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和中法战争一开始都取得了暂时胜利,为什么清政府要妥协,求和呢?

如题所述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

110年前??1894年,中日两国进行了一场为期8个多月的战争。那一年是旧历的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那是一场结局出乎世人意料的战争。无论从版图、人口、兵员,还是从近代化的海军上看,大清国绝不逊于日本。大清国的大多数臣民们都这样认为,他们相当一部分人觉得教训“蕞尔小国”日本,那该是小菜一碟;相当一部分外国人也这样认为,他们乐观的预测,战争的前三个月日本可能锋芒锐利,但时间稍长,胜利必定属于大清国;当时的不少日本人也这样认为,害怕与大清国作战是一场冒险,天皇对开战没有信心,他曾经不满的表示过:“这次战争是大臣的战争而不是我的战争”(深谷博治:《近代日本天皇制的特征》)。

然而,战争开始后日军势如破竹,而清军却一败再败。先是在朝鲜丰岛海面,北洋护航舰队势单力薄,护航舰济远败走,运兵船被击沉,800多名士兵殉身大海,运饷船被追得无处可逃,20余万两军饷被迫投进大海;接着在朝鲜牙山的清军受到攻击,被迫放弃牙山,沿朝鲜东海岸逃向平壤;而数万大军云集、城高墙厚的平壤城,连一天也没坚持上,在日军即将断粮陷于绝地的情况下,守城清军却在总统(当然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家总统,是战场上的总指挥)叶志超的率领下弃城逃跑,中了日军埋伏,2000余人被枪击炮轰而殉身;而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从朝鲜跨过鸭绿江,清军经营半个多月的防线不到两天全部崩溃,另一路由海上登陆辽东半岛,金州、大连相继陷落,号称东方“君士坦丁堡”(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的军港旅顺,竟然一天也没有坚持下来;入冬后日军组成山东作战军,海上运兵登陆胶东半岛,北洋舰队被堵在威海港内,结果全军覆没;而在奉天省的日军又连克营口、鞍山、田庄台,直逼山海关;大清国东南海疆,澎湖列岛又被日军攻占。历时8个多月的战争,日军以损失2000余人的代价,占领了大清大片领土,1895年4月17日,清廷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在马关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辽东(后在俄德法三国干涉下清廷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以及开放7个通商口岸。

大清的国防力量仿佛是为了有意向世人展示他的不堪一击,让所有的借口都站不住脚。如果说在一些具体战斗中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清军寡不敌众,可是宋庆率7000人反攻1000日军防守的金州,竟然以失败告终;如果说大清军队弹药不足、武器不如人,可是大连湾配备可旋转360度的先进火炮,弹药堆积如山,有些大炮还没有启封,日本人认为有一个连的士兵足可以抵挡一个师团,可是清军只是象征性的放了两炮后,大连湾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易落敌手;如果说后勤保障跟不上,那么日军异国作战,后勤供应难倒会比熟门熟路、门口拒敌的大清国军队更容易?许多时候,日军是在即将断粮的情况下取得不可思议的胜利!

大清朝败给了“蕞尔小国”日本,在中国及世界上引起了巨大震动。日本一跃成为与英美并肩的强国,从此走上了不断扩张的路子;而大清国却陷入了世纪末的恐慌,而且背上了2亿两白银的沉重包袱;列强则更看到了中国的软弱可欺,趁火打劫,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关 于 中 法 战 争

中法战争发生在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中期,是几次重大对外战争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特殊的地位。首先,中法战争不同于在它之前的两次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是在近代社会初期发生的。那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还没有近代工业,军队装备较差,战斗力偏弱,从敌我力量对比来看,中国不占优势。而且,那时中国人在闭关自守状态生活了多年,思想观念非常落后,对世界大势不十分清楚,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自身的弱点不能正确对待,中国是在不情愿和无准备的情况下与外国交战的。

其次,中法战争不同于在它之后发生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的时期发生的,中国的敌人非常凶悍,且不说中国无力与八个列强同时交战,就是仅对付一个日本也十分困难。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为进行海外扩张做了长期的准备,针对性地建立起一支以中国北洋水师为假想敌的舰队,在战争动员、军事准备、情报工作等方面提早下手,使中国陷于十分不利的被动挨打局面。所以,这两次战争后订立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给中国的损害也特别严重。

中法战争是在敌对双方实力相差不大情况下的一场战争。中国方面,经过洋务运动二十年的自强努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有了明显提高,中国对世界情况也有相当的了解,懂得外交斗争的手段。如在1881年的中俄伊犁交涉中,在中国西征军的威慑下,曾纪泽通过谈判争得部分已经失去的权利,被称为“不流血的外交胜利”。而法国方面,由于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失败,割地赔款,国家实力明显削弱,其对越南和中国的侵略虽然表面上气势汹汹,实际上是色厉内荏,有许多顾忌。这样,对于中国说来,完全有条件与法国抗衡并挫败其侵略野心。对于法国的弱点,中国驻英法公使曾纪泽了解得相当清楚,因此他建议清政府取“谈和与备战并重”的方针,认为备战越充分、越坚决,越有利于解决争端;如果先示弱怯阵,只会助长敌人气焰,增加交涉的困难。可是曾纪泽的正确主张并没有被清政府当权者接受。当权者抱得过且过态度,不敢同法国抗争,没有认真备战,最终使中国没能打赢这场战争,没能保卫西南边疆的安全,没能阻止滑向半殖民地深渊——这是一个令国人扼腕伤心的现实,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的没落与无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15
中法战争清政府是不败之败,这确实跟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有直接关联。
中日甲午战争确实是败了,还败得很惨。
首先,慈禧把北洋海师的军费拿去修了颐和园,导致北洋海师没有军费再扩大规模;
其次,日本精心策划多年,包括一字长蛇阵在内,都是针对北洋海师的铁甲船速度慢而准备的;
第三,北洋海师提督丁汝昌不过是马上提督,将骑兵战的战术犄角阵照搬到海战,根本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第四,作战期间,大量伪劣弹药陆续被发现,这直接导致日本军舰被砸中N多下愣是没反应……
第五,主力过早撤出战场,导致原本能够获胜的可能性化为泡影,最后噎死在港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1-16
当时吃屎老太厚把北洋水师的军费拿去修了颐和园北洋水师
没钱用在军事上 当时西方列强用钢铁制船 我们还是铁包木头
别人用枪 我们用大刀。。。。 后来吃尽了洋人的科技才开始向别国买枪的
中法是在冯子材带领下胜利的的
第3个回答  2006-11-15
清政府软弱,害怕打仗,毕竟京师都被占领过
心疼军费
第4个回答  2006-11-18
害怕国外围攻,得过且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