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闭症

如题所述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种先天脑部功能受损伤而引起的神经系疾病,通常在3岁以前起病而被发现。自闭症具有两大典型特征:

1、沟通困难与社交障碍:

自闭症患者常常存在与他人的沟通障碍和社交困难,很难良好融入社交圈。

2、狭隘兴趣与异常行为:

行为刻板,偏执于某一种做事形式,拒绝改变,且不断重复;只喜欢玩一件事情,对其他东西没兴趣。

因此,一旦发现自己孩子有自闭症倾向,父母应该尽早寻求帮助,因为2岁到7岁是对儿童自闭症训练治疗的最佳时期,一定不要错过。

但是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太多只是语言障碍(包括社交语用障碍)的孩子被贴上了自闭症的标签,这里,我要呼吁大家:

说话晚,说话少,甚至不理人,并不一定就是自闭症,不要轻易给孩子贴自闭症标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1

自闭症患者他们从小不会与人沟通,兴趣爱好关注很局限,有一些非常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他们经常会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在我们眼中他们是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从而把自己隔离在家。

第2个回答  2021-03-30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属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先天性儿童经神类疾病).常发生于婴幼儿时期。

自闭症一般在出生后36个月内起病,多数患儿早期表现在婴幼儿期,至12~30个月症状明显;少数患儿出生后的前10个月表现极轻或完全正常,12~30个月症状明显:出现语言功能退化,本来已会表达的少数语汇消失,并呈现典型自闭症表现。

第3个回答  2023-01-03

自闭症即儿童孤独症。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影响因素:

1、遗传。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

2、围生期因素。围生期各种并发症,如产伤、宫内窒息等较正常对照组多。

3、免疫系统异常。发现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等。

/iknow-pic.cdn.bcebos.com/0e2442a7d933c895ddd47d54df1373f082020072"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0e2442a7d933c895ddd47d54df1373f082020072?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e2442a7d933c895ddd47d54df1373f082020072"/>

扩展资料

外部表现:

1、语言障碍。语言与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是大多数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

2、社会交往障碍。患者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年幼时即表现出与别人无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

3、智能障碍。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参考资料来源:/www.baidu.com/link?url=UT6rhqENAbSAo-tH6mGPgUjsrvFYjie6t-8RhHZ_-rw6Tb6RWB7o3tlUandF5hDOZ9WIfllea6w7uq5uFEth6iXE24DnIEY2b0VeaoYdE4ce6Q_8nn4yDAAJa0b6dGHjqXzXFBA3f0_dtadiG0q3iSZXzd1Tjyw9gENonAGouEFcCx5mejcajRG5MgjzSR_Jq-8VpgJsEiuls0A72oQTdq&wd=&eqid=a03847ea0000e8d6000000035c83c7c5"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自闭症">百度百科——自闭症

第4个回答  2016-11-23
作者:韩景
以一下三个方面说一下吧

1. 自闭症的基本症状(DSM-V参照)。
2.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闭症]?-关于学术界的种种-
3. 对于“自闭症不是病,关爱社会多样性”热潮的起因及一点看法。

1.自闭症的基本症状(DSM-V参照):
对人相互反应与交流的明显异常(不分享情绪,兴趣;缺少非语言交流如眼神,面部表情;想象游戏(pretend
play)的缺失。
行为/兴趣的特定・反复的行为模式。对于会话,身体运动,习惯会有[反复]的明显倾向;对于[感觉刺激]过于敏感或过于迟钝。
Ps. 自闭症为谱系障碍,症状特征,症状程度等各有不同。

2.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闭症]?-关于学术界的种种-
自1943年kanner报告了第一份自闭症症例以来,学术界对于自闭症的看法一直在不断变化。Kanner认为自闭症的本质为“一,主要症状存在与[社会与情绪面]二,是由生物学器质性变化产生。”Kanner之后,[心因性与后天性]开始被视作重要的因素,比如父母的性格,不合适的养育环境,否定的(悲观的,不积极的)情绪反应等。1970年以后,以Rutter为代表,强调“一,自闭症为先天疾病;二,其本质非社会性障碍,而是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的障碍。”也就是说,Rutter认为自闭症是语言,认知能力障碍所引起的[二次障碍]“。
对于Rutter的说法,因其一,社会性障碍不一定是语言,认知障碍的派生物;二,自闭症在对待[物体]时没有认知障碍,但当对方为[人]时会出现认知障碍;三,认知,语言障碍尽管得到改善,[对人障碍]仍根深蒂固的例子不在少数
而被质疑。

——目前被广泛讨论&接受的解释:
❶[对人障碍说]。它解释自闭症的本质在于[对人领域],是一种[社会性匮乏]的症状。根据心的理论(ToM)——人们在处理人脸,人声,情绪与物体信息时,通过解构/加工的方式理解他人与外界。另一方面,我们对于肉眼看不见的[心]会采取截然不同的理解装置,强调自闭症“不理解他人在想些什么”,“不能设身处地地想问题”是因为
[对于理解人心的特别装置]出了问题。
❷[共同注意力的障碍/非语言交流的障碍]:
具体症状比如:无法理解[手指指向(pointing)]的意义,从而无法理解自我与他人的二者关系,无法理解自我与他人,与物体的三者关系。

3. 对于“自闭症不是病,请关爱社会多样性”热潮的起因及一点看法
正如第二段列举的无数解释[自闭症是什么类型的障碍]一样,对于自闭症的研究热潮大多把目光放在自闭症儿如何与[正常儿]不同,从而想办法消除自闭症的[特别症状]。很多自闭症者开始站出来讲述自己的看法,强调自闭症的特别,不需要[被消灭](详情参见TED :Rosie King: How
autism freed me to be myself & Alix Generous:
How I learned to communicate my inner life with Asperger's)。此间生出了许多世间对于“关爱社会多样性”的过度解读,即自闭症不需要干预治疗,而改变大众对于自闭症的看法才是必须等舆论。
对此,有两点需要申明强调:
❶[早期支援的重要性]:科学已经证明人脑在还未发展成熟的初期阶段,可以通过外界环境刺激产生变化。尽管自闭症先天具有[社会性障碍],但可以通过早期的外界治疗得到缓解。
❷[二次障碍/并发症]:自闭症通常与智力低下,注意力障碍,抑郁等一系列是并发症。早期的支援指导不仅可以改善[一次障碍],也可以防止或延缓[二次障碍]的产生。
→也就是说,自闭症作为一个持续存在的[连续体],极可能会在得不到治疗&支援的状态下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自闭症儿[今后在社会上的生存],并降低其[生活水平]。同时,自闭症通常连带家庭,其父母出现情绪低落(depression)等心理问题也不少见。而基于科学实证之上的早期支援,会科学・系统地帮助自闭症儿及其家庭所出现的/未出现的以上问题。

参考文献
清水 康夫・本田 秀夫(2012).「発达障害の临床的理解と支援—幼児期の理解と支援ー」金子书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