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鲁迅初中(人教版)篇目总结

我记得有九篇,但是记得模模糊糊的,马上中考了,也来不及翻书,在网上求解!记得加上文章出处和出处的特性(比如说散文集啊,小说啊之类的!)答得好另外+50分!

初中语文课本鲁迅文章编排浅谈

苏州市阳山实验学校 姚建平

这些天,有一个想法,这一想法,在我显得是那么的难,以至于我自己也感觉无从下手。这一想法就是去思考语文课本中鲁迅文章的编排的合理性探究以及鲁迅文章在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本中的意义。

先从九年级谈起,九年级选编鲁迅的文章有三篇,分别是《故乡》(选自《呐喊》)、《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雪》(选自《野草》),这三篇文章,就这三篇文章来看,分别有选编的目的和意义存在。

在九年级上课本第二单元里,选编《故乡》,并且把《故乡》作为第一篇,足见鲁迅文章的重要。而本单元是让学生学会读书,感悟品味和欣赏,强调文学是人学,小说是生活的教科书,文学是人学,所以读文学作品就是读自己、读社会、读人生。这些又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感悟、品味和欣赏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浓厚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语言艺术的特色,应该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编排《故乡》在九年级上第二单元,也是小说单元,就是为了让学生来感悟品味《故乡》中的深层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的方式。在《故乡》中,鲁迅通过回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片段,刻画了以润土为代表的系列在社会变革过程中行为意识和情感扭曲的人物。通过学习,九年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把握品味自己所生活的现代社会的幸福感。本篇课文,鲁迅在最后表达了自己对希望的理解,学生通过学习,亦可以和自己进行比较,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自己以后的人生路程。

可以说《故乡》放在这里是很适合初中尤其是初三学生的发展的。对学生的教育方向和重点,也应该放在让学生通过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后,去品读文章的现实意义,进而指导自己的人生。

在九年级下语文书中,同样是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但本单元的标题是迅速捕捉阅读信息,掌握基本信息的能力,能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在本单元课文中,《藤野先生》课文材料众多,表现了鲁迅自己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和鲁迅在日本求学时所碰到的令他难忘的老师藤野先生,鲁迅抓住藤野先生的语言和行动表现藤野先生的精神和人格。在本文中,鲁迅着重表现藤野先生对自己在学业和生活上的帮助,由藤野先生的平等对待学生联想到自己应该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努力改变国人的面貌。对今天的学生,教育意义也是深远,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没有教育式的语气,而是通过自己的爱国主义的渗透,在无形中感染着当时的读者和今天的学生,非常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本文编排在九年级下第二单元,对经济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前提下的现在学生有着编者的明确的目的,我们的学生无论如何,都要尊敬自己的老师,都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重,无论我们去从事哪一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心中都要存有爱国主义情感。

所以,我感觉在九年级下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此文意义在现实中最为显著。想到了一句歌词: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鲁迅就是这样,这也是本文最大的教育意义。

在九年级下册书的第五单元,教材专门开设了一个鲁迅文章探究课单元,就是一篇鲁迅的文章《雪》和四篇关于《雪》的评论文。在这个单元中,鲁迅在语文教学中的的地位更加突出的显现出来了。在所有初中教材中,没有哪一位作者的作品如此重要,没有哪一篇文章被如此评论,没有哪一单元如此安排内容。只有一个单元,一篇文章,一个作家。在以前的人教版也没有这样。这足以证明鲁迅文章的意义和作用,这足以让我们来站在鲁迅的高度来申时本单元,本册书和初中的教学任务。

之所以如此安排,是与毕业班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也与单元学习目标密切相关,最后一单元的要求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所以更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的思想灵活,表达不同观点,且能够有理有据,所以编者设计了本单元。是针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它,让学生得出不同结论,克服学生单一的片面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同时,指导学生深刻理解鲁迅的文章,不要流于表面,而要进行咀嚼品位。当然,还要锻炼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要完成这些任务,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助于鲁迅的文章,让学生与鲁迅对话,理解鲁迅比较深刻的文章,在学生的心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其他批评家对《雪》的认识分析进行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明确自己的不足,再进行整理,修改,最后使自己的评论文章完善起来。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看,初中语文教材最后一单元安排鲁迅的文章,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升华,亦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当然,不尽如此。

