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转方式、调结构、工会有作为、职工做贡献”大讨论的讨论文章与心得体会文章

求“转方式、调结构、工会有作为、职工做贡献”大讨论的讨论文章与该问题的心得体会文章,类似的也可以~
有一篇发一篇,要求主题靠谱,发文迅速!
可以发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楼下的太离谱啦,最好有关企业自己的,你写的东东都是国家水平,领导人视角了~我要点大众化的哦

第1个回答  2010-05-26
大铅得???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2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怎样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呢。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济发展方针,是指由政党和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它是经济路线的贯彻落实,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指导策略、指导原则和指导方针.有时战略和方针也可以连在一起使用,称其为战略方针。方针与路线、政策相联结,战略和策略相对应。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方针和战略正确,经济就顺利、健康发展,方针和战略错误,经济发展就遭受损失、停滞或走弯路。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必须符合基本国情,必须顺应民意,必须与时俱进。同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还必须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和简洁性。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历史来说,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所以,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本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念。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这一时期,西方学术界和公众认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奴役。有工业主义精神之父之称的圣西门曾明确指出,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把人力作用于物”。由此,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判断社会的进步主要依据经济指标的量度,它意味着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机器转动次数的多少,烟囱冒烟有多长,产品的利润有多高。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而平民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进步因素,则被当作经济增长的代价而牺牲掉了。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长远看来不利于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检讨和反思。
  我国经济发展也如世界工业化国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对经济发展规律从自然遵循到自觉遵循的长期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国策、方针指导下,蕴藏在人民群众和产业结构中的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百废待兴,几乎走上崩溃边缘,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基础上,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必然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必然强调国民生产总值。正是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伴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体现。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问题的另一方面,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数量压力巨大,活动频繁,规模庞大;资源和生存空间相对紧张;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此外,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增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并逐渐向农村蔓延。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企业或单位片面追求GDP数量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总体上看,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加之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都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合理,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对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能再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的世纪经济运行特点的认识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这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现代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强调的是更多的产出,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更多的产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改善等等。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对我国来说,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城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都难以解决;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体现。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增长速度是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长速度,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有过硬的发展后劲的速度。就是说,我们要实现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既有较高发展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精神总体是一致的,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但是,具体来说二者还是有递进性、发展性的区别的。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概念。发展是积极的推动,更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正向作用和影响,而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强调数字的量度,它对社会既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又可以产生负向作用。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较之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确。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更高、范围更广,更注重经济质量意识,更注重经济发展的安全度与和谐度。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更全面更直接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体现了发展的偶合性、关联性、价值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们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合理适度的人口增长;维护社会秩序,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和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这样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方针性指导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引进来走出去等等,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是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对经济全局而言的,是关乎整体经济发展大局的,对各项具体工作方针起指导作用的总方针,所以是重要方针。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关乎我国经济大局长远和未来走向的,对各项经济方针政策起统领作用的总战略,所以称为重要战略。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又体现在各项具体经济发展任务之中。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从提高居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调整增长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实现增长。而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不仅需要调整要素投入比例,还需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工业内部的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中传统加工业与精细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便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已经超过40%。而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环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节能减排不仅是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的全局。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的理解
  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
  “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组第三轮检查汇报会11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总结实践经验,把握工作规律,巩固检查成果,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提供有力保证。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何勇主持会议。
  贺国强充分肯定了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取得的成效。他指出,去年11月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履行牵头抓总职责,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24个中央检查组深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有关行业和企业,重点围绕中央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开展了三轮认真细致的检查,有力地推动了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据统计,仅第二、第三轮就实地检查2472个项目,发现各种问题2151个,目前第二轮检查发现的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第三轮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正在整改之中;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工作中的违纪违法案件88件,查处党员干部198人。一年来,参与监督检查工作的同志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督促整改、严肃执纪,坚持健全体系、增强合力,坚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坚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既保证了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贺国强强调,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这是对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着眼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证中央政令畅通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建立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的责任制,把维护中央权威和发挥地方积极性有机统一起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监督责任,加强协调指导,狠抓工作落实;要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方法,把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经常性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专门力量监督与各方面力量监督、传统监督检查方式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监督检查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完善监督检查的体制机制制度,积极探索完善监督检查的责任机制、工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监督检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纠正和惩戒功能,严明政治纪律,加强绩效考核和管理,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问题,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当前,要重点抓好扩大内需、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保障民生等促进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抓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各项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抓好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各项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要继续抓好前几轮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为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提供有力保证。
  何勇强调,要全面梳理分析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有关地方和部门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确保百分之百整改到位。对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其原因,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最大限度地防范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要加强对违纪违法问题的跟踪督办,对调查属实的,要督促有关地方和部门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要加强政策指导,认真研究有关地方和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共性问题,要尽快转请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意见;对有关部门规章规定不一致的问题,要协调相关部门研究解决。要总结探索监督检查工作规律,建立健全监督检查长效机制,确保各级各类监督监管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要探索健全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纪律保障机制的有效途径,推动监督检查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

