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桢的个人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3

小传:
简媜原名简敏媜,民国五十年出生于宜兰,家里世代务农。
从小她便比别的孩子早熟、敏感。生活在乡下,虽然比较欠缺文化的刺激,但大自然
及周遭的种种,她都能以一颗纤巧敏锐的心去观察与体会。农村中的景物,朴拙自然,变
化不大,家人邻里早已习焉而不察;小小的敏媜,却懂得用心去倾听与观赏,因而常满心
惊奇和欢喜,并养成她恬静的性情与出尘的思想。
国一那年,一场车祸夺去她挚爱父亲的生命,从此,身为长女的她,不但负起照顾四
个弟妹的责任,也因此变得更为独立自主。她喜欢读书,并且有意进入文学殿堂潜心学习
,因此她在十六岁那年只身到台北来读高中,因为这样较有把握考上好大学。
那时她在复兴高中就读,同龄的同学仍在爱玩爱闹的年纪,一般而言,也不那么看重
课业,因此渐渐地,简媜意识到自己和她们的不一样。由于背景和想法大相迳庭,使得她
在同学中没有交到知心的朋友,埋首用功之馀,不免有些寂寞。寂寞之馀,她就拚命看书
;看得多了,心中兴起一种有话想说的冲动,促使她提笔为文。她谈理想,抒感怀,记乡
愁,诉寂寞……,写著写著,她发现自己在字里行间得到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也因此暗自
下定决心走文学之路。
民国六十八年,她先是考入台大哲学系,大二便转到中文系。
「进入台大中文系,我的生命之页自此真正开启,」简媜说:「如今想来,仍然庆幸
自己能有那样的机会,接触到那么多倾囊相授的好老师、那么多可以切磋的同学、那么丰
富的图书典籍、那么有系统的课程训练……。」
而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她的创作欲亦更加澎湃。大学四年,她的散文得过台大文学奖
、台大文学院学生奖、全国学生文学奖、台大中文周奖……,校内各种刊物上,常出现她
 清丽富灵气的作品。
简媜的第一本书《水问》,更是这段时期作品的结集。
《水问》忠实纪绿了简媜大学四年生活中的种种。她细密的心思、敏锐的感受,使她
写草木,比别人有情;写朋友,比别人知心;写爱情,比别人刻骨铭心;写知识的追求,
比别人多一份舍我其谁的抱负,写心情的转折,更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文中情境……。
谈起自己为文的风格,简媜说:「我在使用文字时,是相当自由的,某个字或某几个
字,若是能造成一种意象、一种情境,我便大胆去用,而不考虑合不合章法,主词、动词
的位置对不对,以前有没有人这样用过。因此,如果从严格的学术观点来看,我的文字也
许是不及格的。」
不过,这样不受拘束的文字,却是极富创意且非常美的,因而有人认为简媜的散文是
唯美派抒情写景小品,简媜对此不同意,她说:「我的散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便是生
命。虽然我的文章中有不少是描述大自然之美,但并未滥情,我写一朵花或一根草,都是
对生命的一种礼赞、一种诠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