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称王的人是谁?中国古代第一个称王的是谁?

如题所述

世界上第一个称王的是于摩罕达约。

公元前3700年,印度的于摩罕达约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王国,是最早的王。
中国古代第一个称王的是夏启。

夏启是大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 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

相传禹本来要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皋陶,皋陶早亡,就决定传给皋陶子伯益。史籍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禹死后启按照尧舜禅让和舜禹禅让的惯例避位,让伯益作君主。结果却是诸侯也离开伯益的根据地到启的根据地,臣子和人民也支持启,所以启即位。武则天改国号周时,追尊启为齐圣皇帝。

扩展资料:

纪元前3700年(黄帝王朝前1000年),印度河下游摩罕达约地方,印度人建立王国,已使用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不过这些印度人早已灭绝,和现代的印度人无关)。

纪元前3600年(黄帝王朝前900年),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建立帝国,已使用文字和铜器。

纪元前3500年(黄帝王朝前800年),尼罗河三角洲埃及人建立旧王国,定都孟非斯城,已使用文字和太阳历(埃及人跟古印度人的命运一样,早已灭绝,和现代的埃及人无关)。

纪元前3400年(黄帝王朝前700年),克里特岛迈诺王国建立,筑诺萨斯城。

纪元前3100年(黄帝王朝前400年),埃及旧王国第四王朝开始,诸王纷纷建造金字塔。

纪元前2873年(黄帝王朝前100年),闪民族酋长萨尔贡入侵美索不达米亚,灭苏美尔帝国,筑阿卡德城。

纪元前2500年(玄帝姬颛顼在位),埃及内乱,旧王国亡,立国约1000年。

纪元前2500年(玄帝姬颛顼在位),欧印民族自里海北岸大草原,四散谋生。东行的一支进入波斯、印度,称雅利安人。西行的一支进入欧洲,成为希腊人、拉丁人。

纪元前2375年(帝喾在位),埃及底比斯王统一全境,建立中王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夏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14
世界上第一个称王的是于摩罕达约。
公元前3700年,印度的于摩罕达约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王国,是最早的王。
中国古代第一个称王的是夏启。
夏启是大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 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
相传禹本来要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皋陶,皋陶早亡,就决定传给皋陶子伯益。史籍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禹死后启按照尧舜禅让和舜禹禅让的惯例避位,让伯益作君主。结果却是诸侯也离开伯益的根据地到启的根据地,臣子和人民也支持启,所以启即位。武则天改国号周时,追尊启为齐圣皇帝。
第2个回答  2016-11-23
楚国从熊渠开始,一代代强大了起来。
  熊渠之后八世为熊仪,熊仪的谥号是“若敖”。这是楚国君主第一次使用上了谥号,也就标明着和中原一样,是有文化的人了。
  “若敖”这个谥号怪怪的。什么意思呢?敖,就是头儿的意思。本意有二:一指出游;二指煎熬。若敖,大意就是:看上去好像在玩,在快活,其实是在暗暗发奋。
  若敖的儿子是熊坎,谥号霄敖,大意是:天天玩通宵。
  霄敖的儿子是熊眴,谥号羒冒,大意是:高大的、出众的、带羊皮帽子的人。
  羒冒(又作蚡冒)去世后,他的儿子被他的弟弟熊通杀死了,自立为君。

  熊通是一位铁腕人物,他杀死了侄儿,自立为楚君后,与邓国(今湖北襄樊)结盟,娶了邓侯的女儿为夫人,史称“邓曼”。
  短短几年,他就平定了江汉平原的西部,灭掉了权国(今湖北当阳),改设为权县,不久,权县反叛。熊通果断平叛后,将权县迁到了那处(今湖北荆门)。
以“县”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域,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从熊通开始的,一直延续到了我们现代。权县,也就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一县。
此后,熊通每灭一国,就把该国的公族迁到楚国后方,原有的地盘,则被改组成楚国的一个县。楚国快速膨胀了起来,连远在中原的蔡国、郑国也怕了他们。

