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主义在哲学辞典中的解释,要权威的

最好注明出处

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本身及对事物认识的稳定性、客观性的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它的特征是:片面强调现实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和确定性;夸大认识的主观形式和对历史条件的依赖,否认客观真理;只看到事物和认识中存在的矛盾双方的转化和互相过渡,否认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对立,抹煞矛盾双方之间的界限。列宁说:“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相对主义,不仅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并且还否定任何为我们的相对认识所逐步接近的、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的准绳或模特儿”(《列宁全集》第14卷,第 136页)。相对主义没有统一的完整的理论形式,它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表现于某些哲学体系中,并被应用于历史学、伦理学、美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

相对主义最初是对古代辩证法的歪曲表现。古希腊辩证法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命题,用来说明运动、变化的绝对性。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提出人“连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根本否认事物有任何的稳定性、确定性,从而走向了相对主义的诡辩。后来,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把相对主义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他以感觉论为基础,把认识主体即人的内在差别及其变化仅仅看作是认识的相对性的根据,从而抹煞了认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标准。高尔吉亚从认识对象的相对性和主体认识能力的相对性中,得出了否认客观世界存在及其可知性的结论。

在中国,老子和庄子的辩证法思想中也包含了相对主义的因素。老子、庄子和智者派的相对主义思想各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客观上对于破除传统保守思想或宗教的独断主义、教条主义起了促进的作用。相对主义在欧洲16~18世纪唯物主义反对宗教迷信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曾经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相对主义的主要发展方向却是同怀疑论、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相联系的。古罗马的怀疑论者在揭露认识的不完全性、条件性时,对它们作了过分的夸大,从而对一切知识的可靠性都持否定态度。英国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者D·休谟由此怀疑经验之外的世界的客观存在,并作出了世界不可知的结论,G·巴克莱则由此提出“存在即是被感知”的主观主义、唯我论的命题。后来出现的实用主义、马赫主义等,都夸大认识的相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并把这种相对性变为主观随意性,以此来否定客观真理。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相对主义是被广泛采用来同唯物主义作斗争的工具。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考察一切,承认事物以及人的认识的相对性,反对任何形式的绝对主义或形而上学。在这个意义上,唯物辩证法包含相对主义,但是它绝不归结为相对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既有相对的方面,又有绝对的方面,它们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它在指出事物相对性的同时,又看到体现着绝对的相对,在相对的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在相对的同一性中包含着绝对的斗争性。相对主义主张排斥绝对的相对、排斥静止的运动,从而在实际上把相对性绝对化,是与绝对主义相通的另一种形而上学表现。在认识论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它承认,由于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主体其他历史条件的限制,人类的每一具体知识、真理都具有相对性;但同时又指出,这些限制是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被打破的,人的认识活动、能力及其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认识是从相对真理不断走向绝对真理的无限过程,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上所获得的正确认识都含有绝对的成分,都具有无条件的真理权。承认客观真理就意味着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相对主义或者是用个人、群体之间认识上的差别抹煞认识的客观内容,或者把某个阶段上认识的不完备性说成是事物的“不可知性”;或者把认识随着对象的发展而发展,当作否认认识过程的连续性和确定性的根据,等等。这些都是否认反映论原则、否认客观真理的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表现。
相对主义作为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它是诡辩论、不可知论、唯心主义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18
要权威的话,是不能相信中国人写的哲学辞典的。我从“《剑桥哲学辞典》 英文第二版”找出了关于相对主义比较全面和权威的解释,不过就是英文版的。

relativism(相对主义), the denial that there are certain kinds of universal truths. There are two main types,cognitive and ethical. Cognitive relativism holds that there are no universal truths about the world: the world has no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there are just different ways of interpreting it.
The Greek Sophist Protagoras, the first person on record to hold such a view, said,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of things that are that they are,and of things that are not that they are not.”
