆的撒哈拉地区逐渐干旱、沙漠化。浩瀚的沙漠向东西两侧延伸直到红海和大西洋岸边,逐渐阻隔了沙漠南北两侧非洲地区的联系。南部非洲与北部非洲的联系和交往因大沙漠的阻隔作用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少。埃及文明,转向北方寻求与地中海世界的联系,而南部非洲文明因沙漠区扩大,与亚欧大陆的距离变得十分遥远,逐渐走向封闭化,黑人文明在相对封闭中独立发展。
在世界文明史的进程中,非洲形成为既不属于东方文明,也不属于西方文明的相对独立的文明形态。在沙漠之舟,骆驼被引进非洲以后,跋涉于沙海中的骆驼商队维持着沙漠南北两侧非洲来往的涓涓细流。
(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郑家馨)“伊斯兰对黑人文化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宗教方面,一个是语言方面。宗教方面主要就是伊斯兰传进非洲之后,东非和中苏丹一部分非洲人接受了伊斯兰教,语言方面主要也是东非和中苏丹的非洲人,他们采取阿拉伯字母来拼写他们的语言,创造了他们自己的文字,但是这些影响都局限于上层。对下层,像部落里头的黑人几乎没有影响。”
1897年2月18日,正当欧洲列强掀起瓜分非洲高潮的时候,1500名英国士兵用重炮攻克了西非几内亚湾的贝宁城,也就是今日的尼日利亚,随后窜进王宫,将宫内世代珍藏的艺术珍品抢劫一空,并放火烧毁了这座闻名欧洲的黑人古城。随着英国部队调回本土,流入欧洲古玩市场的近2500件贝宁古国艺术珍品让欧洲艺术界大为吃惊。这些铜质的铸雕艺术品和象牙雕刻艺术品,有人物的艺术形象,有动植物的艺术造型,不但造型奇特,而且典雅精美,极具现实主义美学风格。
(尼日利亚历史学家 奥斯汀·B楚库拉)“按地域政治,尼日利亚分为六个区,从这些区域中可以分辨出各种不同的尼日利亚文化,包括尼日利亚西南部的伊费文化,东南部的伊格博-乌库文化和包含诺克地区的洞穴和古器物的努佩文化,以及尼日利亚的贝宁文化,再向南走,就能找到河流,所以你可以在这几个区域里找到不同的文化形式。”
1907年,在距离贝宁100多英里的伊费古城的发现,提供了更多的同一类型的铜雕和象牙的艺术品。奥沃发现的一个赤陶头像,面部经过精细雕刻,双眼和嘴角略呈微笑、神态恬静。整个雕像表面划着一条条据说有宗教含义的竖线,却并不破坏作品的典雅风格,堪称一绝。这些作品不管是铜雕、象牙或木刻,在艺术风格上和雕刻技术上与贝宁古城的铜雕艺术品相比,都能看出相似或继承的痕迹。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诺克文化。
1943年,在尼日利亚贝努埃高原诺克村的一个锡矿水坑中发掘出一个赤陶人头像,此后在周围8万平方公里,相继发现了160件基本上属于同一艺术风格的赤陶雕像。经碳14检测,这些雕像的年代为公元前500年到公元200年的作品,时间跨度约700年。考古学家和文化史学家对这些文物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认为,古代这一地区曾存在一种重要文化,土生土长的非洲黑人文化。由于最早发现地是诺克村,这一文化被命名为诺克文化。
诺克赤陶像的发现,对非洲黑人文明史的研究,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伊费文明的创造者约鲁巴人在黑非洲历史上可能自诺克时代以来就已形成为一个有相当人口规模且相对集中的黑人大部族群体。
1871年,德国地质探险家毛赫看到了大型石构建筑,称之为远古时代文明人的创作。从毛赫向当时欧洲人详细描述开始,世人才知道在非洲内陆深处,即距离今日哈拉雷到约翰内斯堡公路不远处,有一处气势雄伟的石构建筑物,整个建筑占地24公顷,主要由内城和卫城两部分组成。内城是一座由略呈弯曲的石墙围起来的椭圆形建筑群,院内还有两座圆锥形石塔和三个门洞与外部沟通。卫城建在约700米高的山顶上,墙高15米、长244米,城墙下的通道仅容一人通行异常险峻。在卫城与内城之间是一片开阔的谷地,散落着一些低矮的石屋,所有这些建筑都是用当地开采的花岗岩砌合而成,岩块之间不施灰浆、严丝合缝,连刀片都难插入,构思精巧令人赞叹。此外,整个建筑还有合理的排水系统。
考古发掘发现,津巴布韦这种围墙式的石构建筑物源远流长,广泛存在于南部非洲。直至今日,居住在林波波河南岸的文达人的房屋建筑式样仍类似于津巴布韦的石头建筑。从现在考古发掘的观点来看,大津巴布韦的石构建筑显然是历史上黑人设计建造的巨型建筑,废弃不过三、四百年。但是半个世纪以来,关于这一伟大遗址的建造主人是谁?一直是一些人争论不休的论题。答案是什么呢,经过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合作研究,特别是英国考古学家卡顿·汤普森的研究证实了津巴布韦石构建筑是非洲黑人创造的伟大杰作,是非洲黑人文明的宝贵遗址。根据碳14的测定,最早的小型石构建筑修建于公元四世纪,是已定居于当地会制造铁器的一支班图人首先兴建的。后来人数更多,属南班图的绍纳人于公元十世纪进驻今津巴布韦的中部地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绍纳人在十三至十四世纪对石构建筑进行了改建和扩建,才开始形成宏大的规模。历史学家是如何解释这一文明的?
