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彻:如何在一念之间区分八识

如题所述

世界万象,归根结底,可归结为十八界,即内六根界——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尘界——色、声、香、味、触、法;以及根尘相对而生的六识界。在佛教中,修行者需深入理解这十八界,并区分根与识。六根与六尘的交织产生了六识,而六识的运作细微复杂。经典中提到,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便能转识成智,以此解脱生死,超脱三界,抵达涅槃之彼岸。那么,八识究竟是什么?它们如何发挥作用?要修习佛法,我们必须首先辨认这八识。
八识包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合称为意识。第六意识主要负责妄想和分别,而第七末那识则涉及思量和执着。第六意识实际上是末那识的一个分支,而末那识才是真正的“意”。八识是真心与妄想的结合,称为阿赖耶识,亦即如来藏,它能储存众多内容,真心与妄想共存。
闭上眼睛,若你看到的是黑暗,那说明你的心还在分别。祖师将此称为黑漆桶,表明你尚未真正开悟,无明习气还未消除,内心的智慧尚未生起。而当智慧生起时,闭上眼睛是一片光明的。
当面对境界进行思量时,第七识便开始运作。而如果没有分别和思量,八识便显现。真心被称为第九识,也有人称之为十识。那么,如何在一念之间区分这八识呢?
让我们以一本书为例。当你看到书时,是眼根与书的相对产生了识。在观看的过程中,心对书产生了概念,识便产生了。随后,第六意识开始分别这本书,区分它与其他物体,如杯子和桌子。此时,第六意识活跃起来。
第六意识随着前五识而生,它不能单独产生。当根尘相对时,五识和六识的功能便显现出来。第七识的运作是在第六识分别之后,对书进行思量:这是新书还是旧书?里面写了什么?我是否读过?它是否吸引人?等等。第七识一旦思量,心便产生传导作用,将信息存入阿赖耶识。然后,第八识接收这些信息。
第八识不进行分别,它不区分好坏,不论贪嗔痴,真善美等等,全部无条件接收。它是种子的仓库,里面储存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种子,这些种子将在适当的条件下发芽,导致未来的轮回。我们常说好坏不分,这便是八识的状态,即真妄和合之心,其中既有好的种子,也有坏的种子,三世的种子都存在。
下面是一个简化的图表来表示八识的关系:
真如(觉与照,本无所动)→出世间法
|
八识(阿赖耶,真妄和合,名藏,心)
|
七识(末那识,执着,思量,名意)
|
六识(分别,妄想)
|
五识~ 见、闻、嗅、尝、触
五根 眼、耳、鼻、舌、身
法尘 色、声、香、味、触
八识口诀:
八个兄弟共一胎,一个灵巧一个呆。
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在家把账开。
这里的“一个灵巧”指的是第七识末那识,它灵巧地执着于我执。“一个呆”即第八识,它是含藏识,不问好与坏,只要由第七识传来,就都储藏在里面。
“五个门前做买卖”指的是眼、耳、鼻、舌、身这五识,它们对外境应对自如,犹如做买卖一般。对于喜欢的就起贪爱,对于不喜欢的就起排斥。
“一个在家把账开”指的是第六识,势力最强,分别最重,一切事情都靠这个第六识来迅速分别取舍,仿佛会计做账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