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如题所述

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介绍如下:

(一)劳动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

劳动教育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实在实践中、行动上,劳动精神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这一价值准则就是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在职业中的体现。

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通过劳动实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增强劳动本领,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学会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让大学生深刻领悟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应当相互尊重,做诚信、友善的公民,这也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准则。

(二)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钱理群先生就曾批判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虽然钱先生的观点值得商榷,但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基层劳动的忽视、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高高在上,得意忘形,把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抛到了九霄云外,甚至把劳动人民勤劳朴实、善良勇敢的传统美德丢失得一干二净肯定是错误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又红又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要以德为先、以德为本,在劳动中锤炼品格、在劳动中磨练意志,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劳动教育对高校来讲迫在眉睫,对大学生来讲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大学生群体中倡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劳动价值观;

倡导比奉献、比勤奋而不是比收入、比轻松;倡导比艰苦、比成绩而不是比奢靡、比安稳;倡导比扎根、比勤俭,而不是比提拔、比排场;倡导在学习中、岗位上讲奉献、讲成效,从而让广大学子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下得了基层、坐得了冷板凳。

(三)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是一代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青年人不应该躺在成果上睡大觉,通过劳动实践和教育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怀。劳动往往是艰苦的、需要团队协作的,在劳动实践中去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心理学观点认为:人不是怕吃苦,而是怕吃的苦没有价值。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大学生心智特征,赋予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怀。

在提倡勤俭节约的“光盘行动”中,有过农村劳动经验的学生往往更懂得珍惜粮食,更能理解什么是“粒粒皆辛苦”,由此可以证明,劳动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优良品质最优化的路径。流过的汗、吃过的苦更能铭记于心,动手实践比说教更具持久而深入人心的效果,并且不仅当事人受到了教育,他还能去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辐射。

(四)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协调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劳动教育有利于德智体美的发展。首先,劳动教育中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对德育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再者,劳动教育中劳动技能的掌握和创新,是需要智力支持的,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改进劳动的方法,

智育与劳育相互促进,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另外,劳动实践往往需要体力作为基础,劳动锻炼也是种身体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增强体力和耐力,成长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最后,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大学生的审美视野,以劳动为美、以健康为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劳育对德智体美的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实现的可能性。一个没有经过劳育培养的人,是不完善的、不全面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健全”的。劳动既能为自己实现自我服务,更重要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

(五)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

劳动教育中除了理论基础、劳动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劳动实践,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优化、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如何提高劳动效率、如何有效地保护劳动成果,都是在劳动实践中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不断创造出来的新成果。

袁隆平院士扎根在田间地头不断研究如何提高水稻产量,这就是在劳动实践中创新精神的体现。所谓,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实践就是一种劳动,所以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创新”,劳动是创新的“实验室”,在“互联网+”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温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