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出自谁的七绝

如题所述

这句七绝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作品《登高》。

这句诗的全文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时的景象和内心感受。其中的七绝部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表达了诗人的坚定决心和追求名利的决心。他立志要离开乡关,去追求学问和成就,如果不能在学业上取得名声,就发誓不回来。

这句诗反映了杜甫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他表达了对艰难困苦的忍耐和对追求成功的执着。这句诗也体现了杜甫对自己的要求和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坚定决心和对人生的追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28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出自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创作于1910年秋离开韶山外出求学之际,全诗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诗词赏析: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第2个回答  2023-08-25

这句诗出自毛泽东的《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近现代〕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

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注释

    乡关:家乡,故乡

    桑梓: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青山:象征祖国的山河秀丽。


创作背景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


赏析

日本明治维新前夕,诗僧月性在离乡东游前写了两首自述其志向的题壁诗《锵东游题壁二首》。后来被西乡隆盛读到了,他认为其中第二首诗的内容符合自己的抱负,便稍作修改后存留着自勉。清朝末年,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国将不国、 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成为中国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样,西乡隆盛的著名事迹也流传到了中国。

由此可以推断:在这种条件下,少年毛泽东或者是从书籍报刊上,或者是直接从留学东洋的教师那里,读到了西乡隆盛版本的这首述志诗。之后,他坚持要离家前往湘乡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与固执守旧的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这种形势下,他改动了这首诗的几个字,而后呈给父亲。

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

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

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从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

全诗通俗易懂,平仄押韵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巧借古今中外经典词句,变为自己明志之诗句,简洁而不简单,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泽东心态、 志向的真实流露。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 倔强、 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6-23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出自毛泽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