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翻开了俄国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

如题所述

俄国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各教区教堂、修道院建立中小学校。同时,培养工业专门技术干部的学校也被建立起来。因为大生产,特别是冶金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少不了有技术的专门人才。于是1716年,在奥洛涅茨工场创办了一所矿业学校,"20名贫穷的贵族子弟"被指派到这所学校学习,学生们在那里学习算术、几何、绘画、炮兵学和工程技术。

根据瓦·尼·塔季谢夫的倡议,乌拉尔国有工场为其技术人员和文职人员子弟也建立了几所学校,在学校里学习的都是小公务员子弟和工场工人子弟。1721年,在乌克图斯和昆古尔的两所学校共有学生50人,他们在学校学习读书、写字和算术。

在这个时期,乌拉尔的各个学校看来还不具有专业性质,教学计划也没有对学生掌握工场的何种专业做什么规定,这些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不是当办公室的公务员,就是当工场车间的学徒。尽管如此,国家还是对这些学校给予了支持。从1724年开始,矿业委员会承担了这些工场学校学生的生活费。

在彼得一世改革期间,政府采取了专门措施以提高牧师的素养。1708年政府下令,要求"神甫和助祭的子弟在希腊和拉丁语学校学习",学生不毕业不但不能担任牧师和助祭的职务,还要被抓去当兵。神职人员子弟应进的"希腊和拉丁语学校",即俄国在17世纪创办的斯拉夫-希腊-拉丁语学院。

这所学院因由教会开办和负责,学院教授斯拉夫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其实是以钻研神学为目的,因此实际上是当时俄国的一所神学院。随着利胡德兄弟的离职,希腊语从学院的教学中被排挤出去,在斯捷凡·亚沃尔斯基的管理下,学院讲授拉丁语的趋势有所加强。

18世纪初,这所学院开始经常被叫作"斯拉夫-拉丁语学校",或直接叫作"拉丁语学校"。1721年,由于颁布了《宗教规程》,学院归正教院领导,于是费奥·普罗科波维奇对于这所学院给予了极大关注。

从这时起,学院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它具有了领导各教区学校的高级神学院的性质。同时根据彼得一世的命令,在教区建立教会学校开始成为教会必须履行的一种责任,于是教会在各教区的学校数量也有所增长。这就使得莫斯科的这所神学院的地位和声誉获得了进一步提升。

1714年是俄国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1714年,彼得一世签署法令,命各教区教堂、修道院协助各省建立中小学校,分派莫斯科数学与航海学校高级班的学生到各省做教师,为城市平民建立计算学校网络,做了普及世俗初等教育的尝试。

17世纪末,俄国已经有了几所由高级神甫在他们的教区自行创办起来的学校,罗斯托夫、斯摩棱斯克、喀山和梁赞教区的学校就是这样。诺夫哥罗德的学校获得了特殊的声誉,在这所学校教书的是被斯拉夫-希腊-拉丁语学院解职的利胡德兄弟。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在诺夫哥罗德教区开办了16所类似的学校。

《宗教规程》将建立教区学校转变为教会必须履行的责任,规定神职人员应把自己10~15岁的孩子送进这些学校。在学校毕不了业的学生不仅有可能失去充任神职人员职务的权利,而且还可能要缴纳人头税,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不能懒惰,而要勤奋学习"。到彼得一世统治末期,教区学校的总数已达46所。

这些教区学校显然难以完成培养新式人才的任务,于是彼得一世下决心扩大初级教育的规模,在各个城市开办国立小学。1714年政府下令,各派两名莫斯科航海学校的毕业生到每个省去,去教那些"除独院农民之外的贵族和各衙门官员以及大小公务员"家中年龄在10~15岁的子弟,"学习算术和部分几何学"。

还规定,高级神甫的房舍或大教堂应归学校使用。这种教育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政府命令各地市政局应当监督这些学校的正常活动,并且每年两次向参政院报告学生的数量和成绩。截至1725年,政府在莫斯科、诺夫哥罗德、雅罗斯拉夫尔、波舍霍尼耶、特维尔、梁赞、科斯特罗马、苏兹达里等地已经创办了42所国立小学校,学生总数达2000人。然而,这些学校逐渐衰落了下来,1727年在校学生只有500人。

另外,警备学校也是具有普及性的学校,这些学校一般开设在驻军营地,在警备学校学习的都是士兵子弟。圣彼得堡的警备学校规模较大,据统计,1717年圣彼得堡警备学校有195名学生。这里学习的科目有书写、算术、语文、唱歌及吹奏双簧管或长笛。军队的士兵很多都征召自农村,一旦这些士兵子弟退役返乡,往往是村里唯一受过教育的人。因此,这种军队教育的模式对于普及教育的意义也是很大的。

总体来说,彼得一世时期建立的学校可以分作三种:第一种是只进行初级教育的普及性学校,这类学校分散在各省,即国立小学、警备学校和教区学校;第二种即我们前面讲过的讲授实用科学并具有职业性质的学校,主要建立在特定城市,如航海学校、炮兵学校、工程学校、海军学院、工程连、医务学校、公务员学校和矿业学校等;第三种为人文教育学校(如格柳克的中学),但这一类学校维持的时间不长,后来也具有了职业性质。

虽然从法规上讲,允许各级官吏的子弟进入军事、工程和海军学校,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下级人员的子弟除了初等教育之外,无法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甚至中等贵族的子弟,也不能进入像海军学院和工程连这样的高等学府,这些学校一开始就挤满了大贵族子弟。政府曾试图建立学生成分比较平民化的学校,向下层民众普及教育,但没有成功。

于是,官办学校即便在口头上对各级人员开放,但实际上却无法实现,这种阶级性不仅表现在学生成分上,而且也表现在办学的宗旨上。担任国家官僚机关高级职务的人员,主要都来自贵族子弟就读的学校;

而为商人、小官吏和工匠的子弟开办的学校也是为了让他们继承父业,担任办公室职员、教师和技术熟练的工匠等。除了政府办的学校以外,私人教师(主要来自教堂下级职员)教孩子学习识字的旧方法还被继续采用。

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俄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这主要指的是世俗教育方面。除了普及教育的尝试,职业教育也是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亮点。为了兴办教育,俄国引入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为俄国各个部门造就了许多专门人才,使国家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在彼得一世统治时期建立的这些院校有"拔苗助长"的嫌疑,很多学校在成立后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未能维持长久,但最终生存下来的优秀的院校还是对彼得一世的改革和社会的进步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着手建立学校时,教科书的极端缺乏便显露了出来。

17世纪俄国出版的识字课本,基本以对教学和教育的狭隘宗教观点为基础,已不符合改革时期的教育要求。于是,一些具有新内容的教材开始被编写,继而出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