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早教的重要性及如何做

如题所述

一、在3岁前,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稳定的建立依附关系的人,而不是培养适应能力。
  每个母亲,初为人母时,都是惴惴不安甚至是惶恐的。不仅仅是出于对这个小孩的爱,更出于对我们人类发展的不了解。自己的生命开始和另外一个生命捆绑在一 起,还没弄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就要去对另一个生命负责,这是一种压力。有些妈妈在这样的黑暗中看到成长的那缕曙光,看到自己要去的那个方向。可也有妈妈 开始退缩,开始放弃母亲的权利和职责。
  我见到很多让老人主导或者阿姨带孩子的妈妈,她们推诿的原因各色各样。无非经济、家庭矛盾、自身的身体等等原因。我尊重这些妈妈的选择,也理解个中的不 易。只是面对这些孩子时,我的心情会很难过。金子般重要的三年啊。佛家说因果,“凡人怕果,菩萨畏因”,等孩子到某一年龄的时候,你想改变那个果,是很难 很难的,需要种下更多的善因,才能结出善果。
  3岁前的孩子,从另一个世界来到这里,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包括自己的身体,他都不会使用。他先要绑定一个人作为他的镜子,在这个镜子里他看到这个世界看到自己。如果这个时候和孩子的绑定关系没有做好,这个孩子长大为成人之后,也会在人际关系中去寻找被绑定的人。
  通常,孩子会选择妈妈作为那个对象。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妈妈会在孩子3岁前觉得失去了自我,被捆住手脚没有自由的原因。但请你坚信,这个过程是孩子必须 的,也是短暂的。好好享受这段时间,给够了,孩子就能很好的与你分离。你和他一起,用爱用欣喜用无限的好奇相处,这种绑定将是你一生值得回忆的一段温暖岁月。

二、在3岁前你所做的一切,无法立刻看到效果,他缓慢释放在整个人生中。
  有的人看了上一条或许要说:“没那么严重吧,我们家小区很多孩子都是老人24小时带的保姆带的,个个阳光灿烂身体健康。该走的时候走该跳的时候跳。3岁 前又没有记忆的,也不学东西,反正是长身体,没关系的。” 好吧,我无法用你肉眼可见的答案来说服你,作为专业老师的我们是可以凭气场感觉来感受到那个孩子的状态,可这又是很难言表的。
  教育是先教做人,再教做事。可前者的时间长度远远要超过后者,在这个浮躁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等不了,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样叫做人。于是我们转向更容易看 出来好坏的做事,教孩子学会一些技能,展现一些才华。我们的教育已经培养了太多技能专家,太多争取荣誉的机器,却少有人将自己的使命寻找到,用内在的力量 去完成深入灵魂进入骨髓的使命。3岁前,6岁前,就是这样一个无法迅速看到结果,却极其重要的培养内在力量和弹性自我的时刻。那个主要抚养人的内心要有很 坚定的理念和对教育的了解才能守得住。

三、在3岁前,孩子需要的是身体感官感受,而不是思考。
  3岁前孩子是图景化学习,应该将孩子的发展能量用于行动而非思维中。这一条规律,对于目前急躁的中国社会教育非常非常重要。
  这个思维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学习知识,他是更广义的,包括讲大道理,讲孩子没有通过他自身体验无法理解的那些抽象词汇形成的大道理。
  比如“这个东西里面有添加剂,吃了会身体不好”,什么是添加剂?如何不好法?这些都是孩子无法理解的,他听到这个话后的第一反应是尝一下。那该怎么办? 成人用行动决定,这是家庭中的权威感,妈妈不买,孩子自然就吃不到。讲大道理的教育、用暴力控制孩子的教育、怕麻烦而给孩子无限制自由的教育都是一样的, 是偷懒教育,是成人没有办法的一种能量宣泄。
  我看到太多的孩子,在新事物面前失去尝试的勇气,嘴巴里说的都是一套套的道理“这样危险的”“弄到水要着凉的”“宝宝好孩子不跳的”……面对此,我只能深深的叹气。在保证孩子不会受到大伤害的前提下,3岁前让孩子自由的探索实在是太重要了。

