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熙收台的时候火炮那么猛后来鸦片战争却那么孬呢?

如题所述

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而已!当初康熙收台时,火炮的威力并不是很猛,但是相对于郑经治下的水军的火力,还是能够的碾压的,而后来在鸦片战争中火炮落后正是因为清朝的一个决定造成的。

一、康熙收台时双方军力和武器的对比。

康熙在得到施琅以后,军力通过训练和郑经的不相上下,而海战需要的是战术得当,火炮猛烈。这一点在施琅为了报家仇那是拼尽了全力,所需要的的火炮,军队和其他武器都置办的是但是最好的。反观郑经这里偏安一隅,后勤补给就相对弱了很多。

火炮的规格:康熙朝早期的时候战乱还是很频繁的,为了给军队提供强有力的助力,康熙命令南怀仁造了600门红衣铜炮,这些火炮的威力比较之前的火炮不仅相对来说轻了很多,方便运输,而且威力比之前大很多,射程也足够远。这个设计是当时世界上独一份,因此在康熙收台湾时这个火炮装配在船舰上,威力自然要比当时郑经的水军武器强了,再加上施琅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可以说摧毁郑经的水军不费吹灰之力。

足见火炮在当时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才得以发展创新。

二、鸦片战争双方军力和武器的对比。

鸦片战争发生时和康熙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腐朽的清王朝不思进取,思想保守,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武器的发展得不到创新,总是用一种守旧的 态度对待军事,造成清朝的军事越来越不堪一击。甚至于在武器的发明创造上,康熙还做了一件让中国彻底丧失碾压西方的事情,那就是杀掉了当时对于火器创造的戴梓,使中国的火器发展停滞不前。

反观西方,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特别是在武器方面,遥遥领先,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后来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火炮的制造技术粗糙不堪,已经对西方的铁甲舰无法产生破坏力,又谈何胜利呢?

总的来说,就是因为在康熙朝早期西方的火炮还没有进入到当时的清朝,而清朝内部的火炮技术在当时算是先进的,郑经的弹丸之地又怎么抵御呢?到了后来的鸦片战争,形势一下子发生了逆转,西方对于武器的创新不断发展,而清朝停滞不前,所以才有了这一种错觉,康熙收台的时候火炮相当的猛烈,而在鸦片战争时,清朝的火炮不堪一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8

在19世纪中叶大清朝败得体无完肤的鸦片战争里,一桩比丢城失地更叫后人捂脸的事实,就是鸦片战争战场上的奇葩现象:清军精锐部队的火炮,竟然比17世纪康熙收台时,清军当时的火炮还要烂!

说起这桩丢脸事,好些历史爱好者们,都对落后挨揍的清王朝连锤带踩,大骂“清王朝只重弓马骑射轻视火炮”。但这里却要澄清下,历史上的清王朝,真没这么缺心眼。清朝能取天下,本身就是尝到了火炮的甜头,

以雍正帝的话说,火炮一直是“军中最紧要之利器”。哪里敢不重视?

于是顺治帝时,八旗每个旗都有火炮厂,康熙帝在养心殿设立了御制火炮厂,火炮研发热火朝天。

而最代表清朝前期火炮水平的,正是康熙收复台湾前后,即公元1683年前后,清军装备的各式火炮。

当时的清王朝,正是火炮研发登峰造极的年代,以中小火炮说,清军装备有四尺长的“金龙炮”,五尺长的后装“子母炮”,木制三脚架发射的“奇炮”,全是可以在草原上轻便携带的凶悍野战炮。重炮却更狠,有重千斤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和重八千斤的“永固大将军炮”,可以发射二十斤重的重磅炮弹。而且由于承袭了明代的“铜心铁胆”技术,这些吸取东西方精髓的火炮,清朝炮厂完全可以用更快速度更低成本生产出来,批量装备部队。

而随着清王朝平定台湾,当时玩命更新火炮技术的清军,更收到来自台湾明郑政权的投降大礼:南明军队的“台湾炮”。这类技术迥异于清王朝的南明军火炮,学透了当时荷兰英国的加农炮工艺,其中威力强大的千斤重炮,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役上,就曾暴砸荷兰“热兰遮城”堡垒,差点把这“东亚第一堡垒”砸塌。

