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湘云和黛玉都是孤女,为何湘云不像黛玉那样心窄?

如题所述

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第七十六回,中秋月圆夜,黛玉和湘云两个孤女相聚于凸碧堂。湘云见黛玉又开始“俯栏垂泪”,便说了这样一句话。



是啊,相同的境遇,却有着不同的心境。黛玉“心窄”,湘云却心宽——“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都是父母双亡的孤女,区别为什么这么大呢?

曹雪芹写人物,喜欢成双成对来写,目的就是用来对比。黛玉和湘云都是贾府的亲戚,都是父母双亡的孤女,都有过寄居在贾府的经历,都和宝玉有过一段青梅竹马的时光,但她们的性格特点却截然相反:黛玉“心窄”“小性”,湘云“阔大宽宏量”。一窄一阔,一小一大,对比相当强烈。

是什么造就了如此巨大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二人性格大不相同。

黛玉常在乐中念苦,湘云却爱苦中作乐。

成为孤女后的黛玉,得到了外祖母的宠爱,而且是超常规的宠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这是物质上,还有精神上,黛玉也和宝玉一样,毫无成长压力:宝玉可以不上学,黛玉则“半年没见拿针线”,“老太太还怕她劳碌着了”。


总而言之,宝玉和黛玉是世间少有的一对“富贵闲人”,既享受着世人难及的富贵,又有着大把的闲暇时间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

这真是神仙般的生活。

但是,这样乐到极致的生活,黛玉却常常感受到苦:

被晴雯拦在门外,她想到的是“无依无靠”寄居之苦。事实上,晴雯并非专门拦她,那天哪怕是贾母来了,她同样会拦。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因黛玉“无依无靠”就欺负她。

宝钗因“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黛玉便有“悒郁不忿”之苦。这是争强好胜之苦,因为“孤高自许”,总认为自己才应该是最好的那个。殊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是世间的常态。

宝玉“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黛玉常有不安全之苦。她希望宝玉只同她玩,只替她解闷,但宝玉生来是个多情种子,见到漂亮女孩就挪不动脚,又怎么可能把全部精力只寄予黛玉一人?

当“木石”之姻越来越无望,黛玉想到的是“无父母作主”的苦。如果林如海夫妇在世,黛玉就能梦想成真吗?别说林如海看不上“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双”的贾宝玉,就算勉强看上,他也绝不会允许黛玉做出私定终身这种有悖礼法的“奸邪淫盗”之事。

不难看出,黛玉所谓的苦,其实都是闲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吃得太饱过得太好而无事生非,自己作弄出来的苦。



这就是黛玉的主要问题:生活给了她十分的乐,她却偏要弄出一分苦来,并把这一分苦无限放大,然后沉浸在苦中不可自拔,正如湘云所说的“作此形像自苦”,自己作出一个苦的形像,且以此为苦

比起境遇,湘云远不如黛玉。

虽然父母双亡后,湘云依然是侯府千金,但从有限的细节依然可以看出来,婶婶待她,无错可挑,却并没有倾注多少疼爱。

史家节俭,不像贾府注重奢华。书中虽然没有提史家的月例银子是多少,但从湘云在诗社回请一顿都为难来看,实在是少得可怜。不但如此,史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都是她们娘儿们动手”,这本无可厚非,但湘云还是个孩子,却要“在家里做活做到三更天”,活得不如贾府的杂役。

这就和黛玉半年不拿针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何况湘云是那么活泼好动的人。可以想见,她在家里必须压制着自己活泼好动的天性,努力完成婶婶交给的工作。

这样的生活,不可谓不苦,但出现在贾府的湘云,总是那么快乐,从未在人前流露出一点苦来。即使和袭人亲如姐妹,袭人求她帮忙做针线活,她也没有因为“替别人做一点半点,她家的那些奶奶、太太们还不受用”而诉苦并拒绝。



这样的苦难,并没有磨灭湘云对生活的热爱,也没有磨灭她的灵性,所以她依然能写出与钗黛媲美的诗词来。

湘云并不是刻意要把一个美好的形象带给大家,而是她善于苦中作乐。如果生活是苦的,那么读书写诗就是难得的快乐。她珍惜这份快乐,也享受这份快乐,哪怕这份快乐多么来之不易。

这就是黛玉和湘云心境上的不同:一个乐中念苦,身在福中不知福;一个苦中作乐,生长在苦难的土壤,也要开出快乐的花来

黛玉在阴暗的角落固步自封,湘云向着阳光奔跑。

黛玉“孤高自许”,给自己划定一个圈子,并在这个圈子里固步自封。

孤高自许”,意即自认为最高明,无人可与之相比。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心态,因为这种心态会把自己封闭起来,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听不到不同角度的想法,从而限制了成长。

最关键的是,黛玉给自己划定的是一个阴暗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忧愁多于喜乐,阴雨多于阳光。在这样的圈子里,想要快乐都难。除了宝玉,无人和她交流,而宝玉带给她的更是忧多乐少。



这就造成了黛玉的心越来越窄,“心窄”是因为心里的世界太窄,黛玉的世界里除了宝玉还是宝玉,怎能不窄呢?

