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发病机制

如题所述

石棉纤维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发病机制之一。Robinson的研究指出,石棉纤维能显著抑制对抗癌免疫监视至关重要的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这可能加剧了癌症的发展。


根据肿瘤生长特征,恶性腹膜间皮瘤可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弥漫型常见于下腹部或盆腔,腹膜表面有多个大小不一、边界不清的瘤结节,有些可形成大片的盔甲样增厚。局限型则多发于上腹部或盆腔,形成大块肿块,可能附着于浆膜脏层,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子宫附件常与癌组织紧密相连,病理检查显示子宫和卵巢表面有癌结节。


从组织学角度看,间皮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特性,可分化为上皮样或梭形细胞,形成上皮型、肉瘤型或混合型肿瘤。上皮型细胞呈柱状、立方或多边形,肉瘤型细胞呈梭形。恶性间皮瘤细胞通常产生大量酸性黏多糖,而腺癌则含有中性黏多糖,这在胶质铁染色和PAS染色中表现不同,有助于鉴别诊断。


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也有助于诊断。例如,CEA在间皮瘤中的阳性率较低,而Keratin则普遍阳性。间皮瘤的超微结构特征,如微绒毛的长度与直径比值和张力微丝的丰富度,是区分与腺癌的重要参数。


总的来说,石棉纤维影响免疫系统,肿瘤的生长类型和组织学特性,以及特定的免疫化学和电镜特征,共同构成了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的复杂发病机制。


扩展资料

卵巢恶性腹膜间皮瘤是比较罕见的肿瘤,虽然在1870年已有间皮瘤的报道,但被人们所认识则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它起源于间皮细胞或间皮下一种比较原始的先驱细胞。可以发生在任何被间皮覆盖的体腔上皮上,其中以胸膜间皮瘤最为常见,腹膜次之,而在心包膜及睾丸鞘膜极少见。恶性腹膜间皮瘤是原发于腹膜的恶性肿瘤,过去曾被称为腹膜癌病。由于其组织结构复杂多样,部分与转移性腺癌的形态学十分相似,诊断比较困难,在女性患者极易误诊为卵巢癌。随着流行病学、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电镜超微结构的研究,对间皮瘤的实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