在《雪》中,鲁迅用了绘画上的两种笔法,对自己所认识的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进行描述,表达对少年时期的生活和中年时期的生活的看法。其中对雪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鲁迅的很多思想,很是值得学生去推敲去玩味品读。本文在内容、写法、思想等方面都很有内容去挖掘,在这里,用这种方式来指导学生做这些,教育意义不言自明,可以这样说,本文以及本单元的设计是恰倒好处。

在初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鲁迅的文章只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有一篇文章,就是《孔乙己》。这一单元单元标题为小说之林。属于小说单元。

把鲁迅文章如此安排,就是为了让学生从阅读小说过程中,了解小说的丰富内容,并理解小说中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社会生活中的丑陋、污秽、邪恶……可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小说表现的对象。小说的表现力极强,三言两语,便能写活一个人物,短短几百字,便能折射一个时代。通过小说的阅读,更好地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孔乙己》选自《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孔乙己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当时的社会普遍的问题。

八年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急剧变化阶段,正在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育学生时,语文教师就可以通过《孔乙己》这篇文章对学生进行教育,防止因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导致心理发生畸变。在这一点上,八年级安排本篇文章可谓用心良苦,其教育导向也把握到位。

在这篇文章中,《孔乙己》的写作技巧也可以让学生学习积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鲁迅文章的写作技巧,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对比中对孔乙己的描写运用动作、神态,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只有通过正确合适的技巧和方法,文章的人物才可以鲜活起来。

孔乙己这样的人物在鲁迅笔下是夸张和扭曲的,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孔乙己这样心理畸变的形象其实很多,但鲁迅只是以小说为手段,在典型环境中树立典型人物,深刻揭示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很多学生会联想到自己的周围,在自己周围也有这样那样的“孔乙己”,其实,有许多现实中的人也会被自己的遭遇而心理扭曲。

把这样的文章放在身体和心理都处在关键期的八年级,其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深远。

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鲁迅文章有两篇,其中一篇在七上第三单元篇目为《社戏》,另一篇在七下第二单元篇目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篇文章很是适合七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刚从小学升到初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没有过多的理性思考,所以比较适合七年级的学生。

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民俗风情,在斑斓多彩的中华文化中,中国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虽平常,但加入了人的活动后,这些民俗活动就显得熠熠生辉。鲁迅的《社戏》就是如此。

在《社戏》中,鲁迅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主题,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容易理解且感兴趣。

教师在给七年级学生上这一课时,应重视描写手法和人物的美好形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在这样的文章中,学生可以读进去,也有自己的想法。当然,小说的语言也很幽默,这也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七年级下册书选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七上的安排大致相似,也是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更多感性的理解,因为本册书第二单元单元标题为“童年趣事”,而本文就正是鲁迅自己小时读书的一段经历,这对学生来说,定可以感兴趣,也可以了解到鲁迅那个时代学生的艰辛。同时可以理解自己的身边的一些事情,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灵活性。在本文中,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快乐,从文章中去寻找快乐,在生活中体验快乐,在身边发现快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这是本文对七年级学生的最大的教育意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也有很多写作技巧值得让学生注意,主要的有如何叙事写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如何突出文章的中心,如何使语言生动等。都是可以去让学生去练笔去作文。

综合来看,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鲁迅文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抓住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二是逐步加深,不断增强理性思考的因素。三是在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范围内,所选文章的内容还算简单。四是注重所选文章的趣味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10
七上:散文《风筝》; 七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社戏》 ; 八上: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 八下:散文《藤野先生》、散文《雪》 ; 九上:小说《故乡》、议论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九下:小说《孔乙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