湘云和黛玉不同,她的现实世界很狭窄,但她善于向着阳光奔跑,于是无限扩宽了精神世界

也就是说,黛玉的心门是关着的,自己不愿意走出来,也不愿意别人走进去,所以她的精神世界很窄小。湘云的心门是敞开的,她不但主动走出来,而且很容易接纳阳光的照射。

正因为如此,当阳光般的宝钗走近她们时,黛玉的态度是防备和抗拒,“只当他藏奸”。这是阴暗心理使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湘云的态度是大方接纳并产生了依赖,“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对外界的不同态度,决定了黛玉和湘云不同的人生走向。固步自封的黛玉为宝玉流干了眼泪,向着阳光奔跑的湘云从宝钗身上学到了宽容与豁达,从而有机会遇见“才貌仙郎”,成就“地久天长”。



书外的很多读者深为黛玉惋惜:如果黛玉把眼光放远一点,见识更多一点,又怎会看上无能又无担当的宝玉?

世界很大,值得我们去看看,我们不要为人生设限。黛玉受限于“孤高自许”,所以心越来越窄,世界也越来越窄。湘云从未为自己的人生设限,哪里有阳光就向哪里奔跑,从而拥有了“阔大宽宏量”,以及更为广阔的世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12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史湘云都是父母双亡的孤儿,可是林黛玉经常哭天抹泪的,史湘云却是一个乐天派,走到哪里都是一片欢声笑语。连她们自己也认为,黛玉心窄,湘云心大。

中秋节,万家团圆,贾府人欢聚一堂,林黛玉“俯栏垂泪”。湘云对黛玉说:“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像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

都是孤儿,为何史湘云不像黛玉那样心窄?

 

第一、性格使然,碍于多愁善感,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

人的性格不一样,林黛玉在公共场合,爱说爱笑,可是独自相处的时候,总是多愁善感的,是忧郁型人格。

林黛玉看见落花,联想到人命,亦如花命,伤心落泪;看见别人姊妹团聚,她联想到自己没有姊妹兄弟,伤心落泪;看到家乡特产,她联想到家乡,思乡之情陡然升起,伤心落泪。

史湘云与林黛玉不一样,史湘云“生性豁达乐观,恣意潇洒。”她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史湘云从来不将小事挂在心上。她是乐观派,不那么多愁善感。她生气了,不高兴了,就表现出来,就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她说黛玉像小戏子,宝玉向她摆手,她就不高兴了,气哼哼地和宝玉吵架,宝玉宝玉,骂黛玉小性能辖制宝玉。湘云有话都能痛痛快快地说出来,因此她很快乐,不憋屈。

第二、因为性格不同,所以对待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不同。

一个人对幸福的感知,与性格息息相关。性格豁达的人,往往能苦中作乐。性格忧郁的人,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当然了黛玉与湘云的环境不同,湘云在史家是嫡长女,是主人,林黛玉在贾府是客居。这也造成了林黛玉敏感的性格,忧郁的情怀。史湘云则是光风霁月。

由于性格的不同,她们对待生活的看法和幸福的感受也不同。

 

例如:都是看到了柳絮纷飞,但是在她们心里的感受是不同的。同是写《柳絮词》林黛玉“飘泊亦如人命薄”,“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史湘云则是:“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

林黛玉是被动接受,自伤自怜。史湘云是积极主动,不放春光离开。

第三、命运的原因。林黛玉下凡是还泪,史湘云是陪同人员。

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被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后,成为绛珠仙子。绛珠仙子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下凡用眼泪来偿还当年的甘露之惠。

 

因为这个原因,林黛玉从出生开始就要与眼泪为伴。如果黛玉像湘云那样心宽,就不会流泪了。黛玉的眼泪流尽了,她的使命才能完成。因此林黛玉必须心窄,时时处处地悲伤流泪。

史湘云只是陪同林黛玉还泪的人,她痛痛快快地来到人世走一遭,无论是幸还是不幸,都是一种历练。她没有自己的目的,只要黛玉眼泪流尽,她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因此湘云心宽,你哭,我陪着就是了!我是不会哭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7-22
主要和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有关,黛玉虽然成为了孤女,但是从小得到了外祖母的宠爱,而且是超常规的宠爱,她从小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就毫无压力,所以她总是喜欢乐中念苦、伤春悲秋,而湘云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所以她总是以一颗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第3个回答  2022-07-22
黛玉常在乐中苦,湘云却爱在苦中乐。黛玉成为孤儿后,受到祖母的宠爱,非同一般。“睡与住,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孙女,倒背如流”。这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黛玉和宝玉一样,没有成长的压力:宝玉可以翘课,黛玉却“半年不见针线”,“老太太怕她辛苦”。总而言之,宝玉和黛玉是世上少有的一对“富贵闲人”。他们不仅享受着世间可望而不可及的财富,还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来满足自己的爱好。
第4个回答  2022-07-22
是因为黛玉寄人篱下,但是湘云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吃饭,而且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奴才做成了主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