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的主持在古代怎么称呼的?

如题所述

  佛法于恭敬中求,身为一个在家居士,乃至出家人,对于出家师父的称呼方式,皆有佛门中的规矩。因此身为佛弟子,都应该知晓对出家师父适当而得体的称呼法,方能彰显内心的恭敬,从而得到佛法的利益。

  一、师父

  师父可以说是对出家人最稳妥的一种称呼。不论男女长幼、德行高低,只要是出家人,乃至刚刚落发剃染的沙弥,既现清净僧相,都理当受到身为三宝弟子的在家居士的尊重,都可称为“师父”。

  “师父”二字,与“弟子”之称刚好相对,意思是如师又如父,授我佛法如师,生我慧命如父,是在家居士对出家人最为亲切的德称,很尊
贵的;不同世间说的“师傅”,世间补鞋的也可称为“鞋匠师傅”。

  注意:师父与师傅,口音不易分别,如果写成文字就要特别写清楚。

  二、法师

  指精通佛法,依法为师,指导他人修行的出家人。标准是很高的。现在一般只要知见端正、受过大戒、规矩本份、懂得一些佛法教理的出家人,也都被尊称为法师。对一寺长老,大德高僧,为示尊重,往往略去法名,直称“师父”、“法师”;而对一般出家人,为易区别,可加法名,称“某某师父”、“某某法师”。

  三、师

  直接在法名后加一“师”字的称呼法,一般用于出家人中长辈对晚辈,或平辈道友之间的称呼;故不宜用做在家居士对出家人的称呼。

  除此以外,还应注意,我们是在家弟子,不适宜用以下称呼出家人:

    称“师兄”或“某某师兄”

  出家人与出家人之间才可以互称师兄、师弟。有的在家居士,称其皈依师的出家弟子为师兄,甚至觉得自己皈依时间早而称后来的出家弟子为师弟,这是不正确的。
皈依师的出家弟子,同样称“师父”或“法师”,因为我们皈依的是三宝,并不是只皈依某一位师父。在家居士即使再年高有德,修行时间再长,也是三宝弟子,尊重三宝,方合佛制。若不依佛制,不仅慢僧,也是慢佛、慢法,身为三宝弟子,谨当避免。

  2.直称法名“某某”

  在家居士对出家人直呼法名,大不恭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12
方丈。佛教中一般用方丈代表方丈和尚,他们是寺院的最高领导者,同时有老师的职责。 方丈原为道教固有的称谓,佛教传入后用以指禅寺的长老或住持所居之处。如《维摩诘经》载,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其卧室一丈见方,但能广容大众。禅寺比附此说,故名。《西游记》第四四回:“打扫干净方丈,安寝一宿。”唐代建立住持制度后,方丈专指住持的居室,并用为一般寺院内主持僧的尊称。

住持。佛教僧职。又称方丈、住职。原为久住护持佛法之意,是掌管一个寺院的主僧。据说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几百年间只有师徒之间以佛法相授受,并无住持一职,直到唐代,百丈怀海禅僧始立住持制度,以维持寺院秩序。“百丈以禅宗寖盛,……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

‘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乃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

大和尚。受戒之师,谓为和尚。和尚之年长德高者,称为大。对高僧的尊称西晋怀帝永嘉四年天竺之佛图澄至,石季龙倾心事之,号为大和尚,见佛祖统纪三十六。

后世僧寺中住持亦称之。 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四:“沙门住方丈领众者,俗尊之曰大和尚。”如,现在少林寺主持方丈释永信大和尚。

首座。四大班首之一,其地位仅次于方丈和尚,常由丛林中德业兼修者充任。首座是东、西两序的首领,其职掌是代住持统领全寺僧众,即“表率丛林辅翊住持。分座说法,开示后昆。坐禅领众,谨守条章。斋粥精粗,勉谕执事。僧行失仪,依规示罚。老病亡殁,垂恤送终。凡一众事。皆得举行,如衣有领,如网有纲也”(《百丈清规证义记·两序章首座》卷六)。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

长老。在佛教中,“长老”“者,指德长年老之谓,《要解》云:“德腊俱尊,故名长老,”
第2个回答  2016-04-05
和现代一样 一般叫师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