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源自福建、广东地区,以亚热带海洋情调和丘陵丛林气息为底蕴,流传于长江以南广大区域,因其地域特点,又被称为“南拳”。关于其起源,有一个被广为流传的故事,称福建有座南少林寺,是嵩山少林寺的分支,寺中僧人习武。然而,这个故事并非史实,而是洪门组织的杜撰。实际上,福建少林寺的准确位置尚无定论,但学者推测的福清寺遗址可能与南拳的发展有所关联。
福建民风强悍,自明代中期就展示了强大的武学实力。俞大猷,这位福建晋江的武术大师,以剑术和棍法闻名,他的技艺对泉州一带的南拳产生了深远影响。南拳的形成也受到了北方武功的迁移影响,尤其是从河南迁徙而来的客家人,他们带来了成熟的北方武艺。
明朝末年,南拳进一步发展,如定因僧人的弟子们,有的参与了郑成功义军。南拳的基本特点包括严密的门户、紧凑的动作和灵活的手法,注重下盘的稳定和步法的多变。这种风格在南方人体形特点下,强调短拳和快打,以小搏大。南拳中包含众多象形拳,种类丰富,是全国各大拳系中象形拳最多的。
南拳的风格威猛迅疾,刚柔并济,上肢动作变化多端,虽不如少林拳般雄浑舒展,但其独特的气势和力量感深受推崇。南拳的形成大约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遍布福建、广东等地,甚至在海外生根发芽,对中华武术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武术的主要流派都是从地域性文化派生出来的。把这些主要流派称为“拳系”,第一个拳系中又包括若干个拳种。中国武术至少有七大拳系,即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太级、形意、八卦。一些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武术,有些无法包容在这七大拳系之内。此外,中国武术还包括跤术,流传很广,跤术的基本规则是双方要互相抓住,与拳术颇有不同,所以无法包容在拳系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