  工会工作
  (一)、以人为本,夯实基础年工作
  要立足基础工作考究年,在基础工作年的基础上构建符合首都地位要求和特色的“首都标准”,用全方位的标准体系来规范工作。以员工为本,以用户为本,从规范的工作标准管理入手,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牢牢把握机遇与挑战,并结合企业实际,有的放矢地做好职工教育和工会工作,重点突出职工队伍建设与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适应企业超常规发展的新形势,建设好职工之家。
  随着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建设也超常规运转,企业经营理念和模式有很大的转变,更是发展历史进程中的跨跃。工会组织和从事工会工作的同志,都要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要求,准确把握好工会工作的定位,因此,要尽快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完成工作转型,全面落实各项职能,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工会组织是职工的“娘家”,开展好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要再接再厉,不断创新,寻找适宜企业特点的工作模式,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勤勉工作,按照公司建家标准做好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努力在新的层次上推进建设职工之家工作。
  三、抓好企业民主管理,深入厂务公开制度
  要按照电力公司关于规范四级厂务公开工作的要求,继续推进厂务公开制度,力求公开工作达到“三求”“四规范”:即求共识、求公正、求突破;内容上、形式上、时间上、程序上规范;对职工反映的意见、建议和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对待和热心帮助解决。继续完善厂务公开的形式,开辟民主管理有效渠道,如设立经理信箱,定期召开恳谈会,以面对面谈心、对话以及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实现与员工的广泛沟通与交流;继续充分利用OA网和朝阳供电报,使公开的力度更加广泛、全面、及时。要适时组织开展合理化建活动,推动本单位的建设和发展。
  四、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组织劳动竞赛,开展“学习型班组”活动。
  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劳动竞赛,是工会的优良传统。在新年里,我们要以“一本三提高创一流”为指导,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大胆创新。
  一是要抓住三个层面。即劳动者、管理者和监督者三个层面。竞赛的主体是劳动者,要积极启发劳动者的觉悟,抓住劳动者最关心而又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竞赛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管理者要把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引进竞赛,把劳动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关心企业、搞活企业上来。监督者要通过监督机制来确保竞赛活动的公平、公开、公正。二要把握三个结合。即劳动竞赛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心工作、职工素质工程有机结合,使竞赛成果体现在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中心和提高职工学习知识、运用技术、改革创新的能力上来。三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努力实现企业由大变强、职工素质结构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激励机制由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向精神、物质奖励并重转变。
  班组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基础,工会工作的落脚点要放在班组建设上。要继续贯彻《班组建设管理标准》,适当时机组织班组长培训,重点内容为:一是班组开展QC小组活动及撰写QC小组活动成果报告;二是班组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做好班组管理工作;三是班组如何做好职工安全、技能培训;四是班组如何发挥团队精神,形成合力,完成任务等。并深刻领会,落实到工作实际中。同时,要结合标准化班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班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作用,保证安全生产以班组为基础,加大班组安全监督检查力度。为了认真履行工会组织劳动保护监督检查职责,工会要加强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公司、工区(站队)、班组三级网络的建设,保持企业安全生产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工会及各级分会要积极协助行政重视职工素质、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的工作,要积极倡导岗位成才,调动职工学习业务,学习技术,开展“学习型班组”活动,使职工队伍技术技能素质不断提高。
  五、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落实工会“维护”职能。
  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坚持一条原则:即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实现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把职工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职工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职工利益作为第一考虑。认真履行好工会的四项职能,围绕职工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要通过具体而深化的重点工作,不断使“突出维护”得以真正落实,使工会的维权贯穿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积极参与的全过程,为企业分忧,为职工解难,使广大职工见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5-22
可以发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