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在符合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又有哪些特点

如题所述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在符合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又有哪些特点

中医学在临床上的特点就是辨证论治,所谓辨证论治,是指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寻找出主导这一疾病过程的主要矛盾,并得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方法。因此,辨证论治包括了辨证及论治两个方面。

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医学认为是邪正相争的过程,不论是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病,均存在着邪实与正虚这一对矛盾的相互斗争,因此,疾病也是邪实与正虚对立的统一。中医认识疾病要通过辨证,什么是证,证是“证据”,也就是证候。疾病外”,可以在临床上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一系列的症状就形。

成了证候,可以由同一病机产生的,也可以是不同病机立生的,而病机的形成除了与正邪这一对矛盾相互作用外,还与外界环境、季节气候、病人体质等因素有关,这众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同一病机或不同病机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所形成的证候,也就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证据,辨证就是全面地分析这些证据,为论治奠定基础。

清·喻嘉言《寓意草》中有“与门人定议病式”一章,比较完善的反映了中医在辨证方面的临床思维模式,如说:“某年,某月,某地,某人,年纪若干,形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润若何? 声之清浊长短若何?人之形志苦乐若何? 病始何日? 初服何药? 次后再服何药?某药稍效? 某药不效? 时下夜重? 热多? 饮食喜恶多寡? 

二滑有无? 脉之三部九候何候独异? 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 何脉兼见? 其症或内? 或外感? 或兼内外? 或不内外?依经断为何病?其标本先后何在? 汗吐下和寒温补泻何施? 其药宜用七方中何方? 十剂中何剂? 五气中何气? 五味中何味? 以何汤名为加减和合? 其效验定于何时? 一一详明,务令纤毫不爽。

”喻嘉言对议病式为何要详细阐明这些内容的解释是:“某年者,年上之干支,治病先明运气也。某月者,治病必本四时也。某地者,辨高卑燥湿五方异宜也。某龄某形、某气者,用之合脉,图万全也。形志苦乐者,验七情劳逸也。始于何日者,察久近转变也。历问病症药物验否者,以之斟酌己见也。昼夜寒热者,辨气分血分也,饮食二便者,察肠胃乖和也。

三部九候何候独异,推十二经脉受病之所也。二十四脉见何脉者,审阴阳表里无差忒也。依经断为何病者,名正则言顺,事成如律度也。标本先后何在者,识轻重次第也。汗吐下和寒温补泻何施者,求一定不差之法也。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乃药之剂,不敢滥也。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乃药之宜,不敢泛也。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者,用药最上之法,寒热温凉平合之酸辛甘苦咸也。引汤名为加减者,循古不自用也。刻效于何时者,逐款辨之不差,以病之新久五行定痊期也”。喻嘉言所定议病式包括了以下几项内容我们必须要全面了解。

一是天时气候、地理环境对疾病的发病、流行,以及对病情属性、预后的影响;二是病人的体质、老幼,以及七情变化对发病和病情的影响;三是发病的时间及病情演变的情况,根据四诊所见确定中医病名、病位、病性,再根据病情识别真假、辨明标本,以便抓住主要矛盾;四是要了解治疗经过,从治疗中亦可了解病情变化,并判断其预后。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辨证”的过程要求把人和外界环境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内部各脏腑经络之间也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整体的反映,疾病的整体性和整体疾病在局部的反映是统一的。

有时中医辨证还可根据病人不同体质、不同病机所表现的不同证候,在同一疾病中又可分为不同的证型,归纳和组合成证型的各种证候的依据是以整体的机能变化为主的,而且这些证型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互相转化,这也说明了局部变化与整体的统一性。

例如,对于外感患者,在中医辨证上首先要考虑四时气候的不同,因而病名有风温、春温.伤暑、暑温、伏暑、秋燥、冬温、伤寒等区别。由于病人体质的不同,一般外感与虚人外感的病机辨证又各有所异。