Goodman, Putnam, and Rorty are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s who have held versions of relativism.Rorty says, e.g., that “ ‘objective truth’ is no more and no less than the best idea we currently have about how to explain what is going on.” Critics of cognitive relativism contend that it is self-referentially incoherent, since it presents its statements as universally true, rather than simply relatively so. Ethical relativism is the theory that there are no universally valid moral principles: all moral principles are valid relative to culture or individual choice. There are two subtypes: conventionalism, which holds that moral principles are valid relative to the conventions of a given culture or society; and subjectivism, which maintains that individual choices are what determine
the validity of a moral principle. Its motto is, Morality lies 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As Ernest Hemingway wrote, “So far, about morals,I know only that what is moral is what you feel good after and what is immoral is what you feel bad after.”
Conventionalist ethical relativism consists of two theses: a diversity thesis, which specifies that what is considered morally right and wrong varies from society to society, so that there are no moral principles accepted by all societies; and a dependency thesis, which specifies that all moral principles derive their validity from cultural acceptance.From these two ideas relativists conclude that there are no universally valid moral principles applying everywhere and at all times.The first thesis, the diversity thesis, or what maysimply be called cultural relativism, is anthropological;
it registers the fact that moral rules differ from society to society. Although both ethical relativists and non-relativists typically accept cultural relativism, it is often confused with the normative thesis of ethical relativism.The opposite of ethical relativism is ethical objectivism,which asserts that although cultures may differ in their moral principles, some moral principles have universal validity.Even if, e.g., a culture does not recognize a duty to refrain from gratuitous harm, that principle is valid and the culture should adhere to i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ethical objectivism, strong and weak. Strong objectivism, sometimes called absolutism, holds that there is one true moral system with specific moral rules. The ethics of ancient Israel in the Old Testament with its hundreds of laws exemplifies absolutism. Weak objectivism holds that there is a core morality, a determinate set of principles that are universally valid (usually including prohibitions against killing the innocent, stealing, breaking of promises, and lying). But weak objectivism accepts an indeterminate area where relativism is legitimate, e.g., rules regarding sexual mores and regulations of property. Both types of objectivism recognize what might be called application relativism,the endeavor to apply moral rules where there is a conflict between rules or where rules can be applied in different ways. For example, the ancient Callactians ate their deceased parents but eschewed the impersonal practice of burying them as disrespectful, whereas contemporary society has the opposite attitudes about the care of dead relatives; but both practices exemplify the same principle of the respect for the dead.According to objectivism, cultures or forms of life can fail to exemplify an adequate moral community in at least three ways: (1) the people are insufficiently intelligent to put constitutive principles in order; (2) they are under considerable stress so that it becomes too burdensome to live by moral principles; and (3) a combination of (1) and (2).
Ethical relativism is sometimes confused with ethical skepticism, the view that we cannot know whether there are any valid moral principles.Ethical nihilism holds that there are no valid moral principles. J. L. Mackie’s error theory is a version of this view. Mackie held that while we all believe some moral principles to be true, there are compelling arguments to the contrary.Ethical
objectivism must be distinguished from moral realism, the view that valid moral principles are true, independently of human choice. Objectivism may be a form of ethical constructivism, typified
by Rawls, whereby objective principles are simply those that impartial human beings would choose behind the veil of ignorance. That is, the principles are not truly independent of hypothetical
human choices, but are constructs from those choices.
See also ETHICAL OBJECTIVISM, ETHICS,
MORAL EPISTEMOLOGY, MORAL REALISM,
SKEPTICISM. L.P.P.

