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为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很多同学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一听就会,一做就错 ! 平时好像什么都懂,结果一到考试就原形毕露,这里丢点分,那里丢点分。

理解 不等于 掌握



比如,课上老师刚讲完一道题,然后问:“大家会了吗?还有没有问题?”

你回答:“没有”

千万别天真的以为你都听懂了,更大的可能是:

换句话说, 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


理解 掌握 是两个层次


从「理解」到「掌握」的进阶


大纲中说,能够「掌握」一个知识的标准是你需要会: 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 解决问题 —— 这些词都太过理论化。我们不妨换个角度重新理解一下这些词语。

从实战层面来说, 一道题目的「题干信息」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已知条件(包括它的推论),和待求问题,而把他们链接起来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谓的「思路」。

所以想要针对一个题目构建自己的「思路」,最重要的方法在于:


1、你要懂得每个知识点产生所需要的「充分条件」

2、以及这个知识点可以导致的「必要推论」

可以说, 在任何考试中, 考不好的学生一半是题目没读懂,找不到隐含信息 也就是上面说的不清楚已知条件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推论」。

举个例子:


在题目中有个已知条件:“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

看题面,很好理解,它告诉我们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但那只是字面的意思,只读懂这一层,很多题肯定做不出来。

因为这句话有隐含信息:


什么叫理解?把这些隐含信息也读出来,才算理解一道题。 只看到三条边相等,只能算认识字。

很多人数学题做不出来,是因为没有读懂题目的隐含信息。 很多数学不好的人,越是努力多花时间学数学,最后考试越是考不好。

再举个例子,对于几何学来讲, 有五条几何学公理是不证自明的,你知道吗?它们都是题目的充分条件:



所以知识学会,只能代表你「理解」了它; 然而想要做出题目,你还得懂得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以及「能获得什么推论」 ——这些都需要你在基础知识的学习结束后,在后续的题目训练中注意积累。

附:解题清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