清军接收的十八门“台湾炮”里,也有威力更强的“七千斤重炮”。

这些火炮此后被清朝收缴入武库,成了压箱底的装备。

如此利器在手,对于当时清军炮兵来说,也好似双剑合璧。把康熙年间清军的火炮水平,助推到世界领先位置。

但当时为大清强悍火炮自豪不已的康熙帝,绝不会想到近二百年后的奇特现象:1841年,当鸦片战争打得一败涂地时,焦头烂额的道光皇帝紧急下令铸造火炮。谁知清朝造办处拿出来的样品,竟都是康熙六年时宫廷里留存的火炮,比康熙收台时的火炮水平都差得多。而且就这惨淡水平,当时清军前线的火炮,竟都达不到。欧美各国的火炮都在突飞猛进时,大清的火炮,就是这么越活越抽。

为何会“抽”?首先一个原因,就是工艺的退步。

清朝火炮的凶悍火力,虽说有学习西方火炮的因素,但根子上却来自明代的铸炮工艺。诸如“铜心铁胆”等领先世界的技术,成就了高质量的大清火炮。但自清朝开国起,一轮轮“文字狱”越演越烈,吟诗造句写错一个字都要被办罪,诸如《天工开物》《军器图说》等军工科学典籍,自然也全数被焚毁封禁。这些珍贵资料,直到清末时才陆续重见天日。清朝的火炮铸造技术,也就剩了工匠们手把手传承,然后,就是一拨不如一拨。

所以,早在鸦片战争之前,曾经领先世界的清朝铸炮工艺,也就越发成了笑话。比如嘉庆四年(1799)时,嘉庆帝就曾下令改造清朝武库里留下的明朝火炮,还更名为“神枢炮”,本想露一把脸,谁知这改造后的“神枢炮”,开火的威力,竟远远不如二百年前的明朝火炮,闹得灰头土脸。

而在鸦片战争开打前夜,大清朝低劣的火炮铸造水平,也到了叫人抓狂的地步。《筹海初集》记载,1835年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铸造火炮,一番卖力苦干铸造了四十门,谁知一试放就当场炸膛了十门。低劣工艺简直是“碎铁渣滓过多,膛内高低不平,更有孔眼”。炮火连天的鸦片战争战场上,武器本就落后对手上百年的清军,就是用这工艺坑爹的火炮,抗击着武装到牙齿的英军。

更可笑的是,明明因为火炮低劣挨了打,挨打后的清王朝,当时还浑然不觉。到了近二十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军的火炮依然是花样摆烂。以至于大学士瑞麟还大声疾呼:不如把当年缴获的十八门南明“台湾炮”再拉到前线去,好歹比清军现在的火炮好用,没准还能多打死几个洋鬼子——都被揍成这样了,还没想着奋起直追,只想着抱老祖宗的大腿。

而比起这原地踏步的工艺来,另一个触目惊心的原因,就是清王朝的腐败。

康熙年间,清军火炮强大的火力,来自于靠谱的铸造。而在康熙晚期起,随着清朝腐败的越演越烈,最不应该偷工减料的火炮生产,竟也偷工减料严重。特别是养心殿建造的御制火炮,更成了偷工减料的重灾区。以《清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各做成活计清档》形容,当时清朝的“御制”火炮,只能摆个样子,发射一下空火药。一旦发射实弹就露馅。清军的炮弹与火药生产,官员都中饱私囊,质量极其低劣。

第2个回答  2020-12-23
康乾盛世时清朝国库有钱! 所以可以不停的开疆拓土! 想打那个国,就打。武器更新快! 也有钱更新!
晚期国库钱少,武器更新慢,更新慢就意味着武器落后了!
第3个回答  2020-12-22
康熙哪年的红衣大炮很先进,但是到了1840年红衣大炮就显得老态龙钟了,英国的大炮和弹药,射程和射速都远远的超过了清朝火器。英军在虎门和舟山,缴获了清朝的炸药,全部倒掉了海里,认为他们很落后,不值得留用。
第4个回答  2020-12-20
因为在康熙之后清朝都没有再继续开发火炮,而在鸦片战争中所用的火炮都还是康熙那时候留下来的,面对洋人更强大的军舰自然会显得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