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为何大宋胜券在握却议和?究竟是为国为民还是祸国殃民?

如题所述

北宋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宋辽接着又进行了几次战争,赵光义及群臣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了对辽策略,宋太宗赵光义对辽朝渐渐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再也无意北伐。但辽朝对北宋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辽国名将萧挞凛攻破北宋的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后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廷朝野震动,当时的皇帝宋真宗赵恒害怕的马上想马上迁都南逃,而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宋真宗虽然很害怕,但也不想在历史上留下一个胆小畏战的骂名,就硬着头皮答应了。

于是辽、宋两军在澶州城内外对峙,辽国名将萧挞凛字恃勇猛,无惧于宋军,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北宋大将张环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到了萧挞凛,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而亡,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得知萧挞凛身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时宋真宗赵恒一行抵达澶州,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更为可喜的是,有几十万宋军也快到达澶州附近。

此时辽国却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尽管辽国这次出兵进展顺利,但是战线拉得过长,补给也非常困难,再加上孤军挺进宋朝的腹地,马上还有几十万宋军也快到达澶州,万一此战失败,则后果不堪设想。辽国的萧太后也是一个很务实的领导人,在出兵攻打宋朝的时候,她就已经做好了可战、可和的两手准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派人赴入澶州转达了自己罢兵息战的愿望。宋真宗赵恒一听辽国要和谈,简直是开心的不要不要的,马上就表示宋朝也不喜欢穷兵黩武,愿与契丹达成和解,又派出曹利用作为使臣去与契丹洽谈议和事宜。

公元1005年1月,宋与辽订立和约,规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撤军,并以白沟河为边界;北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岁币”。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赵恒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澶渊之盟是宋朝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对宋朝而言,一方面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局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