(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郑家馨)“绍纳人自从进入了津巴布韦高原以后,他们采取了牧农经济结构,生产力有很大的发展,所以提供了很多剩余的产品,这样他就可以供应更多的劳动力来建筑伟大的石构建筑,就指今天留下来的津巴布韦的伟大的石构建筑。”
经过几个世纪的财富积累,绍纳人的国力越来越强,他们向外扩张,控制了产金地马左埃河和高原东部地区,控制着通向印度洋的贸易出口港索法拉及通往该港的沿途商站。从津巴布韦废墟发掘中,发现的大批不产于当地的物品,说明津巴布韦国家已经牢固地控制着对外贸易。
正是国家财富的巨额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津巴布韦统治者拥有足够的财力和技术手段从事周密的设计、复杂的劳动组织,为建造巨型的石构建筑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丰富的剩余食物,使国家能够长期使用和调动大批劳动力脱离农牧业生产。津巴布韦国家突然衰弱的原因至今不甚清楚,但是在这块地盘和附近地区崛起的国家却是连续或同时出现,如托尔瓦国、莫诺莫塔帕、昌加米尔等。
1907年,在刚果散库鲁河畔密林里的一块空地上,比利时匈裔学者托尔代正坐着奋笔直书。在他的对面,几位布尚果王国的长老正在侃侃而谈王国历史,他们毫不费力地顺序列举了布尚果王国120个国王的名字。能不能起码按时间顺序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比如法国的历史联系起来呢?,然而97位君主过去了,没有任何年代特征,当讲到布尚果王国第98位国王包·卡马·包曼恰拉在位执政之时,一位长老不动声色地说,他在位期间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某天中午时分,晴空万里,太阳突然没有了,顷刻间一片漆黑,托尔代听到这里按耐不住了,跳了起来、手舞足蹈,长老们还以为他被森林中蝎子蛰了一口呢。几个月后,托尔代通过查阅欧洲的天文记录得知1680年3月30日发生的一次日全食正好就在布尚果王国的上空。在十七、十八两个世纪中,这是刚果散库鲁河地区仅见的一次日全食,类似这样的从日食推断准确的日期的事例在黑非洲历史中还能举出许多。但是非文字文明并非就是原始落后的文明,因为文字不是人类进行文化信息传播的唯一手段,除文字以外,人类还善于广为运用口头语言及其他非文字手段来进行信息传递和社会交往。
(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郑家馨)“口传文化是黑非洲文明的一大特点,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包括一些大型的史诗、长篇的故事和许许多多传说,那它记载的内容包括某个民族、部族所发生的重大的事件,像迁徙、战争、自然灾害以及国王、酋长的登基等等。由于这种口头传述它的内容丰富,时间包括的很长,所以在每个民族或者部落里头,他都有专门担负口传的这样的长老,那么这些长老,他负责口传文化的口存和传承,把这个民族或者部族的重要的事件他都记下来。”
因此他们使用物化符号,如面具、服饰来进行文化传承。黑非洲面具种类繁多,有只遮盖面部头部的也有遮盖全身的,面具材料多用木雕,也有用皮革金属或者各种植物,面具多半的多彩涂饰,有很强的感染作用,面具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同神灵鬼魂和祖先神祗之间对话的手段,面具广泛地应用于宗教仪典、祈雨仪式、巫术仪式、播种仪式,也用于娱乐活动、法律活动,可以说黑人所用面具对强化各部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和文化凝聚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黑非洲的服饰别具一格、千姿百态,常饰以繁杂的符咒物,如珠贝壳骨、猫尾雉羽,在使用中构成了一套符号系统,包括纹身、人体装饰等约定俗成的符号来传承文化。除图腾符号作为氏族和部族的标志外,使用最普遍的有两种,一是刻面纹身符号,二是身体各部位的涂抹染饰符号。苏丹的努巴族人、肯尼亚的马赛人、南非恩戈尼人等从小就在下嘴唇、耳朵、鼻孔扎出许多小孔,用来佩带各种唇饰、耳环、鼻环。
