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物体的粗细、厚薄

如题所述

活动目标:
1. 幼儿能够通过感官比较多个物体的粗细和厚薄。
2. 幼儿理解物体的粗细和厚薄是相对的概念。
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物体粗细和厚薄的相对性。
2. 难点:词汇与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 教具:准备不同厚薄的书、纸、布,以及不同粗细的毛线、小棒、笔。
- 学具:每个孩子提供一份厚薄不同的纸、布,粗细不同的毛线、小棒、笔。学具不必完全相同,以便交换使用。
- 材料:彩色篮子若干,数学角放置粗细、厚薄不同的物品和分类盒。
活动流程:
1. 分类活动:通过分类让幼儿积累关于粗细、厚薄的感性经验。
- 幼儿使用数学角材料进行分类,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幼儿的分类水平。
- 分类活动是单独进行,教师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
2. 指认活动:通过指认帮助幼儿建立词汇与粗细、厚薄概念的联系。
- 幼儿根据指令找出特定粗细、厚薄的物品。
- 幼儿发出指令,提高活动兴趣,向命名活动过渡。
- 幼儿描述找出物品的方法。
3. 命名活动:让幼儿将概念与词汇相匹配。
- 幼儿说出教具的粗细、厚薄。
- 幼儿按指令介绍自己盒子里物品特征。
4. 分类活动:让幼儿体验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 幼儿根据语言指令分类。
- 教师展示分类结果,让幼儿思考是否正确。
5. 讨论:通过讨论,幼儿理解粗细、厚薄是相对的概念。
- 检查分类结果。
- 讨论为什么不同幼儿认为粗的小棒却分在同一个篮子里。
6. 操作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物体量差异的相对性。
- 幼儿按指令变化物品的粗细、厚薄。
- 引导幼儿使用不同方法,培养思维灵活性。
7. 智力游戏:通过游戏发展幼儿的推理能力。
- 游戏“谁更粗?”比较毛笔、钢笔和铅笔的粗细。
- 游戏让幼儿思考并理解传递关系。
活动结束:
- 幼儿一起讨论,总结所学内容。
三角形认识目标:
- 使幼儿通过感知和观察了解三角形的名称和特点,能在生活中找到相应形状的实物。
准备:
- 圆形纸板、大三角尺、三角形纸板或其他物品,按幼儿分组数准备。
- 两根约4米长的绳子。
- 彩纸或白纸剪成的可重叠比较的等边三角形和圆形,每个幼儿各1个。
- 配套幼儿用书《数学》上册。
过程:
1. 感知三角形特征:教师展示三角形实物,幼儿观察并轮流触摸边缘,描述形状和特征,数角的数量。
2. 寻找实物:教师请幼儿在室内寻找三角形物品或在生活中回忆见过的三角形物品。
3. 认识图形名称和特征:教师将三角形物品展示在黑板上,教幼儿正确发音,比较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
4. 做练习:教师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2页的练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