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空城计的作者是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30
问题一:空城计到底是谁想出来的? 空城计是赵云想出来的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说,空城计的首创者是曹操而不是诸葛亮。我觉得,易先生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空城计确实不是诸葛亮所为,但也绝不是曹操首创。
易先生根据《三国志・武帝纪》的一段记载说,“空城计”是曹操在与吕布的一次交战中,因兵力奇缺而急中生智“发明”的。那么这段记载是怎么说的呢: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馀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上述的描述再明确不过,曹操之所以赢得胜利是“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那么是如何设伏的呢?这段文字后有一则注引可以作为旁证,魏书曰: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馀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明确无误地说曹操在屯西的大堤处设下伏兵,并无空城之说。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也是最能展现孔明智慧和胆略的重要章节。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根据史书《三国志》编撰而成,其故事情节并非凭空想象,但是《三国志・孔明传》中却没有空城计的记载,那么,罗贯中是如何创作这一不朽篇章的呢?
《三国志・孔明传》援引了王隐的《蜀记》说,扶风王司马俊与人一起谈论诸葛亮时,金城郭冲讲述了诸葛亮“隐没不闻于世”的五件事,其中第三件说,诸葛亮在阳平派魏延等人东下,司马懿率兵二十万进攻阳平,结果与魏延错道直接到达了阳平,当时诸葛亮城中兵力很少且多是老弱病残,诸葛亮想追赶魏延已经来不及,情急之下只好铤而走险,想出了空城计这一险招。
但是,裴松之对郭冲的话产生了怀疑,其理由大致如下:
第一,诸葛亮初屯阳平之时,司马懿时任荆州都督镇守宛城,此时与诸葛亮对垒的应是曹魏大将军曹真。
第二,假如司马懿率兵二十万直奔阳平,且已探知阳平是座空城,即使怀疑有伏兵,可
以就近驻扎设防以观动静,也不至于吓得屁滚尿流而去。
第三,《三国志・魏延传》说,诸葛亮连一万人都不愿交与魏延统领,怎么放心将重兵交魏延独自东下,而自己只留下老弱病残呢?
第四,司马俊是司马懿的儿子,在别人揭露父亲短处进行诋毁之时,他不仅没有反对,反而“慨然善冲之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罗贯中在创作小说时,无疑看中了《蜀记》中郭冲关于诸葛亮“隐没不闻于世”的五件事这条极有价值的线索,并对其进行了改编,在情节上予以文学夸张和精心加工,使空城计的故事充满了传奇性和戏剧性,也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完美、深入人心,同时也令小说大放异彩。
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使用过“空城计”吗?或者说“空城计”真的有依据吗?这恐怕已无法考证,但是我相信,如果司马懿率兵袭击诸葛亮是史实,那么诸葛亮使用“空城计”也将成为必然。
《三国志・赵云传》援引《赵云别传》中记载了赵云版的“空城计”,摘录如下: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看来这个故事较为真实可靠,裴松之在注引这则资料时没有提出任何疑义。...>>

问题二:历史上,真实使用空城计的是谁 最早提出空城计的是孙武,在三国中使用过空城计的有吕布,赵云等,但似乎没有提到孔明。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此事虽是小说家演义,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真的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此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挡楚军的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将到城外高地眺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族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族旗招展,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说,空城计的首创者是曹操而不是诸葛亮。我觉得,易先生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空城计确实不是诸葛亮所为,但也绝不是曹操首创。
易先生根据《三国志・武帝纪》的一段记载说,“空城计”是曹操在与吕布的一次交战中,因兵力奇缺而急中生智“发明”的。那么这段记载是怎么说的呢: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馀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上述的描述再明确不过,曹操之所以赢得胜利是“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那么是如何设伏的呢?这段文字后有一则注引可以作为旁证,魏书曰: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馀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明确无误地说曹操在屯西的大堤处设下伏兵,并无空城之说。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也是最能展现孔明智慧和胆略的重要章节。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根据史书《三国志》编撰而成,其故事情节并非凭空想象,但是《三国志・孔明传》中......>>

问题三:列举中国两个京剧戏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十进士》、《四郎探母》、《连升店》、《连环套》、《空城计》、《战太平》、《贵妃醉酒》、《挑滑车》、《起解会审》、《群英会》。

