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是谁发名的历史,来源

为什么粤语比普通话好听

粤语,又称白话、广东话、广府话、广州话、唐话等,是广府民系的母语、广府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乃广府民系最基本标志性的文化识别。粤语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保留较多古汉语特征。拥有完善的文字系列,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汉语。粤语在香港、澳门具有官方语言的地位,是澳大利亚的第四大语言,美国和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新西兰的第二大语言。

粤语,一说源自岭南古苍梧(广信)。另有一说源自北方中原(即河南一带)雅语,经过较长时间的语言交流融合与调适,在唐代日趋成熟,发展到宋代,与现代的粤语相差不远。“粤语”之名,来源于中国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汉书》作“南粤”)。“越”是一个泛称,古代“越”和“粤”是通假字,在秦汉古籍中,对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部族,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百粤、诸越,包括“吴越”(苏南、浙北一带)、“闽越”(福建一带)、“扬越”(长江中下游、江淮之间)等。隋唐以后“越”、“粤”两个字的含义开始有所区别,前者多用于江浙吴语地区,后者多用于岭南两广,并长期作为岭南地区的统称。粤语,两广民间俗称“白话”,海内外称为“广东话”、“广府话”等,在美洲华埠则被称为“唐话”。而“广府话”、“省城话”这两个名称则专门指旧广州府地区(今广州及周边南番顺地区);广府话狭义(原本)指广州府话,广义指粤语(文化泛指)。

距今五千年前后的岭南苍梧古国是岭南文化、珠江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粤语的发源地。两广之“广”字源于古地名“广信”,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东谓广东,广信之西谓广西。 历史上两广别称“两粤”,广东为“粤东”,广西为“粤西”。直至民国时期,“粤”才逐渐收窄范围被用作广东省的简称。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粤”在地域词意思层面上有广义(岭南)和狭义(仅指广东省)之分;而在文化层面上仅指“广府”。自古以来两广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两广地区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为广东和广西,而粤语的形成远早于宋朝,正因如此,粤语在两广地区通行。粤语有九声六调,相传是由北方中原雅言(古代河南话)和岭南南越语(古代广东话)融合、重组而成。粤语英文作“Cantonese”、日文写成“広东语”,一般称为“广东话”。

粤语保留了大量的上古词汇和语法。如粤语中“利市”(利是)一词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粤语不仅保留了大量的上古词汇和语法,还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和声调,尤其是入声。而现在通行的普通话是没有入声的,所谓“入派三声”,入声都派到平、上、去三声里去了。由于没有入声,所以用普通话来读中国古典诗词就分不清平仄,读不出韵脚,缺乏韵味。普通话地区的人写旧体诗词也很麻烦。而讲粤语的人就有这个优势,其入声是与生俱来的,因此用粤语来读中国古诗词就特别有韵味。 在客家话、潮汕话中,也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尤其是中古语言。 

粤语声调亦大异于北,盖以六调,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浊平,五浊上,六浊去。复以促音清平为高入,促音清去为中入,促音浊去为低入。合为九声。现代粤语的语法,如“水大”、“菜干”、“人客”、“鸡公”、“鱼生”等,将形容词放在名词之后作修饰成分的语法结构普遍存在。

历史发展

粤语,是广府民系的母语,广府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粤语的形成,标志着广府民系和广府文化的形成。粤方言是汉语中的一支历史比较悠久的方言,其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古苍梧是粤语的发源地之一,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从粤语分布的格局来看,其传播过程跟西江水系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广信地处桂江、贺江与西江汇合之处,扼西江之要冲,沿江向东可抵番禺,溯江向西可抵交趾,向南则可溯南江、北流江等支流抵达髙凉、合浦、郁林等郡,在以水路为主的年代是个交通枢纽。粤语在这一带形成之后,便凭借西江水系而向东、西、南传播。