参考资料:《剑桥哲学辞典》 英文第二版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06
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由于它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取消了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因而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开方便之门,成为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
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古希腊的克拉底鲁、19世纪奥地利的马赫等
第3个回答  2010-05-06
一、相对主义为辩证法打开了大门
关于相对主义,列宁的解释是:“相对主义的原理,即我们知识的相对性的原理。”[ 1](P211)不难看出,列宁是将“相对主义”视为同“我们知识的相对性”相等的概念。 而将其称之为是相对主义的“原理”或“原则”,表明对相对主义的重视程度——视其 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
关于知识的相对性问题,恩格斯早在批判杜林的所谓“终极的真理”时就指出:“认 识就其本性而言,或者对漫长的世代系列来说是相对的而且必然是逐步趋于完善的,或 者就像在天体演化学、地质学和人类历史中一样,由于历史材料不足,甚至永远是有缺 陷的和不完善的,而谁要以真正的、不变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标准来衡量它,那么 ,他只是证明他自己的无知和荒谬”[2](P431)。列宁继承了这一相对性的思想,他说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认为,日益发展的人类科学在认识自然界上的这一切里程碑都具 有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性质。”[1](P193)“辩证唯物主义坚持认为:任何关于物 质构造及其特性的科学原理都具有近似的、相对的性质;自然界中没有绝对的界限;运 动着的物质会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在我们看来似乎和它不可调和的另一种状态;等等。” [1](P192)在列宁看来,一切关于自然界的理论知识都是相对的,都是对辩证唯物主义 的证实。
列宁很重视对知识相对性的认识。在他看来,如果能认识到知识的相对性(即相对主义 的原理),就接近了辩证法。在谈到杜恒费了莫大的力气,从物理学史上引用了许多在 马赫的书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那种有趣的、有价值的例子来证明“物理学的一切规律都是 暂时的和相对的,因为他们是近似的”时,列宁说:“马克思主义者在读到关于这个问 题的冗长议论时会这样想:这个人在敲着敞开的大门!但是杜恒、斯塔洛、马赫和彭加 勒的不幸就在于他们没有看见大门已经被辩证唯物主义打开了。”[1](P213)
相对主义不仅被辩证唯物主义打开了大门,而且是辩证法不可缺少的内容:“辩证法 ,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包含着相对主义、否定、怀疑论的因素”[1](P97)。一 般的辩证法包含着相对主义的因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否包含着相对主义的因素呢 ?列宁的回答是肯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 1](P97)。列宁抓住了相对主义这一辩证法的因素,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唯物主义认识 论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相对性原理,并以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为纲,展开了对认识辩 证法的阐述:
其一,提出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相对的观点。列宁在批驳马赫主义者对唯物主义物 质概念攻击时,坚决捍卫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特别 说明:“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 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1](P108-109)。这一提 法,不仅有力地冲击了旧唯物主义将物质和意识绝对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也为指 导人们辩证地认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其二,提出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区别是相对的观点。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核心问 题。在真理总是上,列宁一方面批判否认真理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又批判旧唯 物主义的“终极真理”。而旧唯物主义把一切科学原理都看成是终极真理的原则,是由 于他们不理解真理的相对性。列宁在说明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内涵的同时,还特别指 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的区别也具有相对性。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相对真理和 绝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区分正是这样‘不确定’,以便阻止科学变 为恶劣的教条,变为某种僵死的凝固不变的东西”[1](P96),这里说的“不确定”性, 就是指相对性。
