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吗

是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上P71页上的题目 不是苏教版的
小调查:你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吗?
1、
2、
3、
4、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建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的16项指标,经济方面4项指标,社会方面7项指标,环境方面3项指标,制度方面2项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其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鉴此,我们建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共16项指标。在经济主题方面,有4项指标;在社会主题方面,有7项指标;在环境主题方面,有3项指标;在制度主题方面,有2项指标。

经济主题

第一项指标:人均GDP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这一目标,GDP必须保持年均7.2%的速度。根据改革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有关预测,这一目标是可能实现的。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9.7%。考虑到增长条件的变化,未来20年,GDP增长速度可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但是,保持GDP年均增长7.2%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综合考虑,我们建议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均GDP目标设定为25000元。按照汇率法计算,这一水平相当于现在的3000美元左右。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美元币值变动等因素,2020年,人均GDP可能在4000到5000美元之间。

第二项指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一条普遍的规律。1980-2000年,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年均0.94个百分点。如果未来20年劳动力仍以这一速度向非农转移,那么,2020年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应达到70%左右。但是,从近年来的趋势来看,对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似乎不能做如此乐观的预期。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劳动力非农转移速度较快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大致为1982-1988年)。这个时期,广大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到劳动密集程度高、对劳动者技能要求比较低的乡镇企业中就业。第二个时期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大致为1992-1996年)。这个时期,沿海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空前繁荣,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流向沿海地区从事各种低技术的劳动。1998年之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基本上保持在50%的水平上。这说明,近年来经济增长对于劳动力转移的拉动没有结构偏向性,或者说,非农产业就业的增长不快于农业就业的增长。主要原因是:第一,经济增长较前一阶段有所放慢;第二,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导致对于低技术劳动需求增长的减缓。在未来20年的发展中,如果这种增长方式不改变,那么,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将面临极大困难。当然,应该注意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走广泛参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有力地促进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非农就业比重可以达到60%左右。1890年,美国的人均GDP3396美元(1990年国际美元),非农就业比重达到62.7%。1870年,英国的人均GDP3263美元,非农就业比重达到67.2%。

综上,我们估计,2020年,我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可望达到60%以上。

第三项指标: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及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等于居民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与总消费支出之比。一般来说,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恩格尔系数越小。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时,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均在30%上下。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居民生活状态的变化情况,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建议用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以及最低收入1/5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作为描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活目标的重要指标。

——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1980-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56.9%下降到39.4%,年均下降0.9个百分点左右;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1.8%下降到49.1%,年均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均将继续下降。根据国际经验,我们估计,2020年,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可以将到30%以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可以降到40%以下。

——最低收入1/5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保证最低收入人口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为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中,除了有反映全体居民生活状况的指标外,还应有反映最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的指标。关注最低收入1/5人口的生活状况,是国际上通行的研究社会公平状态的做法。鉴此,本指标体系选择最低收入1/5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作为反映小康社会建设全面性的重要指标。2002年,城镇居民最低收入1/5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降到50%以下(为46.0%)。我们认为,到2020年时,全部人口中最低收入1/5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至少应降到50%。

第四项指标:城乡居民收入

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决定于经济增长。1980-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4%,分别低于GDP年均增长速度4.0和3.5个百分点。事实上,在过去的20多年中,人均收入翻两番所需要的时间不仅长于GDP翻两番的时间,而且也长于人均GDP翻两番的时间。1997年,我国的人均GDP比1980年翻了两番。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980年的3.0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980年的3.5倍。在未来的20年中,GDP年均增长速度将慢于前20年。如果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维持不变,那么,居民收入增长将更加缓慢。考虑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思想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将得到贯彻落实,居民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差别有望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相对差距也有望缩小。可以估计,在2020年GDP翻两番之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是2000年的3倍左右,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为2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是2000年的3.5倍,按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为8000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2.8:1下降到2.5:1左右。

社会主题

第五项指标: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的取值在0和1之间,取值为0时,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取值为l时,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中国:促进公平的经济增长》——提供的数据,1999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37。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在0.45以上,收入分配不甚合理。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我国将加大对于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可以预计,在未来20年中,我国的基尼系数将呈下降之势,2020年,有可能下降到0.4以下。

第六项指标: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

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工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为全体国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基本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险。2020年,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应达到100%。

第七项指标:平均受教育年限

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从总体上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受教育情况和人口素质,我们认为,选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比较合适。