先秦

广东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古国时代,广东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苍梧古国统治地域,而广东的东部和东北部则是闽越族系和扬越族系所建古国。广东地区,从古国时期开始,就是多种文化汇合并存的地方。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约在战国前后时期,在广西大部分地区,广东的部分地区出现了西瓯、骆越两大方国。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据对古越地的现代汉语方言对比研究,发现其中有着众多的词语是相当一致的,因此从中可以看出,闽越、瓯越、南越、骆越语在古代大概可以互通,因为古越语的成分至今还十分明显。古越语的特点是:发音轻利急速,名词类的音缀有复辅音和连音成分;词序倒置,形容词或副词置于名词或动词之后。

秦汉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 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相传秦始皇凿通灵渠,征服岭南以后,战后剩余的士兵大多数留在岭南,以后又有1.5万青年女子移民从中原经桂江、贺江到西江各地繁衍生息,他们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河南一带)文化同时,也与岭南人渐渐融合。 秦灭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建立了短暂的南越国。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3年),汉朝派军灭亡南越国,自此古越人开始被吞并融合。汉代“以其故俗治”促进了广府人雏型的形成,南越大部分在与入粤的的中原(河南一带)人互动中被同化了。据说粤方言中既有先秦岭南南越语(古代广东话)的底蕴,又有中原雅语(古代河南话)的留存。粤语自秦朝起至今,约有2200多年的历史。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再次处于长年内战,相传“永嘉之乱”是引起河南一带的士民(古称中原人)南迁入广东第一次高潮 ,大量中原士民迁至岭南,北方中原语言不断对本地语言冲击,来自河南一带“衣冠望族”的士民,逐渐左右了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向。当时中原雅语与以前形成的古越语混合,进一步拉近了古越语和中原雅语的差别。据说这一时期是粤语的成长时期。 

唐宋

唐朝鼎盛时期,岭南地区人口进一步增加。据说自秦汉时期就被征服的岭南地区的古越人与北方中原人长期接触已融合同化,古越人与南迁中原(即河南一带)人的融合已基本完成。这一阶段粤语仍受中原语言影响,成为一种既对应中古汉语发音又有部分独立词汇的语言。宋代的粤方言,大概已与现代的粤方言相差无几,它所用的语音和词汇,可能已经奠定了现代粤方言的基础。故唐宋时期可被视为粤语的定型时期。因此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古汉语发音。 

元明清初

元朝,蒙古人迁都至位于燕云十六州内的大都(今北京地区),并以当地话作为官方语言。当时的中原语言与中古汉语和粤语的差别在此后不停变大:当时的中原语言急剧地向北京官话方向发展,北京官话的入声迅速消失(即是-p/-t/-k韵尾脱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都带有不同入声韵尾),又出现了不属于“平上去入”传统四声的轻声声调;已经定型的粤语则未元朝影响而独立发展。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现代官话仅存-n/-ng韵尾,-m尾与-n尾合并)。又有连接i/u韵母的g/k/h声母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均带有g/k/h声母,现代官话则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18世纪到20世纪(即清初到民国初)出现一本叫《分韵撮要》的记录粤语的韵书。

清朝中末

清朝闭关自守,仅留下广州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口岸,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掌握的汉语是粤语而非官话。不少京官为了与外国人经商议事也常常接触粤语,使得粤语首次逆向传播到中原。这一时期又有大量粤人迁移到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各地,粤语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粤语则平稳而缓慢地变成现代粤语,最明显的不再分辨平翘舌(舌尖舌叶),西洋学者在清朝中后期见证粤语不再分辨z/c/s声母和j/q/x声母的过程(现时香港带有sh/ch的粤语音译英文名词可被视为活化石,因为当时sh/ch未有混到s/ts之中,例如沙田的沙-sha),是不再分辨z/c/s声母和j/q/x声母,又按粤语韵母长短把阴入声派入上下两种阴入声(如“色锡”两个阴入声字分别带有短和长的韵母,前者被派入尖锐的上阴入声,后者被派入近似阳入声般低沉的下阴入声)。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有现代白话文取代旧式文言文正式书写的趋势,但粤语的实际使用没有多大限制。但建国后,国家规范官话普通话口音作为全国通用语,粤语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在中国大陆粤语分布区的许多年轻一代不懂得一些专门名词的粤语读法。这种情况使得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9

