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作为正一品官员,薪水都是如何计算和发放的?

如题所述

俸禄,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工资”、“薪水”,作为封建皇权社会统治阶层支付给各级官吏的报酬,乃系朝廷官员正常履行职能的重要保证,更是直接关乎皇权稳固程度的重要因素。自先秦时期便开始施行的官员俸禄制度,行至清朝,已经发展成为了系统、完善、全面的官员工资体系。顺治十三年,清朝统治阶层便依据“前明旧例”,制定了“文武官俸禄,不论满汉,一律照品支付”

的官吏俸禄原则。


清代官银

品级,即为区分官员地位高低的等级,基本相当于现今的行政级别。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充分借鉴了前朝历代灭国之因的基础上,创设了一套加强中央集权、分化官员权力的“九品十八级”官制体系。

所谓“九品十八级”,即为“一品至九品,品秩分正从”的官制体系。

作为清代官员等级的最高级别,正一品官职在清朝并不多见,除了伊犁将军、绥远将军这等边疆地区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以外,几乎全部为中央官职。


细分下来,清代正一品官职主要有:

三公、殿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作为清代最高级别的官员,这些位高权重、独当一面的正一品官员能够拿到多少年薪呢?

根据清代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清代正一品官员的年俸基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正俸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明确记载:

文武京官俸禄,正从一品俸银一百八十两,米一百八十斛。

按照宋朝以来更改的换算比例,“斛,今制五斗曰斛,十斗曰石”,一斛即为0.5石。根据康熙六十一年的平均米价——“七钱银子一石米”计算,正一品官职年薪中的“米一百八十斛”,即为90石米,也就是630两。

也就是说,清代正一品文武官职的正俸,也就是基本年工资能够拿到180两+630两=810两。


恩俸

“恩俸”,相对于地方官员的“养廉银”而生。为提高地方官员的工资收入,以达到“高薪养廉”目的,雍正皇帝推行了“养廉银”制度。但相比较于地方官员,灰色收入、黑色收入更少的京官,更需要“高薪”来弥补微薄俸禄,以保证巨额日常开支。雍正三年,雍正皇帝为解决京官的“内顾之忧”,在“正薪”的基础上根据情况不同而多给俸禄,为“恩俸”制度奠定了基础。

乾隆元年,乾隆皇帝正式发布上谕,明确了“仿照双俸之例,将在京大小文官俸银加一倍赏给,令其用度从容,益德专心于官守”的“恩俸”制度。也就是说,包括正一品官员在内的京官们,自乾隆朝开始便拥有了多出一倍的工资,年薪从810两,直接变成了1620两。

(领侍卫内大臣和掌銮仪卫事大臣因为都系旗人担任,属特殊情况。会额外给予900两和700两的“养廉银”)


公费

所谓“公费”,即各级官员办公所用的笔墨纸张以及杂费开支用度给予的补助性费用。和正常俸禄不同,“公费”的支付标准除了要根据品级划分外,还要依据实际的用度情况予以明确区分。因为实际用度的难以衡量,“公费”制度直到乾隆年间才给出一个较为固定的标准:宗人府左右宗人、内阁大学士、各部院尚书、左都御史均月支公费银五两,以下官员按照品级和用度,支取公费银从四两到一两不等。“内阁大学士”,代表的就是正一品官职。因此,清代正一品官职的年薪中又增加了每月5两的“公费”收入,即每年60两。


退休俸禄

为保证官员退休后能够“老有所养”,彰显皇恩浩荡,清朝制定了详细、明确的官员致仕制度。“致仕”,即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官员,正常退休。清代官员致仕后,除了能得到加官晋衔、蒙荫子孙等政治待遇外,还有着明确规定的退休工资待遇。

对于三品以上的官员正常退休,《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明确规定:

凡大臣引年求退,以原品致仕者,俱准给予全俸。

但这里的“全俸”,并不包括前面提到的“恩俸”和“公费”,只是“正俸”得照常支付。

但诸如考核不合格或者受到处分以后的官员退休,则会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给予“半俸”或者“不给俸禄”的处罚。但正一品官员一般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清代官员形象

当然,上述清代正一品官员的年薪组成,并不包括冰炭银、车马银、拜门银等“灰色收入”,更不包括下级官员贿赂、孝敬的“黑色收入”。正常情况而言,清代正一品官员的年薪也就只有1680两,退休后年薪则变为630两。而地方官员中的总督、巡抚等,则能拿到比自己正常工资多出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养廉银”,可见当时所传“京官不如外放”的俗语,并非虚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