  公元前706年,熊通出兵讨伐随国(今湖北随州)。
  随国出自姬姓,是周天子的亲戚。熊通组建了一支能在随州、枣阳一带任意驰骋的车兵,但他此时还并不能一举灭掉随国,所以,就暂且先迫使随国做楚国的附庸国。
当熊通兵临随都城下时,随国君主就赔罪请和说:“我无罪。”
熊通就对随侯说:“我不灭你,你可以作为我的使者,去给周天子传个话:自从周王东迁洛阳以来,诸侯们都不听他的话了,或相侵,或相杀,奸臣当道,叛乱四起。乱臣贼子郑寤生居然射了大王一箭,大王却怕他,不敢追究。你去告诉大王,我熊通可以保护他!”
  《史记》原文:“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我有敝甲”,就是说我手里颇有些兵马战甲,有实力的。
  “观中国之政”,即介入中原政局,就是说我熊通要进中央常委。
  “请王室尊吾号”,这才是最终目的,要天子周桓王封他个公爵、侯爵什么的尊号。再也不想被称作楚子了,要成为名正言顺的“楚武公”。
   
  随侯害怕楚国的兵威,他就如实的把熊通的要求告诉了周桓王。
  周桓王得到这个消息后,十分为难。
  因为楚国对周王室并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当年,周平王为躲避犬戎骚扰,东迁洛阳的时候,郑国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秦国、晋国、卫国,或多或少都有所表示。而楚国却没一个人来。
  大王把土地封给了诸侯后,诸侯就应该对大王尽两个义务:一是提供兵役,二是提供税赋。当周王室有难的时候,楚国既没有派兵来援助,也没向王室交钱朝贡,那凭什么来封他呢?
  再者,过去周昭王南巡的时候,楚国的大罪还记在那里,还没来得及讨伐,如今不仅不讨伐,反而还升他为公侯,这还不乱套啊!
  如果楚国仗着实力,逼迫周王室册封他们为公侯,那么以后,楚国就会老是假借王命,去欺凌其他的诸侯了,反而助长了他们的气焰!这是显而易见的取乱之道。
  周王室的一班成员,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不能册封他们为公侯。反正从他们那里得不到什么好处,他想称公就称公,想称侯就称侯,听其自便。总于王室无所损益。咱们现在既然没有力量制止他了,那就让他自己冒名僭号去吧!
  只要他敢自称“楚武公”,那就是他自找麻烦,必然会成为天下诸侯们的众矢之的。所以,宁可听其自称,断断不可出自王命!
   
  公元前704年,也就是熊通伐随后的第二年,随侯来对楚国说,周天子拒绝了提高楚君的名号。
  天天幻想着可以进中央常委,可以当楚武公的熊通,闻言顿时大怒,拍着桌子,叫着周桓王的名字,破口大骂了一气,最后,熊通发出了一声怒吼:“王不加我,我自尊耳!”
  自己给自己加官进爵,当什么侯呀,当什么公呀,老子要当就当王!
  于是,熊通当即把自己册封为楚王!自称“楚武王”。武这个谥号,也是他自己在生前就定好了的。
  这一年,熊通加冕登基,僭号称王,建立了全新的大楚王朝。
然后,他在一个叫沈鹿(湖北钟祥)的地方,学着周武王的样子,胜利召开了第一届楚朝诸侯大会盟。
  楚国影响力之内的一些小国诸侯们,都纷纷赶来拜见了这位新大王。
  如巴国(重庆)、庸国(湖北竹山)、申国(河南南阳)、邓国(湖北襄阳)、郧国(湖北安陆)、罗国(湖北宜城),都来了,他们像觐见周王一样的觐见了楚王。
  这次会盟,只有黄国和随国两个国家缺席,没有参加。
  黄国因为距离太远,情有可原。而随国就在附近,却倔犟的拒绝参加这种大逆不道的会议,不承认熊通是王。于是,熊通派出兵团立即出击,随国被打的大败,只好沦为了楚国的附庸。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沈鹿会盟”。在这次会盟上,各路小诸侯们公开承认了楚王才是天下(南方长江流域)的共主。
  熊通称王,开了中国历史上诸侯僭号称王的先河。成为第一个僭越的狂人。他得意洋洋的写了一封信给周桓王说:“现在,寡人也和你一样,是天下的大王了!但我仍然还是很乐意为你效劳。”
   周桓王看了,脸上发青发白,却又无可奈何。
   
第3个回答  2016-11-19
启(?―前1963年),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大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 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姒启 中国第一个帝王 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1-3] 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 在位晚期,发生了武观之乱,以至政局动荡。 他一生骄奢淫逸,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武则天废唐建周以后,追封启为齐圣皇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11-21
启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大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 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姒启 中国第一个帝王 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1-3] 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 在位晚期,发生了武观之乱,以至政局动荡。 他一生骄奢淫逸,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