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营销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4

一个完整的实体店社群,需要完成六大环节:

社群策划——礼品选择——吸引流量——社群运营——活动变现——顾客裂变。

一、社群策划

社群策划需要懂得实体店的行业属性与社群定位。通常实体店可以分为三种:刚需高频,刚需低频,小众需求。

三种类型社群要如何做呢:

    刚需高频:

    把目标用户吸引进群,通过社群运营,激活客群并与他们建立信任、塑造价值,然后批量成交(储值,买满送活动等等);

    刚需低频:

    这类型顾客很难复购,建立社群必须延伸相应的产品,或联合其他周边关联商家共同运营,资源互换。例如建材社群可以联合厨卫、家居等商家合作,相互之间客群互补;

    小众需求:

    可以建立内容输出体系,通过内容吸引和顾客同频的人,把顾客延伸到全国范围。

    二、礼品选择

    社群礼品可分为三种:

    1、引流礼品——拉新礼品;

    2、抽奖礼品——群活跃礼品;

    3、奖励礼品——裂变礼品。

    礼品的好坏对社群的成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设置相应的物质激励,可以活跃群内的氛围,同时刺激群内成员主动裂变拉新。

    三、吸引流量

    实体店搭建社群,首批目标群体肯定是进店客群,只要一个小礼品,就可以将众多用户拉进群,成本控制在3元内就可以。

    其次是线上顾客,可以通过走心的文案、内容营销等让顾客心动进群。同时还可以借助店铺间相互引流,例如帮助其他商家送礼,顾客扫码进群后,来到自己的门店领奖等方式,将客流导流过来引进社群。美容院可与内衣店合作,餐厅可与水果店合作等。

    还有一种方法是消费者在合作商家消费满XX元后,扫码进群加群主好友就可以到自己的门店免费领奖,现场导购让顾客花小钱消费。因为顾客都有占小便宜的心里,一旦她觉得价值100多的产品只要花5元既可以购买到,就会行动。

    四、社群运营

    有了流量以后,社群就可以开始运营了。

    社群运营包括:抽奖规则,群规设计,小号互动,娱乐主题,讨论主题,分享主题等。

    社群内群规一定要设置好,每个人的行为都要事先规范好,例如禁止发广告,避免引起其他群员的反感。小号互动可以避免早期群内陌生的状态,活跃群内气氛。群内还要适时营造话题,带动群成员积极参与讨论,例如运动商家可以在群内发布关于减肥、健康等话题,引起目标群体的关注与参与等。

    五、社群变现

    社群运营的目的,就在于变现。任何活动要想成功大卖,必须有前期铺垫,如何铺垫?

    发布活动其实可以不必通过群主来发,可以让小号来发,避免群成员认为是广告。活动还可以设置限时抢购,利用少量心理、稀缺效应,引发群成员的快速消费心理。

    抽奖活动最重要的是要让大部分的顾客都中奖,让顾客占了便宜,这样当商家再推销变现的时候,大部分顾客会不好意思拒绝。如果再加上赠品诱惑,顾客很容易就行动。

    有一套不用花钱让所有群员都能中奖的模式:所有群成员都可以免费领取三等奖,现场兑奖后说服他们加点钱升级成一等奖,这些钱足够覆盖掉1等奖的成本。这样你一分钱不花,把所有顾客都送了人情。

    六:顾客裂变

    我们通过社群成交,一个微信群只能放500人,无论怎么样成交,销售额都难以突破。如何让社群一个群变成好几个群,甚至几十个群?

    1、让顾客邀请好友进群,有奖;

    2、顾客发圈,有奖;

    3、顾客带来朋友充值,有大奖;

    4、组建社群联盟,联合其他周边商家形成一个有黏性的商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6-19

社群运营的营销法则

 

现在流量越来越贵了,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降低获客成本都是当务之急,而利用社群打造客户池,无疑是降低获客成本的方法之一。

 

社群运营的核心是用户运营,关注用户的长期价值。如何利用社群做好营销,我们为您总结如下法则,供您参考。

 

01组建社群运营团队

 

群组一旦建立,就要重视群组的运作,否则群组会很快消亡。经营一个良好的社群,需要四类人才:具有号召力的人、有时间的人、善于交际的人、善于学习的人。

 

具有号召力的人往往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能够为社群作出贡献,吸引粉丝。

 

有更多的时间的人,可以安排他在这个团体里多交流。

 

善于群聊的人负责带动群聊活动的开展,为大家寻找话题。

 

学力能力强的人常常会在群中分享一些知识,让群友感到这是一种价值。

 

若一时半会凑不齐这四种人,你至少可以先锻炼一下自己的聊天和学习能力,让自己成为善于交际和学习的人。这对于社区经营也是一件好事。

 

02日常运营的方法

 

分享热门新闻,每日分享热门新闻,最好是有关你的产品方面的。

 

讨论话题,可以选择有话题请朋友们讨论。例如分享一本最近读过的书、你最爱的城市等等。

 

