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里关于官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9

1. 文言文中表示官员的字或词

在中央:

丞相,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侍中,侍郎,待诏,尚书令,中书令,中书舍人,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太史令,平准令,太尉,中尉,卫尉,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将军,宗正,将作大匠,将作少匠,大司马,大学士,司农,司徒,司空,节度使,宣抚使,枢密使,按察使,布政使,提刑使,转运使,都指挥使,指挥使,参知政事,羽林监,骑都尉······

在地方:

刺史,太守,郡丞,县令,县丞,都尉,县尉,校尉,知州,知府,知县,总督,巡抚,道台,都统,提督,总兵······

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官名都不太一样,多的数不过来,这只是一部分而已,

2. 关于文言文中古代官职升迁以及贬谪的问题文言文中常用的表官职变动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3. 古文中表示官职升迁和贬降的词语哪些词语可以表示官职变动

除:即拜受官职.拜:授予官职;任命.陟(zhi,音治):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擢:由选拔而提升.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臣子官职官衔或爵位.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谪:降职,往往指因罪而被降职或流放.放:即放逐.黜:贬斥,废除,降官的意思.出:即“出任”可以由家居而出任官员,也可以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员.徙、转:一般调职.征、辟:征召贤士为官.。

4. 古文言文中的官职名有哪些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 *** 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

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

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 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祝人, 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

5. 求文言文中常见的官职名

1、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 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

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

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 *** 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

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

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

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

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

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6. "中官"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朝内之官,大概就是在京城做官的。但是后来一般指皇城内的官,就是宦官。

拓展:

1.古代官位等级即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2.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7. 文言文中表示“升官”、“贬官”的常用词是什么

文言文中表示“升官”、“贬官”的常用词是:

1.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2. 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3. 荐:由地方 ***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 举:由地方 *** 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5. 授:授予官职。

6.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7. 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8. 复:恢复原职务。

9. 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10. 仕:做官。

11. 任:担负、担任

12. 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13.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14.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15. 窜:放逐、贬官。

16. 免:罢免官职。

17. 夺:削去,罢免。

18.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19.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8. 文言文请教讲官的翻译

宋朝宋孝宗时期,在张子韶做讲师讲课的时候,孝宗皇帝曾经问他:“你有什么教朕的呢?”张子韶回答:“臣哪能当得起“教皇上”这样的话”。

只是不知皇上,上朝面对一众臣工时,是抱一种什么心态呢?” 孝宗皇帝说:“抱着最真诚的心态。” 张子韶接着问:“入内宫对着太监、女官、一众嫔妃时呢?” 孝宗皇帝说:“同样抱着最真诚的心态。”

张子韶再问:“那皇上独自一人时呢?” 孝宗皇帝迟疑了一下,没有回答。张子韶说::“皇上这一迟疑,已经有君子不应该的错误了。”

(君子慎其独也) 孝宗皇帝龙颜大悦,紧握着张子韶的手说:“爱卿这几个问题真是问得太好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