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为官政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1. 文言文周敦颐为官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担任了分宁县的主簿。当时分宁县有个案子拖了很久都得不到公正判决,周敦颐到了以后只审讯了一次就把事情的责任划分清楚了,县里的人说:“连那些判决经验丰富的老吏也比不上这小伙子啊。”部使者调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当时有个囚犯按法律规定不用判死罪,但转运使王逵想重判,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没有人敢和他争辩,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并且 说:“像这样还出来做什么官呀,靠杀人的做法来博取政绩,取悦上级,这样的行为我做不到。”王逵听到这样的说法,明白过来自己的处理不对,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颐后来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显著,当时的郴州知州李初平看敬重周敦颐,曾问周敦颐:“我打算多读些书,你有什么好建议吗?”,周敦颐说:“您年纪大了来不及了,让我来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感觉有收获。

周敦颐后来调任南昌知县,当地的老百姓说:“新来的知县就是以前审理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这下子我们就不怕打官司了。”但是当地的那些横行不法的大富人家、地方好强,衙门里那些狡猾贪婪的小吏、恶少都揣揣不安,害怕得罪了这位刚正不阿的新知县,而且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了。

周敦颐担任合州通判后,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听从。部使者赵抃被一些谎言迷惑,认为周敦颐是个虚伪的人,对周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

后来,周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忭是虔州的知州,赵抃与他接触多了,经过仔细观察,了解了他的为人,才明白当初是自己错怪了周敦颐,赵抃握着周敦颐的手道歉,说:“我差点失去了和你这样的人做朋友的机会,从今以后,我算是了解你的为人了。”

熙宁初年,周敦颐担任郴州的知州。因为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被任命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平反昭雪为自己的使命,不辞辛苦的巡视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偏远地区,也要慢慢的视察。

原文:《宋史·周敦颐传》--元朝脱脱,阿鲁图等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

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瘅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少年立志

周敦颐从小聪明好学,勤于思考。遇到什么问题,喜欢寻根究底,不搞明白决不罢休。他会经常向衡州(今衡阳)舅舅提出一些看似稀奇古怪的问题,如什么天上的星星是怎么来的,太阳为什么东起西落,月亮为什么有盈亏圆缺,为什么会刮风下雨,地上的万事万物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对于周敦颐提出的这些问题,周辅成总是不厌其烦,尽自己所知给予解答。当然,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周辅成是没有办法回答清楚的。一方面,受周辅成的知识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受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而周辅成也非常喜欢周敦颐的这一性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敦颐的知识也不断地增长,学业大有进步。到十二三岁时,周敦颐已经读完了《四子书》(即《四书》)和《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等儒家典籍,有的还能背诵得滚瓜烂熟。同时,周敦颐还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不仅立意新颖,而且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八岁时,其父亲已过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敦颐

2. 苏轼的为官政绩简介

拒开八丈沟以防颍州被淮水倒灌,接着疏浚颍州西湖的蓄泄洪通道——中清河、白龙沟,也便利了颍州的通往淮水的航运交通。

此后此西湖也有了一条苏堤,便是此地百姓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以纪念苏轼。他来时此地刚刚经历夏季大水,之后竟又秋季大旱,冬季大雪,苏轼又投入了赈灾活动中。

这边形势逐渐好转,相邻不远的扬州由于有相似的形势又告急,苏轼又被派往扬州。来到扬州,他一边向朝廷申请,要求免去民间的“积欠”,使老百姓“稍知一饱之乐”,一边干了另一件政绩工程,取消了一位后来的权臣在此为官得意的形象工程:万花会。

3. 文言文为官清苦翻译

这篇文字选自明代郑瑄《李远庵为官清苦》,下面是文章原文以及原创的注释、参考译文:

【原文】

国朝李远庵,居官清苦,常俸外不取一毫。郑淡泉乃公得意门生也,宦南京数年,岁时只寒温而已。一旦侍坐最久,有一布鞋在袖,逡巡不敢出。庵问袖中何物,郑曰:“晓妻手制一布鞋送老师。”远庵遂取而着之。生平受人物,仅此而已。

【注释】

1、岁时:一年;四季。2、寒温:也说温寒,犹温凉。指生活情况。

3、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也指尊长坐着,自己站立侍奉。

4、逡巡:原指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这里指迟疑;犹豫。

【参考译文】

国朝(明朝)人李远庵,做官(非常)清苦,常常是在俸禄以外不多取一丝一毫。郑淡泉是先生的得意门生,在南京做官几年,一年四季只是能够御寒温饱而已。一天早晨在李公身边陪坐很久,在他的袖子里揣着一双布鞋,但是犹犹豫豫不敢拿出。李远庵(发现他的异样)就问他袖子里揣的是什么东西,郑淡泉说:“是早晨我妻子亲手缝制的一双布鞋想送给老师。”李远庵(听了)就取出来穿上了那双布鞋。他一辈子接受别人的东西,仅此而已。

4. 文言文中写人为官正直的向子

屈原《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

《史记·循吏列传》:“ 石奢 者, 楚昭王 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李东阳 《重修琼州府二贤祠记》:“宣德 间自户部郎中奉勅知琼 ,廉正寡欲。”

《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虽坐法诛,为 京兆 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

《宋史·丰稷传》:“为 谷城令,以廉明称。”

叶盛 《水东日记·郑武安刚正》:“ 武安侯 郑亨守大同 ,年已七十馀,刚正有为,一志为国。”

《韩诗外传》卷七:“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激行。”

5. 简要介绍一下曹操的仕途和为官的政绩

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

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势聚居之地,很难治理。

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

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蹇硕等一些当朝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调至远离洛阳的顿丘(今河南清丰)。

任顿丘令。这一年,曹操二十三岁。

曹操给其子曹植的一封书信《戒子植》写道:“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 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

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

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

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甚至有了买官制度。朝廷封曹操为议郎,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