四、在3岁前,孩子需要的是你可靠的爱,而不是过多的物质。
  走在大街上,看到孩子们穿得越来越漂亮,手上的玩具也越来越新潮。可我耳朵里经常听到的声音还是“我家有这,你没有吧”“我让我妈妈买一个,哼”。人类的欲望是最容易膨胀和升起的,而且越快满足越容易失去满足感,靠外在物质的满足没有止境。
  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孩子内在的爱得到的越充分越自然,他对外在物品的需求也就越少。妈妈送的礼物能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却无法代替缺失的陪伴和母爱。恰恰相反的是,在物质上能够控制住,用心生活,用心关爱孩子的家庭教育,最能滋养孩子的内在。减少物质的给予,增加精神的交流。

五、在3岁前,孩子是依靠自身强大的吸收和模仿能力来学习,我们无处遁形。
  中国俗话说3岁前的孩子是没有记忆力的,这也使得很多人觉得3岁前只要把孩子身体带好就可以了,其他的孩子都不懂的。如果真是这样,大自然的进化论就太可笑了,白白消耗三年的精华时光,作为高于动物的人类,难道真是这样低能吗?
  实际上,这三年对于人类来说,上天赐予了最神奇的宝贝,就是超强的感觉器官,这使得我们具备了吸收能力和模仿能力。你是否发现,两岁左右的孩子学习说话不是 当时立刻学会的,而是每晚的自言自语和反复吸收模仿中学会的。同样的,孩子对其他事物的理解和学习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
  更为神奇的是,当你很想休息推开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更粘着你,似乎他读懂了你想推开他的心思而不愿离开。我时常建议全职妈妈们不要请阿姨,我们的身体越 来越懒得动,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会影响孩子也会使得孩子过于自我中心。如果妈妈们常常闲的没事情做,孩子就会“妈妈!妈妈!”的呼唤你,以填补你内心的无 聊。而当妈妈真的很忙碌,告诉孩子我在做什么,你可以等一会儿也可以来和我一起做,孩子常常就会同意。这就是因为孩子强大的感觉器官能触及到我们的内在, 我们所成为的那个人,而不是我们所做的事情。
  如果你不喜欢家里带孩子的那个人的某个方面,那就不要让他带你的孩子,因为孩子迟早也会具备这点。如果你不喜欢自己身上的某个特质,那就在接受自己的基础上努力修行改进,否则孩子无法避免这样的轮回。