又如哮喘的病人,在中医辨证上既要分析其发作与季节、饮食、七情、环境的关系,也要分辨其脏腑辨证的定位与何脏有关,定性属寒、属热、属虚、属实,由于其病机不同,治疗方法也是完全不同的,充分体现了病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辨证时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除了整体性以外,中医辨证还要考虑各脏腑之间的制约性。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将各脏腑加以归类,并利用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来说明各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到: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说明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主要在克,“承乃制”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制则生化”是指五行在相互制约中才能产生正常的生长和变化作用。制就是克,“承乃制”是针对着“亢则害”而提出的,亢是必然存在的,亢而有制则属于正常现象。

亢而失制则属于反常现象,亦即前者为生理活动,后者为病理变化。因此要从脏腑之间的制约性来加以考虑,这样在论治中才更具有针对性。

另外,在中医辨证过程中还要考虑到病情是在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是静止不动的,要从动态的观点来分析病情,来辨认疾病。如前所述,五行的生克关系就是反映了不断地变化的过程,太过或不及引起的相乘相侮,就是不断变化的一种形式。中医学认为: 疾病的形成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使疾病呈现了动态的变化。

如邪盛正衰是病情发展阶段,邪衰正复是病情恢复阶段,使病程显出了阶段性。中医学是很重视这种阶段性的,不同阶段的脏腑功能的外在表现不同,就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而不是在疾病的自始至终都采用一种方法去治疗。

疾病的动态过程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转化,二是转变。所谓转化,是指原来互相矛盾的两种类型互相转化,如阴阳可以转化,寒热可以转化,虚实可以转化,表里可以转化。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阴损可以及阳,阳损可以及阴,原来阴虚的病人可以转化为阳虚,原来阳虚的病人可以转化为阴虚。

寒证可以转热,热证可以转寒,由虚致实或由实致虚,由表入里或由里出表,都是临床上常见的类型,在辨证中都应当加以注意。所谓传变,是指疾病在一定条件下,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在发展的阶段中有了质的改变。如急性热病的中医辨证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当急性热病转变到某一阶段时,其临床表现与上一阶段完全不同,发生了性质上的改变。

中医辨证时就要在每一不同阶段中,都要考虑脏腑机能的变化,考虑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考虑可能发生的下一阶段的转变。在内伤杂病的病程中也有动态变化,只不过变化较为缓慢,不象急性热病转变的速度急而快。

如慢性咳喘的开始阶段,病位在肺,以实证为主,继续发展就可累及脾,出现虚实挟杂的证型,到了晚期阶段则累及肾,可以是虚证,也可以是虚实挟杂证,这是慢性疾病由表入里的转化过程.

由于病情错综复杂,在辨证中还要注意分清标本,把握好轻重缓急,找出主要矛盾。中医的标本,有因果关系,有主次关系,也有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说明疾病的标与本,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则外感风寒是本,咳嗽是标,如果咳嗽以后又继发肋痛则咳嗽是本,助痛是标,原发在肺,继发在肝,则肺病是本,肝病是标。

由此可以看出标本是相对的,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如果从正虚邪实的角度来看,中医学的标本概念又是相对固定的,标实如果突出,上升为主要矛盾,但是标仍是标,本仍是本,抓主要矛盾只能是标急治标,而不能称标急是本,正虚是标,这和唯物辩证法的“主要与次要矛盾可以互相转化"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这恐怕是朴素辩证法的局限所造成的吧!

别异比类,是指在比较中把握事物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也是中医学在辨证中要分析的内容。有比较才有鉴别,临床上的第一症状与另一症状是同一病机产生的还是不同病机产生的;疾病中的某一症状与其它疾病中的同一症状的病机是否相同,如果病机相同的话,就认识到了异中之同,如果病机不同,则属于同中之异。

一般现象之间的同异易于比较,而要认识内在本质上的同异则较为复杂,这种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在中医辨证中亦属于标本的范围,特别是区分症状的真假,中医辨证中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实假虚,真虚假实,要注意不要被假相所迷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