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述】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人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潜藏在下面的却是海内风尘。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
【作品原文】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词句注释】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⑶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
⑸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⑹日:一作“自”。
【翻译】
西山白雪皑皑护卫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万里桥。
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
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答圣明朝廷。
骑马来到郊外不住纵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怅惘。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这首诗作于定居草堂的第二年(上元二年,761)。
【赏析】
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名家点评】
《瀛奎律髓》:此格律高耸,意气悲壮。唐人无能及之者。
《唐诗直解》:涕泪多端,更有不能忘情者。
《唐诗训解》:谓出自家衷臆,妙在真处,然一身只以“供多病”而不以“报圣朝”,则天涯涕泪,岂徒以哭吾私。
《唐诗镜》:后四语率怀摅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梅鼎祚曰:铿然苍然,有韵有骨。周秉伦曰:第四句,悲语;第六,忠念。
《初白庵诗评》:中二联用力多在虚字,结意尤深。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此首沉郁。许印芳:起句排对,杜律多此。
《茧斋诗谈》:前六句先写情事索漠,末乃云:“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触目感伤,言简意透。
《唐诗贯珠》:五、六承四而下,结出野望,自有一种大方浑融之气。起用对偶、对仗亦工。“供”字妙。
《唐宋诗醇》:孙仅所云:夐邈高耸,若凿太虚而嗷万窍,此类是已。流连光景、何足语此!
《读杜心解》:国患家离,两两系心。“三城戍”,提忧国,“万里桥”,提思家。三、四顶次句,思家之切也;五、六,顶首句,忧国之忱也。题中“望”字意,皆暗藏在内。七,点清,八,总收。
《杜诗镜铨》:思家忧国,首二并提,起势最健(“西山白雪”二句下)。沈著(“海内风尘”二句下)。李云:可称高浑。顾况《湖南客中春望诗》:“风尘海内怜双鬓,涕泪天涯惨一身”,全袭杜语。
《唐七律选》:毛奇龄云:风景不殊,而人事异也。李因笃云:可称高浑,前四句第五字皆数目相犯,学者宜忌。
《历代诗法》:笔意流动,亦复凄凄恻恻。
《昭昧詹言》:此诗起势写“望”而寓感慨。中四句题情,三、四远,五、六近;收点题出场,创格。此变律创格,与“支离东北”同。读此深悟山谷之旨。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