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中生不适应学校的生活怎么办

如题所述

【适应初中生活 闯三关】

纪律关
对于初一新生来说,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第一步是适应学校的管理制度。初中学校的管理相对小学来说要更严格。有时间上的要求,有校规、班规的要求,还有中学生一日常规的要求。这些制度是保障学生顺利进行学业的前提条件,所以如果初一新生能够在心理上消除抵触情绪,适应接受新制度,就会为顺利度过“小升初”的衔接关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自人控制能力和毅力的培养。

学习关
和小学生相比,初中生在校时间更长,学习内容更多,如果不注意调节心态,往往会感到身心疲惫。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提高成绩、培养能力、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要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要追求“苦学”、“好学”、“会学”的高境界。严把学习的三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初一新生,在学习上应注意三个认真: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认真订正。每当新生入学,老师们总能发现,有些学生在自习课上常常不知道该做什么,精神不集中,这是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们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常是老师领着学生做习题等等,而在初中学生们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学会自我控制,更多地运用理性思维来解答问题。
要正确对待考试压力。小学阶段,小学生无需参加大型考试。进入初中后,各种考试随之而来。作为初中生,应正确对待考试,学会缓解考试带来的压力。
初一新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既不能过度松懈,也不能过度劳累。学生应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阅读习惯,通过多读课外报刊杂志和名著,多观察和思考身边的社会和自然现象,扩充知识面。
成长关
要逐步培养自己独立意识。初中是人生生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对于初一新生而言,入学后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很关键。同学们要学会自己独立生活,尤其是初中住校的同学,家长更应提前帮助孩子学会一些生活自理能力。初中新生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入手,尽快培养出自己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非常重要。

【准初一同学看过来·学生篇】
学生在小学升入初中这一时段,应该有哪些心理准备呢?
保持积极心态是关键
  首先,要有角色转变的意识。可以改变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尝试预习一些初中的功课。初中阶段的学习强调主动性,要学会善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学。学生如能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就能尽早做好思想准备,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新生活。
  其次,要对新的环境怀有憧憬和期待。存有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其实是拥有一份积极的心态。有了这份积极的心态,就会主动容纳接受新的环境,一旦学生踏进中学校园,自然会带着愉悦的心情去熟悉新的环境,这样不仅会消除因身处陌生环境而产生的孤寂和不自在,还能以友好的态度对待身边的小伙伴,有利于学生融入新的集体生活,并能让他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感觉轻松自如。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要让孩子过多回忆小学生活,否则容易陷入回忆,而诱发对未来生活的畏惧心理。
  面对小学升入初中这道坎,我们应该收拾心情,将过去的成绩珍藏,把过去的失败封存,用自信的微笑面对即将来临的初中生活,一切从头开始。

【准初一同学看过来·家长篇】  
  不好“管”:生理变化带来心理变化
  从个性心理来看,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自我意识较弱,自理能力较差,对家长、老师有很大的依赖性,比较“听话”。到了初中,他们身体发育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时期,尤其是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他们就有长大成人的感觉,表现为他们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增强,对人和事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觉得长大了,不服管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也比较容易受外界影响,管理起来的确花心思。
  这时,孩子对于“听话”的要求是很反感的,所以家长不要总是以教育者的身份与孩子交流,更不能实行“高压政策”,那样不仅很难与孩子沟通,还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要尽可能民主、平等地与孩子对话,找出问题的“结症”,以便“对症下药”。