六、在3岁前,孩子有成为一切可能的机会,你需要做的就是成长你自己。
  所有的教育都将是自我教育,我们无法改变他人,除非他自己内在想改变,我们只能提供适度的帮助和耐心的等待。
  但我们能决定的是我们自己,我们愿意改变吗?
  我们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吗?
  我们自己的人生将要走向哪里?
  我们的成长就是孩子脚下的那一块基石,孩子将垫着这块石头,看到更远的地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9
一、0-3岁是孩子成长的黄金阶段
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所有基础的奠定,在婴幼儿时期的效率是最高的。难怪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2002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孩子特别会议确定了三项主要目标,其中二项是“每个孩子都毫无例外地应该拥有一个最好的人生开端”和“每个孩子都应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联合国孩子基金执行主任卡罗尔.贝拉米认为任何责任的政府和个人都应把早期孩子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
二、为什么说是黄金期,为什么这时的教育效率最高呢?
(1)从正常的大脑发育来看,3岁以前大脑发育最快。
出生时脑重量为370克,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占成人脑重的50%,而孩子体重要到1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0-3岁孩子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展的速度。
(2)从神经系统机能发展上说,3岁前是人智力发展的高峰阶段。人的大脑由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组成。出生时大部分神经细胞就像一棵裸体的小树,在出生后2年内,神经细胞迅速发育,“根深叶茂”,每个神经细胞都与大约1万个其他神经细胞相连。每个神经细胞每秒钟能向相邻的细胞发送11个信息。由此可见,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次数之多是无法计算的。而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这些联系,在很大程序上是由婴幼儿生活中的经历决定的。
(3)婴幼儿时期是孩子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
在3岁以下,特别是在0-1岁孩子的智能发展日新月异。学习能力是关键期的。关键期是指某种知识或行为经验,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获得和形成的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就不能获得或达不到最好的水平。
学习的黄金时期是3岁以前,最好从新生儿期开始教育。正所谓教育从零岁开始,人新生儿期开始早期教育的效果,已通过种种实验研究结果得到了证实。当前0-3岁早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0-3岁早期家庭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前不久,北京市0-3岁孩子早期教育研究课题组,考察了0-3岁孩子社区教育的状况,分别调查了北京市13个区县22个社区268名0-3岁孩子家庭。调查结果显示,目前,3岁以下的孩子入园及受教育机会比较少,很多3岁以下孩子的入托,很多家长主要是想解决照看问题,并没有放在教育上。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在被调查的社区家庭中,95%以上的孩子是由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保姆看护的,由于0-3岁孩子基本上是在家庭养育中成长的,家庭养育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被调查的家庭中,100%的家庭需要得到早期教育指导。“挖掘孩子潜能始于零岁”的观念成为多数孩子家长的共识,由于现在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孩子的问题上输不起,现代父母的文化层次越来越高,他们对待孩子的成长越来越趋于科学和理性,希望尽快寻求到简捷有效的教养方式伴随他们指导教育自己的孩子成长。再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他们没有或很少得到孩子早期教育的指导,多数家长的育儿经验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一部分家长是从书本里得到一些方法,但对于自己孩子的适宜性差,效果甚微。因此,所有家长的态度都是鲜明一致的,他们强烈需要在居住的社区得到科学的、可操作的、多方面的早期教育指导,比如亲子幼儿园活动、咨询、讲座、玩具图书馆、妈咪俱乐部以及网络服务等。
2、0-3岁婴幼儿的看护者教育素养普遍偏低
(1)早期教育不足
多数孩子看护者没有受过基本培训,多数老人是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带孩子,而家庭中保姆的文化层次偏低,基本上不懂得应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早期教育,他们多数是以照顾孩子生活为主的保护角色出现在孩子面前的,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发育,对孩子的成长阶段的特点不够了解,因此也谈不到有目的的指导和训练。有文化的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了解方法基本上是从书刊、媒体上略知一二的。目前城镇地区有不足10%的孩子家长有机会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去一些早教机构接受训练和指导,参加一些亲子幼儿园活动,这种方式的费用是比较高的。由于看护者教养方式的不得当和不科学,造成孩子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令人担忧。例如:2岁孩子还叼着奶瓶喝水;多数家长怕孩子磕碰,剥夺孩子爬的权利,一部分孩子2岁了仍然不会爬;过多保护造成孩子动作发展迟缓、性格孤僻;零食过多、甜食过量以及偏食,造成孩子成长中过早地出现了肥胖或营养不良……父母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大大超出了教育投入。所谓教育投入是指对孩子成长发展中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程度,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关注程度很高,期望值偏高,并不等于他们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投入高,例如:虽然家长都会保证有一定时间陪伴孩子,有近6成的家长能做到每天陪孩子玩3个小时以上,但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和交往,不知道这一年龄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游戏。因此,他们只是一味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对孩子精神上的支持、鼓励与帮助很少。只是尽到看护者的责任,没有尽到教育者的责任。
(2)早期教育过度
制造神童。有些早期的方案提出的学习内容与孩子心理发展规律不符。早期教育有个度,如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潜能的开发是有原则性的,是在婴幼儿身心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能拔苗助长。
3、0-3岁早期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常托班的就是小班的简化。抹煞不同阶段孩子的特点和差异,一视同仁,这使些孩子的教育实效性较差。因此,应从幼儿园环境创设、作息时间安排工作,饮食、时间安排、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活动设计等方面都应为0-3岁孩子着想,突出他们的年龄特点,关注这一弱势群体。
4、0-3岁早期教育呈现贵族化的现象
要为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用力,为平民化的早期教育,办人民满意的0-3岁早期教育。
第2个回答  2020-10-09
一、 0-3 岁是孩子成长的黄金阶段

