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驿镇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干驿邮政、电讯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年,汉口至天门的专用邮车改走荷沙公路,实现了省邮局与干驿邮局直接交换邮件。2000年,邮件进出量为4500件。邮政储蓄年末余额为5500万元。年汇入额为1500万元。1990年11月1日,干驿邮电局在荆州地区同级乡镇中,率先安装的HJD15型程控自动交换机割接开通,1997年,更换了大型设备,兴建了发射塔,扩大了容量,提高了通讯质量。
干驿广播电视站,始建于1958年。1996年,建起的电视差转站,发射塔高98米。1998年投资150万元,兴建7层高广播电视大楼,已经落成。 建国初期,利用巢云寺兴办起来的干驿中心医院,现已成为一级甲等医院。医院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建有高大宽敞的门诊大楼和住院部,设有临床、医技术室15个,拥有B超、心电图、胃镜等先进医疗设备。能做各种大中型手术。入院病人综合治愈率、出院诊断符合率与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均达到先进水平。荣获荆州地区“名老中医”称号的蒋伏云医生及其同事,在治疗急慢性肝、胆、肾病及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方面,医术精湛,远近闻名。中医院及厂、校、村医务室与个体诊所,在治病防疫、救死扶伤方面,发挥了网络防治作用。
镇北郊的鲁家湾等村,过去是血吸虫病的重疫区。解放后,经过多次普查,血防医院收治了大量患者,挽救了不少中晚期病人的生命。由于长期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大规划灭螺工程,孳生钉螺的疫区被彻底根治,“瘟神”被送走。 干驿人才辈出。明朝就出了不少高官显宦。盛传的“一巷两尚书“,指的是同居陶家巷的明代户部尚书(尊称地官、大司徒)陈所学和礼部魏尚书(尊称春官、大宗伯);“前面一天官”指明代吏部尚书周嘉谟;“座后一祭酒”指明代两京国子监祭酒(尊称大司城)鲁铎。清末(1889年),本镇下街人周树模(1860—1925年),字少模,号沈观。参加殿试,列一甲五名(即二甲二名)进士,选庶常,曾任黑龙江巡抚兼中俄勘界大臣。北洋政府期间,曾两度充任平政院院长,因反对袁世凯称帝与军伐割剧而两度辞职。为世人所尊敬。
在干驿,还出了一批文人名士。清代国画师鲁岱、鄢贞、鄢旭山,书法家李云骧,在画坛书苑独树一帜,享有盛名。清末优贡、著名经馆塾师陈心源(1881—1954,沙嘴村人),著有《陈涉发难论》、《四军铭》诗文,热情讴歌农民运动和新四军的丰功伟绩,曾受到李先念等导人的赞扬。 干驿具有悠久的革命传统。元末,民众揭竿而起,纷纷参加陈友谅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为推翻元朝统治作过牺牲。明正德三年,邱仁、杨清起义于干滩、周陂、聚众麻洋湖。明万历年间,月池村胡大巴、胡小巴兄弟以沉湖中的割布港、荷花台为据点,聚众起义,设水寨、训练马踏棉花桩。清初的顺治三年,刘思才义军活动于干驿一带的湖区,除暴安民,大得民心。清末,留日学生宋国珍(鲍夹村人)、徐兰如(1874—1958),干驿中街人,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中秀才。1904年春,考入湖北两湖师范学堂,1905年秋毕业,以名列第二的成绩,选送日本官费留学,先后入国文书院及日本大学法科就读,1910年毕业归国会鄂后,初任川粤汉铁路公司总务长,旋即致力于法政教育事业,任教于省江汉法政、公立法政、私立法政及法官养成所等校。参加同盟会,迫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宋国珍在护国讨袁时,率敢死团占天门,后为讨袁而献身。徐兰如担任夏口(即汉口)厅首任知事后,即刻约集汉口商界领计议,以步兵化装成商团,潜入清军警驻地夺而据之,于一夕之间光复汉口,巩固了辛亥革命成果。解放后,曾任湖北省政府参事会参事。
大革命时期,在武汉读书入党的史光焕(沙嘴村人)受中共武汉地委派遗,于1926年春回干驿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建立了党支部(为天门最早的党组织之一)。在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展开。1927年初,干驿反英分会组织5000余人,到中和场包围教堂,揪斗了毒打农民的爱尔兰传教士,并将其驱逐出境。土地革命时期,干驿共产党组织领导革命群众,开展了对敌武装斗争,并于1930年春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2年1月,由鄢洪榜(1903—1932,卢岭村人)任大队长的天汉沔游击大队,将国民党天门县长刘赓(瑶阶)率领的反动武装,诱到汉川县回龙湾朱字洲设伏堤段,予以全歼。苏区第四次反围巢失利后,干驿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汤成功(小河村人)率游击队编入红军主力。鄢洪榜留下坚持斗争,因奸细告密,被捕入狱,笑对敌人的屠刀,高唱红军歌曲,慷慨就义。抗日战争初期,镇上的曹志坚(1910—1948)、周彬、刘社哲等热血青年,在参加陶铸领导的汤池训练班学习时,先后入党,结业后回天门发动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2月,抗战时期的第一届中共天门县委在干驿镇地下交通员杨超群家正成立,由曹志坚担任县委书记,领导全县人民开展抗日战争。干驿地区成了抗日根据地。革命战争年代,干驿地区有数百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幸存者中有老红军、原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周治坤(周口村人),老地下工作者、原北京市委统战部长史林峰(史岭村人),原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副院长周彬,原北京内燃机总厂党委副书记刘社哲等。 原人民卫生出版社副总编辑鲁德馨(1891—1974,朱岭村人),浙江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冀方,原北京文化局副局长周述曾,河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庆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教授刘炳文等,都是博学多才之士,著书立说,名扬宇内。武汉协和医院的魏金元和魏四元教授,兄弟俩同是救死扶伤的医林高手。在欧美和日本的高科技领域,汪文科、汪荣广等著我科学家各有建树。襄樊军分区政委鲁修轼大校、四川省副检察长杨本德、山西省化工局长胡振文、中国广交会秘书刘彩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刘德发、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南办事外主任杨池林、铁道部十八局副局长刘金林、中共武汉市汉阳区委书记周启新、十堰市副市长杨朝中等均出生于干驿。
在干驿也走出了一批国民党的军政人员,其中有国防总长参谋处中将参谋徐声钰,国大代表、胡宗南的少将机要秘书徐先,陕西教导旅少将旅长徐时澄,湖北军管区少将参谋长刘纪律及国防部少将参谋匡樵夫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