粤语发源地是广州地区,所以粤语又叫广州话。

粤语是以广州话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及西江两岸的市县,包括梧州市,还有香港、澳门的话语为基础,这是粤语系统中最为通行的主体方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随着汉族文化的传播,汉语也就在这一带流行开来。由于广信一带远离中原,交通不便,这些汉族移民进入岭南之后,他们使用的汉语也就逐渐偏离了中原汉语的发展轨迹而形成了自己的某些特点,遂形成了早期的粤语,即粤语的雏形。

扩展资料

粤语的使用情况:

在全球使用粤语人数甚多,广东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有6700万,加上广西粤语使用人数大约为2500万、香港700万、澳门55万、泰国500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500万、美国和加拿大200万,全球将近有1.2亿人口使用粤语。

粤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中部和广东西南部,广西东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海南省西部地区(说儋州话、迈话的村落)、香港、澳门等地区和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尼北苏门答腊省棉兰市、圣诞岛、马来西亚、越南东北部(山由族聚居地)、以及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粤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08
粤语,又称为广东话、广府话、白话,是一种声调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在中国南方的广东中西部、广西中南部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或地区,以及海外华人小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南方的称谓「越」或「粤」。由于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与西方有分歧,故粤语属于一门独立的语言抑或是一门方言尚有争议。注1。
目前全球中,粤语使用人口大约为7千万。粤语的使用人口在中国国内语言使用人口排名中处于第三位,次于约8亿人使用的汉语北方话及约8千万人使用的吴语,而在全球则排在第十六位。虽然使用人口比官话汉语少,但粤语的使用地区非常广泛。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小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持着以香港文化及南粤文化为中心的粤语文化,这使得粤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可以说粤语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
广州话口音是粤语的公认标准口音。但是随着近年来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广东境内一些原粤语城市甚至出现外来人口多于本地人口的现象,与之相伴的是汉语北方话使用人群大增,加上近年来香港粤语流行曲、电视电影对中国大陆粤语使用人群的强势影响,粤语文化的中心城市事实上已经由广州迁移到了香港。
香港粤语跟广州话,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有时可以从整体口音上作出区别;但在于个别字词上,则往往难以区别。
历史
粤语的历史发展,自上古时期至现今,经历了一段颇长的时间。
秦汉时期
自上古时期,岭南地区便居住着被称为“南越”的民族,鲜有汉人居住,故当时汉语并不存在。在秦朝,秦始皇派军南下攻取“百越”之地,数以万计汉人来到岭南地区定居,便导致汉语开始于岭南地区传播。而至汉代,汉高祖封赵佗为“南粤王”,统治南越之地。此时,许多汉人进入岭南,便与南越杂居,并逐渐改变了当地土著之生活,同时亦促进了汉语的传播。当时虽有不少汉人南下,但与当地土著相比,汉人仍然属于少数。因此,汉语在传播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土著语言的影响,两者互相融合及吸收,这便是粤语脱离母体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处于战乱动荡的状态,许多中原人为了逃避战乱,举家南迁,是为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此时,岭南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增加,大大促进了汉语的传播与发展。在此时期,粤语与中原汉语已经表现出较大差异,此时期可称为粤语之成长时期。
唐朝时期
至唐朝,粤语随着广东地区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广州附近地区原来居住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已经被汉化、另一部分被迫迁移到广西等地而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此时期,粤语受中原汉语影响,变得更加规范化,进一步形成有一支相对独立的语言体系、词汇系统及语法结构的语言。唐朝是粤语日趋成熟的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
到了宋朝,粤语与中原汉语的差距越来越大,已经自立门户。元明清时期,粤语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