  该放手时要放手
  如今,物质上的准备轻而易举就能完成,而心理上的准备却更需引起重视。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清晰的心理暗示和一定的心理刺激,让孩子能明确地意识到:我和过去不一样,我长大了,我是中学生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不妨刻意为孩子做一件事,如可以安排一次旅行、一次聚会或送一件礼物等,赋予孩子一定的仪式感,能激发孩子对新生活的无限遐想,这对孩子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有积极作用。
  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要做到收放自如,这也是家长需调整的心理。在小学升入初中这一时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会出现两大误区:一种认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充分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自主行事;一种则认为孩子不经事,事事关心,无微不至。家长应该明白,这一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会很明显,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希望家长能给自己成长的空间,许多事可以自己拿主意了。但事实上,这一时段的孩子自控能力还是非常欠缺,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力还不够成熟。
  鉴于此,家长的管理和教育应该作适当调整,既要放手让孩子自行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又要在关键处提醒孩子。譬如准备让孩子寄宿的话,家长可以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洗涤清理和整理内务等事情。寄宿的头几天,家长不要一天几个电话关心,动不动自己抽空或托熟人到学校探望,或只要孩子一个电话就会大惊小怪赶到学校嘘寒问暖。家长要做到“该放手时要放手”。
另一方面,家长还需密切关注孩子,尤其要对孩子的日常细节仔细观察,从小处留意孩子的心理动态,并作及时疏导。还是以寄宿为例,如果和孩子谈及寄宿时,孩子表现得不耐烦或故意回避,家长要认识到这是孩子对寄宿生活的畏惧,应该重视,要认真开导,帮助孩子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充分理解、热情鼓励
孩子升入中学后,学习成绩的压力日益加重。然而,孩子升入中学,所学知识思维含量越来越高,有的科目不是只靠下功夫背就能学好的。因此,家长不要动辄就以小学考“双百”说事。孩子成绩一旦下滑,也应正确对待。家长的期望值应与孩子的发展潜力一致,要考虑孩子的知识水平、文化基础,甚至身体、家庭环境等因素。家长要从三方面思考:
其一,从尊重孩子的主观愿望和实际能力出发,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当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进步时,给予热情鼓励。
其二,注意孩子在情感方面的合理要求,克服急躁情绪,多与之交流。
其三,加强自身修养,时时处处为孩子做出表率。

【准初一同学看过来·教师篇】
帮助初一学生顺利渡过“适应期”,使他们学得积极主动,是初一教师的首要任务。
由小学升入初中,这对每个初一新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质变。表面看来,学生都是积极向上的:成绩好的踌躇满志,欲在中学大显身手,基础差的也满怀希望,暗下决心,想在中学重新做起。一些缺乏经验的家长和教师这时也往往只满足于表面现象而忽视将会出现的新问题。其实,学生进入初中后,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生活,将会给他们的心理上带来许多的不安定,他们都有一个适应变化的过程。
首先,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小学到初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学校,环境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中学是怎么回事?中学有哪些新的不同于小学的要求?他们心中无数。因此,刚入初中,不少人会显得小心翼翼,不敢随便行动,唯恐别人笑话自己“不懂规矩”或“孩子气”。所以,从小学生变成中学生既是光荣的、自豪的,又是陌生的、新生活的开始,这会带来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兴奋、激动、好奇、胆怯交织在一起,难以适应,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引导和帮助。所以新生入学应该首先带他们参观校园,介绍学校的历史和现状,讲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指出中小学生活的差异,帮助他们安定情绪,适应新的环境。尽快消除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理紧张与不安定。
第二,要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首先要适应师生关系的明显变化。在小学,主要学科教师基本上担任一个班的课,而中学一个教师要教两个或几个班的课。这样对于学生的了解和关照就不如小学教师那样清楚和周到,这就会使刚入学的初中学生感到不适应,并可能对教师产生疏远的“自立感”。所以,初一的教师即要注意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倾向,同时又要照顾到他们是刚从小学上来,还需要给予较多的关心和照顾。否则,师生关系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学生或则抱怨老师不放手,或则说老师对人不关心。其次,要适应朋友关系的变化。由小学上了中学,经过编班后,小学时的一些朋友逐渐疏远了,遇到了不少新同学,一时还不大熟悉。这种人际关系的重新分化与组合,必然会造成初一新生在一段时间内的拘谨、紧张或不安。为此,教师要善于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往,迅速形成健全的班集体,让学生们相互了解和亲近起来。否则,会造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紧张或产生“乱班”。
第三,要适应学习生活的变化。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课程的门类比较少。而到了初中,一下子拿到手的新书有七八种之多,因此,他们既感到新鲜,又有些紧张。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独立学习的要求提高了,学习中脑力和体力的负担也加重了,这时,有的学生会觉得手忙脚乱,有的学生又会觉得自习时无事可干,个别的弱者甚至会感到恐惧、惊慌和不安,产生对学习的不适应。因此,初一的教师要特别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要利用初一新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中小学知识的衔接,教学方法上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并逐步向抽象过渡。要具体地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并注意掌握学习的负荷量,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的新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