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学上的投射现象

如题所述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相像时,观察者会很准确,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自己相似。因此,导致了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方法。

扩展资料:

投射现象表现形式:

1、相同投射

与陌生人交往时,由于彼此不了解,相同投射效应很容易发生,通常在不知不觉中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自己感到热,以为客人也闷热难耐,不问客人的意愿就大放冷气空调。这种投射的发生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在意识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而是混为一谈。

2、愿望投射

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对方的投射现象。比如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希望并相信老师对他的作业一定会给以好评,结果他就把老师一般性的评语理解成赞赏的评价。

3、情感投射

一般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以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于是人们过度地吹捧、赞扬自己喜爱之人,严厉指责、肆意诽谤自己厌恶之人。

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这种现象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投射效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7
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投射作用的直接效果,是个体的主观意向对于社会认知形成的影响作用比认知对象本身的特征还要大,即个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大于认知对象客观特征在社会认知中所起的作用,即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
社会认知中的这种“喧宾夺主”的投射作用,使得个体在进行社会认知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一些人格特点投射到客体身上,从而将一些本不属于对象的心理行为特征强加到对方身上,掩蔽了客体的真正的人格心理特点,扭曲了客体的真实面貌,形成对客体错误的认知图式,使得认知中的客体不是像客观中的客体,而是越来越趋向像个体本身自己。如个体在社会认知中的心情是愉快的,则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判断将趋向是肯定性质的,若个体的心情是不愉快的,则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判断将趋向否定性质的。这是投射作用消极的一面。
投射作用在社会认知中也存在积极作用的一面。由于投射作用使得个体总是趋向把对认知对象评价判断成与自己相类似,总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主观经验“先入为主”地来认知评价他人。因此,投射作用会使个体在对确实与自己相类似的人进行社会认知时,对客体的评价判断会更加地轻易、更加地精确、更加的到位。
个体在社会认知中存在投射作用的特性,后被利用发展成了一种心理测量法,即心理实验研究中常采用的“心理投射测量法”。即通过对他人个性测量中的评价而可测量检测出评估者本身的个性特征。因为,个体在对他人个性测量时,将自己的许多心理人格特点投射到了对他人个性测量的评价上。这种方法比直接对评价者进行个性测量的效果还要好,这种通过个体测量他人而对个体进行测量的间接方法,避免了个体在直接进行自我测量鉴定时所可能存在的自我赞许倾向的影响。因此,心理投射测量法,是利用投射作用原理而设计出的对个性心理进行测量鉴定的一种比较客观、准确、有效的测量方法。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我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一样的特征,如:我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我;我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我非常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情况为“投射效应”。呢?一、什么是投射认同。投射认同:一种透过幻想转译的(心理)机制。主体在幻想中将自体全部或部分地导入客体对象内部,以便予以危害、拥有或控制。(Laplanche and Pontalis,1967)克莱因将投射认同的概念从临床实践的心理过程中抽象出来,之后成为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心理机制,并影响相关的反移情、容器等治疗技术。从投射认同的概念发展来看,克莱因首创了这一概念,(Klein,1946)但她的投射投同概念基本是一人,而之后奥格登将之完善成二人的投射认同概念,三人投射认同的概念是相关俄底浦斯情结相关的投射认同,这在克莱因在由偏执--分裂阶段发展到抑郁阶段的概念里中已经包括。二、二人投射认同的临床描述。我们先使用二人投射认同来简述投射认同这一概念下实际情况是什么。来访者内心是依赖性的投射认同模型(Sheldon Cashton,1986),他在社会交往或心理治疗过程中,就会呈现得依赖心理治疗师。治疗师开始感受还好,有一种被依赖的感受,之后随着这一依赖的渐渐增加,治疗师感受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这时候如果治疗师无法理解来访者的这一依赖的表现,最后的结果就会是无法承受这一依赖,而放弃或者拒绝来访者,来访者感到受了伤害,并得到答案--即这个世界会抛弃她,好象那是一种宿命。在这一过程中,按照客体关系理论,来访者将自己自我中无法承受的焦虑分裂出自体,投射进客体对象,例如她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控制和安排自己的生活--因为要负责需要承受足够的焦虑压力,她目前没有这样的能力,于是她将这一无法控制和安排的责任要求另一个人去负担。那位给投射的治疗师,于是凭借一种人类良善之心,本能且不加深思的开始承担这一责任,最后他慢慢感受到压力和焦虑,接着自己的情感似乎被什么卡住了而无法自拔,他下意识的意识到对方居然对自己有许多不合理的要求,自我的边界被来访者突破了,尽管他想帮助来访者,但他实在没有能力控制自己内心的焦虑状况。最后,他可能作出毅然决然的决定,中断咨询。这时候来访者突然觉得世界变灰暗了,那个一直可以负担自己,且那么热心关注帮助自己的人居然会拒绝自己,于是她象童年某个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5-02
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投射作用的直接效果,是个体的主观意向对于社会认知形成的影响作用比认知对象本身的特征还要大,即个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大于认知对象客观特征在社会认知中所起的作用,即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

社会认知中的这种“喧宾夺主”的投射作用,使得个体在进行社会认知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一些人格特点投射到客体身上,从而将一些本不属于对象的心理行为特征强加到对方身上,掩蔽了客体的真正的人格心理特点,扭曲了客体的真实面貌,形成对客体错误的认知图式,使得认知中的客体不是像客观中的客体,而是越来越趋向像个体本身自己。如个体在社会认知中的心情是愉快的,则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判断将趋向是肯定性质的,若个体的心情是不愉快的,则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判断将趋向否定性质的。这是投射作用消极的一面。

投射作用在社会认知中也存在积极作用的一面。由于投射作用使得个体总是趋向把对认知对象评价判断成与自己相类似,总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主观经验“先入为主”地来认知评价他人。因此,投射作用会使个体在对确实与自己相类似的人进行社会认知时,对客体的评价判断会更加地轻易、更加地精确、更加的到位。

个体在社会认知中存在投射作用的特性,后被利用发展成了一种心理测量法,即心理实验研究中常采用的“心理投射测量法”。即通过对他人个性测量中的评价而可测量检测出评估者本身的个性特征。因为,个体在对他人个性测量时,将自己的许多心理人格特点投射到了对他人个性测量的评价上。这种方法比直接对评价者进行个性测量的效果还要好,这种通过个体测量他人而对个体进行测量的间接方法,避免了个体在直接进行自我测量鉴定时所可能存在的自我赞许倾向的影响。因此,心理投射测量法,是利用投射作用原理而设计出的对个性心理进行测量鉴定的一种比较客观、准确、有效的测量方法。
第4个回答  2018-08-04
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也就是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以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该术语由弗兰克(L. K. Frank)于1939年首先明确提出,但是在此之前已经产生了利用投射技术原理编制的投射测验,如1921年的罗夏墨迹测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