其三,提出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观点。列宁在阐明“生活、实践的观 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P103)的同时,又强调:“这个标准也 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 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1](P103)
在列宁看来,认识论中,如果没有相对性的思想,后果是严重的,会使科学变为“恶 劣的教条”、变为某种“僵化的凝固不变的”的东西,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的等等 ,只有引入相对主义原理,才可以克服以上种种弊端。
对以上几个问题的重要结论,是列宁对恩格斯关于真理的相对性结论的继承和发展。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所谓“终极真理”的过程中,就深入地阐述了真理的相对性和不确 定性,他说:“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 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只要我们在上面指出的狭窄的领域之外应用真理和 谬误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2](P431)。恩格斯对相对性原理的应用,为建 立认识辩证法体系奠定了基础;列宁则在批判了马赫之流的相对主义谬论中,从新的角 度,科学地阐述了认识论中包含着相对主义的几个重要问题,为建立认识辩证法体系作 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辩证法与相对主义的明确界限
列宁在说明辩证法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都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的因素 时,同时又特别强调辩证法“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1](P97)。就是说唯物辩证法中虽 然不能缺少相对主义的因素,但二者之间又是有着明确界限的,不可将其混为一谈,否 则会陷入唯心主义哲学中。列宁对二者界限的区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界限之一,是否能准确地说明知识的相对性原理。相对主义的错误不在于承认知识的 相对性,而在于将我们的知识相对性的原理片面夸大。如,“物理学”唯心主义最重视 的是我们知识的相对性,而忽视了知识的其他特性;又如,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 础,结果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入主观主义;再如,从 赤裸裸的相对主义观点出发,可以证明任何诡辩证都是正确的;等等。列宁后来在他的 《哲学笔记》中,深刻揭示了哲学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 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无限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 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3](P311)。而相对主义则正是将知识的相对性这一认识过程 的特点片面夸大的,这种片面的夸大,带来的后果是唯心主义的产生。与相对主义相反 ,唯物辩证法则要求“正确地阐明相对主义”,准确说明相对主义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 用。
界限之二,是否在承认客观真理的意义上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列宁在说明唯物主义辩 证法之所以不归结为相对主义时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 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1](P97)就是说唯物辩证法承认一切知识的相对性是有条件的,是以承认真理内容的客 观性为前提的。而相对主义,特别是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相对主义,“否定任何为我们的 相对认识所逐渐接近的、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的准绳或模特儿”[1](P97)。这 正是列宁所要特别强调的:“正是绝对地无条件地承认自然界存在于人的意识感觉之外 这一点,才把辩证唯物主义同相对主义的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区别开来。”[1](P193-1 94)
界限之三,是否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区别的确定性。列宁在阐述绝对真理和相对 真理区分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关系时,一方面指出,这种区分正是这样的“ 不确定”,以便阻止科学变为恶劣的教条,变为某种僵化的凝固不变的东西;另一方面 又特别指出这种区分“同时它又是这样‘确定’,以便最坚决果断地同信仰主义和不可 知论划清界限,同哲学唯心主义以及休谟和康德的信徒们的诡辩划清界限。这里是有你 们所没有看到的界限,而且由于你们没有看到这个界限,你们滚入了反动哲学的泥坑。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界限”[1](P96)。
界限之四,是否承认相对之中有绝对。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进一步发展了上述思想 ,“主观主义(怀疑论和诡辩论等等)和辩证法的区别在于:在(客观)辩证法中,相对和 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辩证法说来,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 说来,相对只是相对,因而排斥绝对”[3](P306)。
正是由于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有着明确的界限,所以辩证法不能归结为相对主义。如果 不能明确二者之间的界限,就难以避免经由相对主义而滚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三、从相对主义滚到唯心主义的条件
