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根源在于:摆烂和努力都不够纯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楔子——

昨日因为荒废了白昼里的大好光阴,我强硬给自己加了一节“晚自习”。

下午四点半便吃了晚饭,为的就是能多腾出点时间来进行晚上的学习。

但事实上是:吃完晚饭后,我又沉浸在短视频和小红书的快感中,

“要不今晚不学了”的念头如洪水般喷涌而至,猛烈地冲击着我脆弱不堪的心理防线。

最终,理智占了上风——我还是拖拽着不服管教的双脚前往自习室。

正式开始自习时已经是晚上的六点半了,我开始了今夜的学习。

一切看起来都那样风平浪静,直到七点前的铃声响起。

颇有些愉悦欢快的铃声传入双耳,我忽然身子发颤,摇摆不止的笔头倏地停下,纸张也不再沙沙作响。

没错,一阵强烈的恐惧感扑面而至,紧紧包裹住了我的全身。

令我恐慌的是,本该自由不被分数约束的大学生活硬是让我过成了高四的模样。然而,我竟无法承认这本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似乎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所欲。

那阵铃声是我从去年九月起就不曾听过的,但却在不远的过去深深刻进了骨子里——是的,那是高三晚自习前的预备铃。

多少个傍晚,我其实是痛恨它的——它给本就疲惫不堪的我强打鸡血,强行让我振作。它甚至剥夺了我想要停下来喘口气歇息歇息的机会。它像根无形的鞭子,抽打得我遍体鳞伤。

熬过了数不清的被它伴随的夜里,我终得解脱。

却不料想,它竟未放过我,

更确切的说,我潜意识里不愿让它放过我。

若我老实地呆在舒适安逸的家中逍遥自在,被短视频充斥的环境里怎会有它容身之处?

因此,不过是我 咎由自取 。

它的再次出现引发我好一段深思:我努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纵使我拿到了 高绩点,高综测 ,拿到了 国奖 ,成为了 优秀标兵 ,成为了 优秀毕业生 (虽说它们的实现可能性几乎为0),那又意味着什么呢?

既不能让我的将来飞黄腾达,也不能让我过上家财万贯的生活,甚至我丝毫感觉不到快乐,那么,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太想赢了,并非只是因为渴望成功者的姿态,更多是为了夺得众人的偏爱。

从小到大,我便是口口相传的“乖乖女”,“努力学习”“成绩好”“让人省心”“不早恋”是我身上贴了十几年的标签,一时我竟分不清,究竟是它们在束缚我,还是说这本就是我的模样?

只有被放在心尖上的小朋友才有恃无恐。

很不幸的是,我不是这样的小朋友。

我很胆怯。十多年来,“出格”这两个字,从未被用来形容过我。

我向来都是循规蹈矩,不曾掀起过什么惊涛骇浪。我想,用“平平无奇”来形容倒也将就,却不准确。

毕竟,作为学生,出色的成绩用“平平无奇”来概括便有失偏颇。

我不敢闯,不敢放荡,因为,我害怕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我依照着大人的指点过着他们认可的生活,为的是博得他们的偏爱。

作为孩子,其实我是有些心机的。      这听来或许有些可悲。

长辈喜欢听话的孩子,喜欢礼貌的孩子,喜欢学习优异的孩子……

于是,我便一一照做,然后不动声色地彰显给他们看。

因缺爱而心酸。

我害怕,如果我爱闯祸,不努力学习,早恋,那么,这些爱会悄悄溜走,一去不复返。

患得患失,大概是我持续了长达十几年的状态。

父亲是个严肃且严厉的人。

他的威信在于——他从不道明自己的要求。

但他的一个眼神,就足以表现他的情绪,或是赞赏,或是失望。

自12岁左右,我就开始了这样一种生活——我要夺得他的认可。

我会在别人手不释电脑,手机时,关上房门潜心学习,会在别人游山玩水时,宅家刷题……

自律其实并不快乐,那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我还需日复一日地回应着“周末你做了些什么”这样的陈词,还需无视他人“你看她多努力”的阴阳怪气……

何时不愿摆烂?

我也想在刷题和看书中选择后者,

也想在TED演讲和刷剧中选择后者,

也想在写论文和写随笔中选择后者……

可惜,事与愿违。往往那个让我变得更好的前者才是我真正会去实践的。

总是在摆烂和努力之间挣扎与徘徊,我变得异常痛苦。既喜欢那个优秀的,无可挑剔的自己,又渴望那个有很多缺点的,遇到事情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自己。因为,后者才是真正的我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