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所有基础的奠定 , 在婴幼儿时期的效率是最高的。难怪意大利着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 : “人生的头 3 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 , 胜过 3 岁直到死亡的总和” 。 2002 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孩子特别会议确定了三项主要目标 , 其中二项是“每个孩子都毫无例外地应该拥有一个最好的人生开端” 和“每个孩子都应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 。 联合国孩子基金执行主任卡罗尔 . 贝拉米认为任何责任的政府和个人都应把早期孩子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

二、为什么说是黄金期 , 为什么这时的教育效率最高呢 ?

(1) 从正常的大脑发育来看 ,3 岁以前大脑发育最快。出生时脑重量为 370 克, 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最快 ,6 个月时为出生时的 2 倍, 占成人脑重的 50%,而孩子体重要到 10 岁才达到成人的 50%。 可见 0-3 岁孩子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展的速度。

(2) 从神经系统机能发展上说 ,3 岁前是人智力发展的高峰阶段。

人的大脑由大约 1000 亿个神经细胞 ( 神经元 ) 组成。出生时大部分神经细胞就像一棵裸体的小树 , 在出生后 2 年内 , 神经细胞迅速发育 , “根深叶茂” , 每个神经细胞都与大约 1 万个其他神经细胞相连。每个神经细胞每秒钟能向相邻的细胞发送 11 个信息。由此可见 , 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次数之多是无法计算的。 而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这些联系 ,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婴幼儿生活中的经历决定的。

(3)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 年龄越小 , 发展越快。在 3 岁以下 , 特别是在 0-1 岁孩子的智能发展日新月异。学习能力是关键期的。关键期是指某种知识或行为经验 , 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获得和形成的时期 , 错过这个时期 , 就不能获得或达不到最好的水平。学习的黄金时期是 3 岁以前 , 最好从新生儿期开始教育。 正所谓教育从零岁开始 , 人新生儿期开始早期教育的效果 , 已通过种种实验研究结果得到了证实。当前 0-3 岁早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 0-3 岁早期家庭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前不久 , 北京市 0-3 岁孩子早期教育研究课题组 , 考察了 0-3 岁孩子社区教育的状况 , 分别调查了北京市 13 个区县 22 个社区 268 名 0-3 岁孩子家庭。调查结果显示 , 目前 ,3 岁以下的孩子入园及受教育机会比较少 , 很多 3 岁以下孩子的入托 , 很多家长主要是想解决照看问题 , 并没有放在教育上。 0-3 岁孩子的早期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被调查的社区家庭中 ,95%以上的孩子是由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保姆看护的 ,由于 0-3 岁孩子基本上是在家庭养育中成长的 , 家庭养育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被调查的家庭中 ,100%的家庭需要得到早期教育指导。 “挖掘孩子潜能始于零岁”的观念成为多数孩子家长的共识 , 由于现在多是独生子女 , 父母在孩子的问题上输不起 , 现代父母的文化层次越来越高 , 他们对待孩子的成长越来越趋于科学和理性 , 希望尽快寻求到简捷有效的教养方式伴随他们指导教育自己的孩子成长。再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他们没有或很少得到孩子早期教育的指导 , 多数家长的育儿经验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 一部分家长是从书本里得到一

