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辩论:该不该过西方节日

我们是反方,支持不过西方节日。。。
找了网上的资料,都没多少适合的。。。
对方很强,不过我们也不差,而且我们想赢。。。
好心人给点资料吧,可以是各个辩手的陈词,也可以是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中文也没关系,不过最好是有英文的翻译啊。。。
谢谢了!

1.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的秋风劲”的重阳节.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重阳”.也叫做“重九”。在重阳节,中国人大多是和亲人一起“登高”。

重阳节是我国人民根据农历所定的节日.而在西方国家.只有公历没有农历.在西方国家中.大型的节日有复活节,圣诞节,感恩节等.感恩节就等同于我国的春节,是全家团聚一起迎接新的一年的节日.但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

感恩节与春节都是合家团聚,充分体现亲情认情的节日;它们都是人们怀念祖先,感谢大地养育之恩的重大传统节日.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欢庆的形式。

在春节之前,中国家庭都会做很多准备,清理房子,做专门的食物.红色的卷轴被挂在墙上,中国人相信卷轴的字会为他们带来健康,长寿与幸福.不仅如此,世界上所有中国人都非常喜欢春节里的秧歌和鞭炮。

但美国人在庆祝感恩节时吃火鸡,观看电视里职业足球赛是感恩节中的代表性活动.散步同样是假期的一个重要部分。

随着中西文化的日益往来.西方的节日有很多都传人了中国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情况。例如每年的12月25日,几乎每个中国学生都会相聚在一起庆祝圣诞节.而在每年的11月第四个星期四,也有很多学生为曾帮助自己的人送上一份祝福和感谢,因为那一天是感恩节。

2.在我所知道的范围内,中国节日有传统的和近现代的(主要是指解放后政府规定的一些节日).传统的有些已经失落了,而有些还在活跃,比如大年开春的春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七月七日的七夕节(中国式情人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和九月九日的重阳节(认识它,主要来自唐王维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近现代的主要集中在解放后,比如那些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八一建军节和十一国庆节等等.

有些节日是国际上通用的,像元旦了,3.15世界消费日了,等等,等等.在这里就不做论述了.

西方的节日有很多,但失落的也不少,现在仍旧活跃的大多都已传到中国,形成一定的影响.有些甚至比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具一些规模,譬如那些2月14号的情人节,4月1号的愚人节,12月24号的平安夜和紧随其后的12月25号的圣诞节,等之流.

中国的节日产生于两种形势,一种是传说而成,这个和约定俗成的道理差不多,一种是政府部门颁布规定的(这种形势在国外也很多见,多是用于纪念发生重大事件的日子).而西方的模式和中国有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前一种情况.表现方式为西方的节日大多产生于宗教或和宗教有关.这当然与地域和文明的差异有关,无可厚非.

举两个很典型的例子来看.

中国的端午节,一说是源于屈原,这位贤者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为民,但却遭到奸人挑拨,不被信任.他一生写下了《离骚》等影响久远的著作,站在河边他是中国最先思考人生的人之一,与同一时间西方的苏格拉底在地中海岸思考宇宙,相映成辉.但他终没被重用,在伤心绝望之际,投身汨罗江.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五月初五那天,向河里扔粽子,赛龙舟.这便是后来的端午节.把一个凡人,实实在在的人神化后,以传说的形式流传开来,最后形成节日.

还有一说是纪念伍子胥的,伍员当年被吴王夫差逼着自杀后,人们为了缅怀他,纪念他,便设立了这个节日.这便是端午节.两种说法到底那个正确,还有待考证,我们且不去谈它.就看这种形式,都是把两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赋予传说的神奇后而成的节日.这当然和中国自古的文化习惯有关,当时先秦诸子的学说,包括老子和孔子,都很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毕竟比不上宗教的权威性和涵盖性.在经历过无数天灾人祸和长久战乱的土地上,神话传说是很容易立足的.睿智的中国前辈们看到了这一点并抓住了只一点,借此创建了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节日.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使这片土地富饶.因为有了内涵所以经久不衰.作为没有覆灭的古文明之一,我们中华大地有了重量和厚度.我们的生命有了意思.

再看西方.他们好像从一开始就是宗教在统治,宗教在制裁.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源于那片土地.那片土地仿佛生下来,骨头里就流淌着孕育宗教的血.所以他们的节日大多和宗教有关.比如现在在国内外影响范围颇广的圣诞节,就源于基督教,和耶稣的诞生有关,也是公元前后的分界点.

两种不同的形式,自古就有了差异.到了后现代的现在,差异已经越来越小.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随着国际化大同化的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必要,节日和节日之间的摩擦已越来越少.以不同文明作为支撑的异域节日已经可以和平共处,没有了抵触也没有了硝烟.在这样的社会里,连宗教与宗教,节日与节日都可以互融,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地球村终究还要是地球村.节日已经越来越发挥它们的作用了,团结民众,娱乐民众.这也是不管中方还是西方节日产生的一个本源作用.不管经历了什么,变换了什么,不变的是这个共同点,让人民相信未来是美好的作用.

其实这个研究课题,有点恼人.如果交给余秋雨来做,他会做的很好,他实地考察过中西方文明差异,比较好写,也有东西写.但他不会写这么多,因为这些东西确实两三句话就可以交待清楚了.如果旁征博引,未免显得空洞,若是纵横捭阖,又有点刻意显摆与雕琢的嫌疑,而且痕迹很明显.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每年都过着很多节日,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愿意过的和不愿意过的,或陪朋友或陪家人.我们都在做,也自有一些感触.内心的感触难用文字表达,我相信大家心目中都有过中西方节日异同的比较,不好说,也罢.若是韩寒可能比较好闹些,他是个搞笑天才,这点小事难不到他的,随便给你掰两句,能让你笑翻天.要是小四,就不知道他会在这种场合用什么样的手段了,难说!

还有个更重要的比较.那就是西方的节日在中国的影响很大,而中国的节日在国外却做不到同样的效果.这当然显示了另一种文明差异的不公平,但在这个整体空间里,还是一位一体的,这样说就公平了
3.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 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7、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09
请问对方辩友,希望是否过中国的节日呢?连自己的节日都没弘扬好?怎么能以为捧扬西方的节日呢! 况且目前成长起来的90后,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历史佳节情节还比较淡,在这种情况下,不宜过西方节日。、

此外,我们说不过西方节日,并不是一味地盲目排外。只是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国内节日没过好,何谈过西方的。当然如果你在家悄悄的过情人节也没人管得着。但是,从政府角度、从国家角度。我们现在不鼓励不宣传西方节日。当然也不是永远的抵制。而是说在这样的时间和背景下,我们为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塑造青少年的……意识。必须从节日抓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1-16
icence
of
attire
of
their
coachman,
va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