在列宁看来,自然科学自发地是唯物主义,他把从自然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中自发产生 的唯物主义称作“自然科学唯物主义”。他甚至认为:“现代物理学是在临产中。它正 在生产辩证唯物主义。”[1](P216)但是有一些现代物理学家们却很不幸,他们没有看 见大门已经被辩证唯物主义打开了,却从相对主义滚入唯心主义。列宁将它们看作是分 娩时必然会产生出的一些死东西,应当扔到垃圾堆里去的废物。自然科学家为什么会产 生唯心主义呢?列宁深刻地剖析了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泛滥的两个认识上的原因,其 中一个原因是与相对主义直接相关的。
列宁说:“产生‘物理学’唯心主义的另一个原因,是相对主义的原理,即我们知识 的相对性的原理。这个原理在旧理论急剧崩溃的时期以特殊力量强使物理学家接受;在 不懂得辩证法的情况下,这个原理必然导致唯心主义。”[1](P211)列宁多处反复强调 ,不懂得辩证法,就会经过相对主义而陷入唯心主义。因此,理解列宁所说的“不懂得 辩证法”的内涵,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列宁在批评莱伊时说:“莱伊像一切欧洲实证论者一样,不懂得马克思的辩证法。他 仅仅在唯心主义哲学思辨的意义上使用辩证法这个词。因此,虽然他感觉到新物理学在 相对主义上失足,可是他仍然绝望地挣扎着,企图把相对主义区分为适度的和过分的。 ”[1](P211)看来,列宁所说的不懂得辩证法,不是指一般的辩证法,而是指唯物辩证 法,所以他特别强调:“关于相对主义总是在理论上唯一正确的提法,是马克思和恩格 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出来的,所以不懂得唯物主义辩证法,就必然会从相对主义走到 哲学唯心主义。”[1](P211)而不懂得唯物辩证法的马赫主义和“物理学”唯心主义却 只承认相对真理,在他们看来:“任何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真理是不会有的”,甚至无 法理解对于所有研究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的人是不言而喻的问题:“绝对真理是由 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相对真理是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体的相对正确的 反映;这些反映愈来愈正确;每一个科学真理尽管有相对性,其中都含有绝对真理的成 分”[1](P212)。这段不为马赫主义和“物理学”唯心主义所理解的论断,即阐述了绝 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又强调了真理(包括相对真理)是客观的重要特性。而在 “物理学”唯心论看来,既然物理学的一切旧真理都是相对的,那么,任何不依赖人类 的客观真理就是不能有的,承认真理是相对的,就不能承认真理是客观的,将真理的客 观性与真理的相对性完全对立起来。
马赫主义者对辩证法的不了解,还突出地表现在不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内核上。“物 理学”唯心主义极力攻击原子论——机械论的自然观,认为这种自然观是有局限性的, 许多概念是僵化的等等。列宁赞成这种对旧唯物主义的批评,他说,旧唯物主义这种缺 点是不容怀疑的;不了解一切科学理论的相对性,不懂得辩证法,夸大机械论的观点— —这也是恩格斯责备旧唯物主义者的地方。“但是恩格斯能够(与斯塔洛不同)抛弃黑格 尔的唯心主义,并且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天才的真理的内核。恩格斯是为了辩证唯物主 义,而不是为了那陷入主观主义的相对主义而屏弃旧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1](P2 13)而物理学唯心主义则相反,既丢掉了唯物主义,又不懂得黑格尔辩证法天才的真理 内核。就是说,他们连唯心主义的辩证法也不真正懂得。所以列宁特别强调:“他不了 解唯物主义辩证法,因而常常经过相对主义滚入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1](P213)“ 总之,今天的‘物理学’唯心主义,正如昨天的‘生理学’唯心主义一样,不过是意味 着自然科学一个门类里的一个自然科学家学派,由于没有能够直接地和立即地从形而上 学的唯物主义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而滚入了反动的哲学。”[1](P215)就是说,那些被 称作“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者的科学工作者,只有自觉地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才可能 使他们的科学研究的道路更为平坦,才能在哲学上将唯物主义坚持到底。否则,也会产 生唯心主义。
列宁对相对主义的分析,给我们重要的思想启迪:对于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即使是非 常错误的哲学思想,也应给于客观而辩证的分析,并划出认识论的根源,而不是简单地 否定。正如列宁所说:“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 心主义不过是胡说。相反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经过人的 无限复杂的(辩证的)认识的一个成分而通向僧侣主义的道路。”“直线性和片面性,死 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3](P311)。这一论断 同样适用于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无疑是夸大了认识过程中的相对性的成分,从而成为滚 向唯心主义的桥梁。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这样一个重要的思路,即相对主义无疑也是一 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 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3](P311)。所以,我们也应认真对 待它,并从中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