知识分享,可能会请一些牛人来给大家做讲座,分享一下各种方面的知识。若不请牛人也不要紧,可先请各有所长的群友分享。

 

打卡机会,比如早起打卡,早读打卡,健身打卡。玩卡活动能让群友们养成每天在群中看看的习惯。

 

03赋能社群活动的方法

 

给群友发红包。给人发红包能快速激发潜水者的兴趣,但发红包要把握好时机,注意频率。可在假期里发红包,也不要太频繁,太频繁也会引起反感。

 

给群友送福利,送福利要符合群友需求,比如你是母婴群,可以是某些教育课程的试听券。若在当地社群,可分享电影票或餐饮券。

 

组织群友进行活动,经常组织活动。例如新年联欢会、准备好节目、安排朋友们表演。

 

线下会见。百闻不如一,亲自见一面更能增进朋友间的感情与信任。

 

所有关于社群运作的努力,都是为了提高群友和你的信任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你的人脉。一旦建立起互信,获客转化就成为一种必然。

 

 

 

图片来源:Pexels

第3个回答  2019-06-05
1.
供需关系。群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求而成立的,而群员加入群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社群满足的主要是金字塔顶端的自我实现需求、尊重需求和社交需求。那么一个群能够长期健康的生存下去,如何更好地满足这种供需关系就成为了关键之一。
2.共同关注。社群的群员都是因为某一个或多个共同关注的点而长期聚集在一起的,无论是校友、学习、工作、团购、育儿、小区等等。在这个垂直化细分化的时代,社群也走的是“小而美”的精品路线,而不是盲目追求“大而全”。
3.意见领袖。一个群的活跃和信任,离不开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不只是群主,也包括在群内活跃的有影响力的群员。这些意见领袖是群内持续高质量内容和互动的发动机和催化剂。
第4个回答  2021-04-01
大家常常说多做活动可以提高社群成员的活跃度,那么究竟主要有哪些活动方式呢?不同的活动应用不同的社群场景,作为管理员又该注意哪些呢?

一.“简单粗暴”的红包活动
过个节发个红包;有奖竞猜发个红包;精华言论发个红包;分享社群发个红包……发红包的原因千千万,怎么发红包的方式万万千。
但一定要谨记以下问题:
■1.不要在大半夜和大清早,以及上午9-10点大家忙得要死的时候,这个时候通常是活跃度都偏低的时间段。
■2.不要毫无目的的发红包,就算你钱多,但不要乱发,让红包失去了激发活跃度的影响力,领了钱就走的成员多的是。
■3.不要让成员白白领走红包。偶尔用红包调调气氛(是没有问题的,作为社群管理员,您应该知道,红包更多的是应该激发更多用户行为,这才是您的目的。
■4.红包不一定是现金,它可以是优惠券、礼品券、抵现红包等等。

二.专题活动
作为社群管理,最典型的专题活动就是节日了。把握住每年的节日举行各种专题活动,不仅能够创造出丰富的话题内容,也能大大提高社群活跃度和社群热闹的气氛。除了大大小小的节日,一些有重要意义的时间和内容也都不失为一个好的专题,例如合作对象、周年庆典、环保教育、某类型专题等等。

但有的问题也需要注意:
■1.活动门槛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门槛过低的活动,用户领完奖品就走了,达不到活动目的;门槛过高的活动,用户很难参与,活动举办的意义也就没了。
■2.活动不要太复杂,任何人都喜欢简单方便,您看得懂的活动不代表别人也看得懂。不管是方式还是语言文字描述,都要以简单直接为原则。
■3.专题活动一般都是要有福利和优惠的哦~不然,用户为什么要参与呢?

三.名人交流互动
邀请名人的方式,也不失为开展活动的好方法。名人效应通常能够带动许多为此关注的人群和围观群众。不管是线上互动还是线下见面会,都能够积极带动自己社群的活跃度和话题。例如明星互动、网红互动、大咖讲座都是不错的方式。同时还能作为推广点,吸引更多的新成员加入。

四.干货分享
作为一些学习性和内容性特别强的社群,干货分享的活动一定会吸引无数成员的关注。同时通过此活动,能够增加成员对这个社群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增加成员对这个社群的依赖和信任。同时,通过干货分享的一系列活动,可以有效地引导用户互动交流,产生用户行为。例如“回复评论领取积分”“回复评论领取干货文件”“精华评论可获得干货奖励”等等。

五.线下聚会
线下聚会是促进成员交流,增进彼此感情的好方式,同时也是培养用户忠诚度和依赖感的好方法。线下聚会因为是现实的交流,能够让移动互联网中虚拟的人物关系之间建立起真实场景的交互行为,产生真实的感情认知,往往能够极大限度地调动人员活跃度和成员之间的零距离。
不过,线下聚会局限于很强的地理区域,不适用于跨区域强的社群。同时管理还需要尽可能组织安排好聚会的时间、地点、内容策划、拍摄等等,并在聚会结束后及时和社群其他成员形成后续的报道与互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