问题四:历史上的空城计发生在谁身上? 历史上三国中“空城计”草船借箭借东风什么的都是是假的,历史上跟本没有这些个事情,从晋代开始文人艺人对三国诸葛亮的形象美化,然后一直传到现在,穿的越来越泻湖,比如三国演义什么的。
真正的“空城计”其实有,发生在曹操身上,曹操打吕布的战役,有一次曹操的军队出城收麦子去了,吕布攻城,结果曹操就摆了好多家眷还有老弱妇孺在城楼上,刚好城外不远有个树林,吕布认为曹贼有埋伏,就撤了。等第2次吕布又来攻,这次曹操真的把兵埋伏在树林里面,
其实“空城计”的发明权应该是曹操,结果被诸葛亮给抢走了,

问题五:京剧空城计中的人物 京剧《空城计》 (别称《扶琴退兵》)
角色行当
诸葛亮(老生)
司马懿(净)
司马师(净)
司马昭(小生)
赵云(老生)
老军甲(丑)
老军乙(丑)
琴童、旗牌、报子、龙套

问题六:空城计真相是什么 一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想到空城计,而说起空城计,则展现出了人们对诸葛亮军事天赋的无比推崇。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究竟发生过没有?人们对诸葛亮的追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易中天先生对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又有着怎样独辟蹊径的品评呢?
诸葛亮这个人,至少从晋代开始就已经是很多人追捧的对象。当时有一个叫郭冲的人,郭冲这个人大概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觉得现在大家对诸葛亮的评价远远不够,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这里还有五件事情是你们大家不知道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计。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见于郭冲的这篇文章。
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这个材料,并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怎么可能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空城计呢?但是这个空城计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所以文学作品是一说再说,戏剧作品也就一演再演,但是这个事情是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的。我们简单地说一下这个空城计吧,大体上的意思就是说司马懿率兵来进攻,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马谡这个人是个书呆子,空谈可以,打仗不行,把街亭给丢了,于是司马懿就率领几十万军杀奔而来。当时诸葛亮手上已经没有兵了,只好把城门,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派了20个老兵在门口扫地,诸葛亮自己搬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了两个小孩子,坐在城楼之上唱卡拉OK。司马懿的大军跑来一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马懿自己打马上前,大为惊诧,说牛鼻子老道搞什么搞?城门大开他开Party啊。于是撤军。
这个事情不合逻辑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军队吗,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探个虚实可不可以?第二,司马懿亲自来到城门楼下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面神色自若,琴声不乱,说明距离很近,看得见听得清,那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行不行?第三,根据这个郭冲的说法和《三国演义》的说法,两军的军力悬殊是很大的,有说司马懿带了二十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带了十几万大军的,反正至少十万,你把这个城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一是不合逻辑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

问题七:戏曲著名代表人物 豫剧四大名旦--常香玉,马金凤,陈素珍,崔兰田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京剧四大须生--马连良,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越剧四大名旦--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

问题八:三国演义里空城计所弹的那首曲子叫什么? 《卧龙吟》的古琴版
music.baidu/song/s/840751076590854cd3c95
上面是歌曲版的链接,楼主可以打开试听之。

问题九:空城计主要讲了什么(20字左右) 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

问题十:中国最出名的戏剧有哪些? 中国最出名的戏剧有《铡美案 》《 空城计 》《智取威虎山 》《红灯记 》《沙家浜 》 等。
《铡美案》又名《秦香莲》 ,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讲述了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十年苦读的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 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该故事被改编为戏剧和影视作品,戏剧有京剧、秦腔、豫剧、海丰白字戏、海丰西秦戏,也是潮剧经典剧目之一;影视有93版《包青天》第一个单元故事等。
《空城计》是传统京剧的经典剧目,叙述的是诸葛亮因马谡自持才能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军15万攻打诸葛亮驻地西城。当时,诸葛亮所部精锐俱已遣出,西城空虚,只有驻地的老弱士兵,寡不敌众,万分危急。诸葛亮定空城之计,以城门大开,从容不迫,若无其事地登上城楼观山赏景,饮酒抚琴。司马懿兵临城下,见诸葛亮端坐城楼,笑容可掬,焚香弹琴,疑惑不已,深恐中计,疑有伏兵,不进而退。再次复回攻城,遇赵云抵挡而收兵。
《智取威虎山》,1958年,上海京剧院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最初由上海京剧院一团创演于1958年夏。同一题材的剧目,还有北京京剧团的《智擒惯匪座山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智取威虎山》等。
《红灯记》,革命现代京剧之一,八个样板戏之一,《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此剧是中国京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六十年代至今,众多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钱浩梁、刘长瑜、李维康、冯志孝、孙岳、王晶华、杜富珍、张岚、耿巧云等都曾先后参加演出。近几年来,青年团排演此剧,得到老艺术家们的指导,演出取得成功。
《沙家浜》是八大样板戏之一。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处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改编后的《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后经国家领导人审看,剧名由 *** 主席定为《沙家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