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机夜课图记节选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1. 《蒋母授书》文言文翻译(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

译文

蒋士铨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他《四书》几句。苦于蒋士铨太小,不会拿笔,她就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蒋士铨抱上膝盖教他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蒋士铨十个字,第二天,叫蒋士铨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蒋士铨六岁时,母亲才叫蒋士铨拿笔学写字。

注释

四子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 波磔(zhé):字的笔画。波,撇;磔,捺。 毕:都,全部。 陈:摆放。 左右:两边。 任:任凭。 夏楚:古代学校体罚用具。夏(jiá),通“木贾”,即木贾木。楚,荆条。

2. 鸣机夜课图记翻译

《鸣机夜课图记》翻译如下: 我的母亲姓钟,名叫令嘉,出身于南昌府名门望族,排行第九。

她在小时候和几个哥哥一起跟着我外祖父滋生公读书,十八岁嫁给我父亲。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侠爽,爱结交朋友,喜把财物施舍给别人,散给人家许许多多金钱,使得家里箱柜里东西都一空如洗。

家中常常宾客满座,我母亲拿下金玉首饰,换了钱办酒席,席上酒菜丰盛,毫不减色。结婚两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她经历了穷困的生活,别人都不能忍受的,我母亲却心情坦然没有忧愁的样子。

亲戚和同族人,个个赞她贤慧。 由于这样,我父亲能再到北方去做官,把我母亲和我寄放外祖父家靠他们生活。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传授我《四书》几句。苦于我年幼不能拿起笔,母亲于是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汉字的书写笔画,拼起形成一个字,抱着我坐膝盖上教我认字。

已经认识,就把这个字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着竹丝来拼所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就停止。

到了六岁,母亲开始让我拿笔学写字。我外祖父家素来不富裕,经历了几年的灾荒,收成不好,生活格外窘迫。

那时候我和年幼的仆役的衣服鞋帽,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母亲精于纺织刺绣,她所做的绣件、织成品,叫年幼的仆役带到市场上去卖,人们总是抢着要买。

所以我和年幼仆役从来衣冠整洁,不破不烂。 外祖父高身材、白胡子,喜欢喝酒。

酒喝得高兴,就大声念他做的诗,叫我母亲指出诗句的缺点。母亲每指出一个字不妥当,外祖父就斟酒一杯喝下肚;指出几个字以后,他就乐乎乎地捋着胡须大笑,举起酒杯大声说:“想不到我老汉竟有这样的好女儿!”接着抚摩我的头顶,说:“乖孩子!你将来用什么来报答你娘啊?”我年纪小不会回答,就投到母亲怀里,眼泪索索地流下来。

回忆我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旁边,她膝上放着书,让我坐在她膝下读书。母亲一边手里操作织布,一边口里教我断句。

我读书的声音,轧轧织布的声音相互间杂。 我松懈了,她就稍微的拿戒尺打我一下,打了我,又抱了我哭,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让我怎么去见你的父亲!”到半夜里,天气非常寒冷,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温暖我的背,和我一起朗读;我读得疲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

不久,母亲摇我,说:“应该醒了!”我张开眼,看见母亲脸上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不久,又让我读书;直到头遍鸡叫,才睡觉了,我的几位姨妈曾经对我母亲说:“妹妹啊,你就这一个儿子,何苦要这样!”她回答说:“儿子多倒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长进,我靠谁呢!” 庚戌年,外祖母病势严重。

母亲侍候外祖母,所有病人吃的汤药、茶水、食物,母亲一定先尝过再给她吃。服侍四十昼夜,没有倦怠的样子。

外祖母临死前,流着眼泪说:“女儿身体本来虚弱,现在为了服侍我,比哪个哥哥都劳累,真把你拖垮了。哪天我女婿回来,替我说:‘我死没有别的遗憾,只恨看不见我外孙成家立业’。

希望你们好好诱导他!”说完就死了。 母亲万分哀伤,七天不饮不食。

亲戚和邻里,当时人人夸她是孝女,到现在还是这样说的。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

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

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 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

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

“那么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

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我十岁时,父亲回家来了,过了一年,父亲带着母亲和我,一起出门,到过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好多地方。

父亲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遇到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消了气,又反复劝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 父亲每次审理有关人命的重案,母亲总是拉着我立聋他桌子前面说:“您不要忘记,您还有这样一个儿子!”父亲就频频点头。

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我稍有一点不认真,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不理睬我,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放过我,从来不觉自己疲累。所以,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过了十年,我们回乡,在鄱阳县定居下来,我那时将近二十岁。第二年,娶妻子张氏。

母亲把媳妇当亲生女儿一样看待,教她纺纱织布、刺绣缝纫,像教我小时候读书一样。 我生下二十二年,从来没有离开过母亲。

有一次,因为要应童子试,回到原籍铅山,向母亲告别,她一点也没有舍不得我离开的神情。后来我考中了秀才。

第二年。

3. 【鸣机夜课图记和送东阳马生序鸣机夜课读记(节选)蒋士铨铨①九

9、序或赠序;记.(共2分,每空1分) 10、①抄写②曾经(共2分,每小题1分) 11.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共2分)解题指导:此题要围绕提供的句子展开分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讲的是学习中遇到的艰难困苦,而“弗之怠”则告诉我们其态度——不懈怠.抓住这两点回答即可.12.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共2分)解题指导:这里关键是要联系上下文:母亲是在生病、痛苦不堪时说的此话……由此出发,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母亲的心情就是此题的答案——渴望儿子成才的一片良苦用心.13.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共3分,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解题指导:概括段意的前提是全面、细心地阅读,核心是仔细筛选主要信息,最后准确进行概括.这两段都是记叙类文段,抓住记叙要素是答题捷径.14.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共4分,启示2分,结合经历和体验谈1分,语言表达1分)解题指导:这是一道开放题,围绕细节,把握主流情感进行解答即可.答题时要兼顾对待师长、父母两方面.11、宋濂在学习中遇到的艰难困苦但是不懈怠的优秀品质.12.表达了母亲望子成材,期望殷切的情感和渴望儿子成才的一片良苦用心.13.“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14.在学习生活中对待老师要以尊敬的态度,比如问老师题目要谦虚,要有礼貌、在家里,对待父母要孝顺,帮助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严母教读》),完成问题

1.①拥被/覆双足 ②缈何托焉2.①放,摆放,陈列;②懈怠,松懈;③到;④曾经。

3.①(母亲)让我坐在她的膝下读书。②我睁开眼睛看着母亲的脸。

4.第一次流泪是因为儿子学习不认真,母亲觉得无法向孩子的父亲交代,心里焦急。第二次流泪是因为儿子学习辛苦,母亲感到心疼。

5.示例:①认同。文中母亲不辞辛苦,陪着自己的儿子读书,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和殷切的期待。

②认同。文中母亲虽然对儿子要求严格,但她的出发点是好的,用心是良苦的,对儿子的爱也是深沉的。

③不认同。母亲对儿子的要求过于严格,儿子稍有松懈就责打他,夜深了,还把儿子摇醒了学习,这对儿子的身心是一种摧残。

④不认同。母亲对儿子的学习管得太死。

不利于儿子的学习,也不利于儿子身心的自由成长。⑤母亲对儿子的教育,其良苦用心令人感动,足见其对儿子成才的渴求心理,但是在教育中的方法近于残酷,有损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