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 求正方辩词: 青年强国应当使命高于责任

关于一辩的辩词谢谢

首先,给出定义与观点,什么是使命,什么是责任?
其次,证明哪一个更重要。
第三,强国不是敲锣打鼓,而是实干,是实干兴邦。
没有那么自觉和重要责任在肩的普通人,也能实干强国。追问

立论点能有什么推荐吗

追答

什么是使命,什么是责任,使命从何而来,责任从何而起?
使命就是责任?
完成使命与承担责任,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客观条件,主观条件。

追问

如果要立使命高于责任的论点该如何立呢

追答

此观点有没有权威性?或者说可辩性?

我觉得此观点是错误的,两者其实是一回事。

认为自己有责任,就有了使命,认为自己有使命,就有了责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29
三国史事的历史著作不仅为《三国演义》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时历史意识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学意识也直接影响了小说的创作模式和基本倾向。求实传真精神与经世意识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史书编撰中要求编撰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同时又重视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探求,以达到“资治”、教化等目的。这些特征在《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 [16] 《三国演义》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史以演义 [17] ,作者的创作目的是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其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图十分鲜明。小说的叙事起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终于晋太康元年(280),比较完整地叙述了汉、魏、吴三国兴起、发展及灭亡的历史。小说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编著模式,以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近百年的历史故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主要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作者的兴趣则在于揭示这个时期的各个军事集团如何兴、如何亡。如前33回的主要内容是汉末的群雄争霸,矛盾的焦点是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的斗争,作者对二人作了多方面对比,重点则是对兴亡教训的总结,顺民心、得人才、有谋略者得天下,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后十五回写三国的覆灭,主要展现的是三国各自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对司马篡魏、后主信谗、孙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写,情节虽然简略,但着眼点仍在如何兴、如何亡。作者以写实的态度,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这百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因此具有极大的魅力。 [1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