国际上一般选用15岁和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判断国民受教育水平的依据。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人类发展报告》的资料,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4年。同年,世界高收入国家为10年,美国为12.1年。 我国一般选用6岁和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作为判断国民受教育水平的依据。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2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将全面实现9年义务教育,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可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同时,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也将得到较快发展,2020年,我国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应达到10年。

第八项指标:出生时预期寿命

预期寿命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指标,既能反映社会、经济的进步状况和医疗水平的发展状况,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人们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2000年低收入国家的出生时预期寿命为59岁,中等收入国家为69岁,中低收入国家为64岁,高收入国家为78岁,我国为71.4岁。我国的预期寿命显著地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估计,2020年我国的预期寿命可达到75岁。

第九项指标:文教体卫增加值比重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影响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条件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不断上升。文化产业覆盖众多不同的行业。目前,国际上,对于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明确的一致的界定。根据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联合建立的北美产业分类方法(NAICS),大致地说,文化产业包括娱乐业与电子传媒业、印刷业与出版业、旅行与旅游业。在我国的统计体系中,还不存在对于这类产业的系统统计。因此,我们选用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反映文化产业的代行指标。2000年,我国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文化产业比较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文化产业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我国的文化产业将得到较快的发展。据估算,至2020年,我国文教体卫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达到10%。

第十项指标:犯罪率

为居民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国际上,一般选用“暴力犯罪率”作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环境的逆指标。这里,我们选择刑事犯罪率作为反映居民生活安全环境的指标。2000年我国平均万人中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29起,2020年应降至15起/万人以下。

第十一项指标:日均消费性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

日均消费支出小于1美元(购买力平价值)的人口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贫困状况和公平状况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缺乏类似的统计,但有关于城乡人口的贫困标准,可以根据这些标准设计这一指标。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家庭贫困线为2310元/人,农村居民家庭贫困线为627元/人;城市最低救助标准应为每人每日6.3元,农村最低救助标准应为每人每日1.7元。这些标准是保证贫困人口基本生存需要的最低标准。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们认为,2020年,城乡贫困人口日均消费支出均不应低于按目前价格计算的5元。因此,我们设定,2020年我国日均消费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应降到0。

环境主题

第十二项指标: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能源消耗的总量及其结构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为了反映经济增长对于能源的依赖程度,以及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我们选择能源利用效率作为环境主题方面的重要指标。国际上一般选用千克油当量的产出(购买力平价值)作为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由于对于购买力平价方法存在争议,还由于我国统计年鉴上只存在标准煤的数字,我们在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提供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汇率法的换算结果,以及油当量和煤当量的换算关系,估算了相关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1998年,我国千克煤当量的产出是0.65美元,世界平均水平是2.32美元,低收入国家0.58美元,中等收入国家1.45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1.82美元,日本是5.87美元,美国是2.66美元。2000年,我国千克煤当量的产出是6.8元(相当于0.82美元),比1998年有所提高,但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2020年,按2000年的价格计算,我国千克煤当量的产出可达到20元(相当于2.4美元),与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相当。

第十三项指标:使用经改善水源人口比重

能够使用上经过改善的水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国际上,用能够使用经过改善的水源的人口比重(为简化起见,此处称安全卫生水普及率)作为评价居民用水状况的指标。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2000年我国安全卫生水普及率为75%,世界平均水平为81%,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I大于3000美元小于9400美元)为87%,高收入国家为100%。根据国际经验,2020年,城乡居民的安全卫生水普及率可达到90%左右。但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至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安全卫生水普及率应达到100%。这一水平虽然高于目前上中等国家的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2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
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中。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我国近1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为36.2%。今后20年,我国将坚持城镇化战略,工业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每年可以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6%。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到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约为4.2%左右,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为9.7%。这几年,计算机普及率呈现加快提高的趋势,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计算机普及率20%的目标。
八是大学入学率20%。目前,我国大学入学率为1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力度的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我国大学入学率到2005年可以达到15%,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20%,达到25%。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到2000年,我国达到每千人为2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20年预计每千人超过3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71.6%,预计到2010年就可以达到小康水平的95%。
根据这一指标,有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与现实情况进行了比较,目前差距较大的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普及率(79.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1.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1%)、大学入学率(45.0%)和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7%),而其他一些指标差距都不算大。

自己随便找找4个就行了。全答了就太明显了
第2个回答  2010-06-0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
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4-24
留下小学六<3>班的人不要抄答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