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扫除灰是不是古代春节的习俗?

如题所述

洒扫除灰即扫尘是古代春节的习俗,而且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扫尘概述】

扫尘是春节将近时,打扫室内外尘埃的习俗。亦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干净。

还有一种说法,扫尘就是单指扫屋顶的尘土。平时清洁屋顶是不方便打扫的,时间久了会有积尘,不经常住的还会有蜘蛛网,所以每年的年前就会有一次专门的打扫屋顶尘土,好干干净净的过个新年,当然还有除旧迎新的寓意。但这个日子也是有讲究的,俗语说“要想发扫十八,要想有扫十九”,就是腊月十八、十九两天扫,扫完屋顶了才能全屋大扫除,这样二十三才能过个干净的小年,迎接“灶王爷”,再后面的日子就是做新衣、剪窗花、杀猪宰羊过新年。


【有关扫尘的古书记载】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

宋人吴自牧《梦粱录.除夜》:“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

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亦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

清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苏州》:“二十七日扫屋尘,曰除残。”

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打埃尘》:“腊将残,择宪书(指历本)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

清蔡云<吴歈>诗:“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又引《岁时琐事》:“十二月二十四日扫舍宇,凡有所为,不择宪书,多嫁娶,谓之乱丝日。”又《月令精钞》:“二十四日为无忌日。”


【扫尘的习俗由来】

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

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

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

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

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总而言之,扫尘这一项习俗也是非常悠久的,真正追根溯源起来,至少要追溯到尧时,当时在过年之前扫尘就已经成为了要做的事了,毕竟当时的人勤劳无比,在春节之前将家中打扫干净看着也舒服。而等到了后来,随着年的寓意越来越重要,扫尘也就成为了一项具体的传统习俗,在过年之前都要扫房子、打扫庭院、和洗家中用具,尤其是古代建筑中的四角处的蜘蛛网,更成了扫尘的重点区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26
这个不仅仅是古代的习俗
也是现在的春节习惯的
毕竟,现在过年大家也是这么做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