体态语言-舞蹈也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传承,非洲热带大陆的黑人舞蹈节奏强烈、动作千变万化、场面气氛热烈,在黑非洲文明中形成一套独特的传承文化信息的体态语言,正是其鲜明的特征,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学习他们的舞蹈动作,编出新舞:迪斯科舞、爵士摇滚舞就是这样风行于全世界。黑人舞蹈是黑人生存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没有象世界其他民族舞蹈那样从日常生产、生活中分离出来,变成一种专门性的精神活动。由于它与黑人社会生活本身互为一体,因而种类繁多,功能和作用各有不同,有的模仿祭祀、渔猎农耕、战争掠杀和日常生活,有的表现神灵鬼怪世界,舞者也利用舞蹈向别的部族表示友好、仇恨、抗议和挑战。作为黑人生存活动的一部分,所有重大事件和重大场合都有舞蹈伴随。
用音乐符号来传承信息是非洲黑人文化的另一特点。音乐比语言在空间上传递的更加遥远,所以,在黑非洲打击乐器是最受宠爱的,音乐中的节奏感又是其最突出的特点,黑人音乐中所具有的声乐和节奏的独特手法由被贩卖到美国的西非黑人奴隶带到美国,形成了爵士乐,由此,又曾发展为爵士摇滚乐等。
以非洲鼓为泛称的黑非洲种类繁多的击鼓音乐,最具有文化历史含义,鼓声伴随着舞蹈者,双掌拍打和双足跺地而发出节奏鲜明的声响,组成了充满历史文化信息的特殊语言世界。日常最通用的通话鼓并不总是伴随着舞蹈,通话鼓在辽阔的丛林、原野中,代替语言文字起着传递语言文字信息的作用。在黑非洲无数的村寨和集镇中,都备有通话鼓。
(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郑家馨)“数百名的奴隶来自各个民族、各个部落的黑人,他们之间语言不通,而且被关押在不同的船舱里头,但是,在这当中,非洲黑人的传话鼓就成了他们联络信息、联络感情的工具。比如,有一个黑人,他身怀一个很小的叫做通话鼓,他就敲击这个鼓,通过那个鼓声,他给全船其他船舱里头的黑人表达这样的信息:这艘船总共关押了我们多少黑人?他们要把我们运送到哪里去?我们这些黑人同胞中间都有哪些部落?另外,还能够传达出这艘奴隶船里头有多少奴隶贩子、奴隶商人以及有多少个船员?通过这些通话鼓,乘船的黑人,虽然他们语言不通,因为地方语言互相不懂,但是鼓声他们听的清楚,所以这也是口传文化的一大特色。”
几千年来,在热带丛林和稀树大草原上,黑人的鼓声一直在空中飘荡,传递着原始的信息。
近代以来,黑非洲沦为西方殖民侵略掠夺的对象。在延续四百年的万恶的奴隶的络印中,黑非洲文明遭受了空前的摧残和破坏。世代相传的黑人各族口传文化,因大批人口被贩卖、被屠杀而中断散失,给无文字的黑非洲文明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黑非洲逐步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取得独立,创立了许多民族国家。黑非洲文明重新获得了新生,这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应当特别珍惜和保护非洲黑人文明的精神和价值,因为她在世界文明中极具活力而又独特

资料来源:CCTV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CHM
第3个回答  2020-12-20
第4个回答  2010-05-25
埃及金字塔,即古埃及文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