些方法 , 但对于自己孩子的适宜性差 , 效果甚微。因此 , 所有家长的态度都是鲜明一致的 , 他们强烈需要在居住的社区得到科学的、 可操作的、 多方面的早期教育指导 , 比如亲子活动、 咨询、讲座、玩具图书馆、妈咪俱乐部以及网络服务等。

2 、 0-3 岁婴幼儿的看护者教育素养普遍偏低

(1) 早期教育不足

多数孩子看护者没有受过基本培训 , 多数老人是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带孩子 , 而家庭中保姆的文化层次偏低 , 基本上不懂得应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早期教育 , 他们多数是以照顾孩子生活为主的保护角色出现在孩子面前的 , 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发育 , 对孩子的成长阶段的特点不够了解 , 因此也谈不到有目的的指导和训练。 有文化的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了解方法基本上是从书刊、媒体上略知一二的。目前城镇地区有不足 10%的孩子家长有机会利用双休日带孩

子去一些早教机构接受训练和指导 , 参加一些亲子活动 , 这种方式的费用是比较高的。由于看护者教养方式的不得当和不科学 , 造成孩子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令人担忧。例如 :2岁孩子还叼着奶瓶喝水 ; 多数家长怕孩子磕碰 , 剥夺孩子爬的权利 , 一部分孩子 2 岁了仍然不会爬 ; 过多保护造成孩子动作发展迟缓、 性格孤僻 ; 零食过多、 甜食过量以及偏食 , 造成孩子成长中过早地出现了肥胖或营养不良 ,, 父母对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大大超出了教育投入。所谓教育投入是指对孩子成长发展中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程度 ,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关注程度很高 , 期望值偏高 , 并不等于他们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投入高 , 例如 : 虽然家长都会保证有一定时间陪伴孩子 , 有近 6 成的家长能做到每天陪孩子玩 3 个小时以上 , 但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和交往 , 不知道这一年龄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游戏。因此 , 他们只是一味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 对孩子精神上的支持、鼓励与帮助很少。只是尽到看护者的责任 , 没有尽到教育者的责任。

(2) 早期教育过度制造神童。有些早期的方案提出的学习内容与孩子心理发展规律不符。早期教育有个度 , 如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 潜能的开发是有原则性的 , 是在婴幼儿身心可接受的范围内 , 不能拔苗助长。

3 、 0-3 岁早期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通常托班的就是小班的简化。 抹煞不同阶段孩子的特点和差异 , 一视同仁 , 这使些孩子的教育实效性较差。因此 , 应从幼儿园环境创设、作息时间安排工作 , 饮食、时间安排、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都应为 0-3 岁孩子着想 , 突出他们的年龄特点 , 关注这一弱势群体。

4 、 0-3 岁早期教育呈现贵族化的现象

要为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用力 , 为平民化的早期教育 , 办人民满意的 0-3 岁早期教育。
第3个回答  2020-10-09
0-3岁的宝宝正在开启对于感官、世界的认知,那么3-6岁的宝宝便开始了对于感官、世界的进一步探索。3-6岁的宝宝开始对社会规则、社交生活、色彩、逻辑思维、使用工具、写字、情感等产生强烈的敏感,并且3-6岁的宝宝也要开始为幼小衔接开始做准备。早教机构比起父母、家庭,会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大更专业的平台去帮助孩子对感官、世界的进一步探索,帮助孩子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专业的早教中心“3-6岁BABY MBA系列”正是针对这一阶段宝宝的敏感期,以及之后幼升小准备,通过学习能力、数理逻辑与财商、语言与情商三门课程,培养学习能力、数理逻辑、语言发展、情绪情感、社会交往、行为习惯等能力的发展,全面帮助宝宝的成长。
第4个回答  2021-08-03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fo4LG-hh-cF78qclsMwpvw

 提取码: z7dw

0-3岁是婴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里有一份0~3 岁育儿的全攻略包含护理 喂养 育儿三个方面,希望对新晋的奶爸奶妈有所帮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