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四大节日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1. 春节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核世颂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2.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3.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4.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四大节日的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而博大精深的中华返芹文明,又造就了色彩纷呈的节日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统节日始终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节日真正成为了人们放松身心、追求快乐的良辰佳节。传统佳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情感凝结的纽带。在绵延不绝的时间长河中,正是这些节日为我们留下了一帧帧祖先生活的生动画面。浓厚的宗亲之情、浪漫的男女爱情、深刻的爱国之情,还有对生命的敬畏、对神祗的崇拜、对自然的追寻,无一不是在一个个流传不息的节日民俗当中尽情抒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