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刺激物

如题所述

动机:正象动机会影响个体对刺激物的注意一样,它也会影响对刺激物的理解。在莱维勒(Levine)等人作了一个试验中,实验者将一幅模糊的图画呈现给被试,并要求后者指出图画中画的是什么,越是饥肠漉漉者越将其想象成某种与食物相关的东西。由此说明,动机直接影响对刺激物的解释。 不仅如此,动机还影响理解过程中个体对信息加工的深度。如果刺激物被认为与达到某种目的或提供某种利益有关,它越有可能激发各种联系和想法,此时信息加工深度被提高,反之则会削弱。 知识:贮存在头脑中的知识是决定个体如何理解刺激物的一个主要因素。新手和专家在同一事物上的判断可能截然不同。同是接触一枚镀金硬币,专家型的顾客可能一看便知,而新手则很可能将其作为金币。不仅如此,知识还有助于提高信息理解能力。知识丰富的消费者更可能识别信息传播中的逻辑错误,更少对信息作出不正确的解释。此外,更富知识的消费者更可能集中思考刺激物中包含的事实,而知识欠缺的消费者则可能更多着眼于背景音乐、图片等非实质性内容。 期望: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所要看到的事物的期待。60年代,美国学者奥利森(Allison)和尤尔(Uhl)作过这样一个试验,试验中要求被试对不同品牌的啤酒进行品尝并打分:先是将啤酒标识搞除进行试验,结果各种啤酒的评价值几乎没有区别;然后贴上标识再行评价,此时对不同品牌评价的差异性就明显显现出来了。由此说明,由品牌名所产生的预期,对消费者的感知确实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期望还会影响消者对销售人员所提供的说明信息的处理。有一个试验发现,当销售人员偏离消费者心目中的“典型销售人员”形象时,消费者会更加审慎地评价他们提供的信息。
(3)影响理解的刺激物因素 刺激物的实体特征:刺激物的实体特征如大小,颜色等,对消费者如何理解刺激物有着重要影响。苹果计算机公司最初将功能更强但体积更小的计算机推向市场时,很多消费者难以相信这一事实,于是它不得不发起一场各为“它比看起来要大得多”(It’s a lot bigger than it looks)的推销活动。结果是消费者看法的改变和产品销量的上升。 刺激物的颜色在消费者的理解过程中也是重要的认识线条。在美国,橙色被认为很廉价。一家快餐连销店为突出其食物的物美价廉,在店内、店外装修中更多地加进橙色,结果销售增加了7%。家用电器制造企业发现,当使用柔和的而不是较深或较暗的色彩时,消费者会觉得产品的重量轻一些。 包装和品牌名与消费者对刺激物的理解亦有密切的联系。一家食品杂货店发现,将新鲜鱼处理后用塑料袋装起来,消费者会认为这些鱼存放太久,不新鲜,因为很多人将其解释为已经冷冻过。为此,该商店在卖袋装鱼的旁边增设了一个柜台,该柜台上出售的鱼直接放在碎冰上。结果,袋装鱼销售量基本维持不变,两者加起来的销售较原来几乎增加了一倍。品牌名对理解的影响,可从温迪(Windy)试图将其“单人”汉堡 改各为“超级经典”(The Big Classic)汉堡的决定中略见一斑。“单人”汉堡所用的肉比麦当劳的“巨无霸”要多,但它的名字没有很好地传递这一信息,致使消费者对其实际价值缺乏了解。 语言与符号:语言和符号作为刺激物的一部分对信息的最终理解亦产生重要影响。同样的语言或符号在不同情境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含义可可截然不同。对于降低销售,如果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是商品价格降到正常价位以
下销售,在很多情况下消费者可能会作出这样的理解。然而,同样的词如果用于时装的销售上,消费者可能会认为这些时装已经或即将过时。因此,区分字、词的字面含义与心理含义十分重要。前者是指一个字或一个词的一般含义,即词典所解释的含义,后者是基于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经历,词语使用时的具体情境而赋予某个词以特定含义。目前,一些学者发展起了一门叫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的学科,专门研究涉及字、词理解的心理因素。其中的一些成果对于如何增进消费者对刺激信息的理解颇有帮助。 次序:假设甲是你和你朋友均不认识的一个人,现在有人分别向你俩描述甲的个性特证,所描述的这些特证完全一样但次序相互颠倒,你猜会怎么样?这种描述次序上的不同是否会导致你和你的朋友对甲形成态度上的差异?根据阿齐(Asch)的研究,答案是肯定的。 次序对理解的影响,有两种类型。一是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二是近因效应(Primacy effect)。首因效应是指最先出现的刺激物会在理解过程中被赋予更大的权重,而近因效应是指最后出现的刺激物会更容易被消费者记住,并在解释中被赋予更大的影响权重。在刺激物呈现或信息传播过程中,到底是出现首因效应还是出现近因效应很可能因情境而异。比如,在广告中是先播品牌名效果好,还是先呈现背景和产品实物再播品牌名好,就可能取决于消费者特性和购买介入程度等多个因素。对企业来说,通过市场调查或市场测试了解是否存在次序影响恐怕是很有必要的。 (4)影响理解的情境因素 一些情境因素,如饥饿、孤独、匆忙等暂时性个人特征,以及气温、在场人数、外界干扰等外部环境特征,均会影响个体如何理解信息。可口可
乐公司和通用食品公司均不在新闻节目之后播放其食品广告,他们认为新闻中的“坏消息”可能影响受众对其广告与食品的反应。可口可乐公司负责广告的副总经理夏(Sharp)指出:“不在新闻节目中作广告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一贯政策,因为新闻中有时会有不好的消息,而可口可乐是一种助兴和娱乐饮料。”夏普所说的这段话,实际上反映了企业对“背景引发效果”的关切。背景引发效果(Contextual Priming Effects)是指与广告相伴随的物质环境对消费者理解广告内容所产生的影响。广告的前后背景通常是穿插该广告的电视节目、广播节目或广告出现于其中的杂志与报纸。虽然目前有关背景引发效果的实证资料十分有限,但初步研究表明,出现在正面性节目中的广告获得的评价也越正面和积极。 (5) 对营销信息的误解 营销者希望消费者能正确理解其传递的信息。然而,一个涉及商业广告和非商业性电视节目的研究发现:很大一部分受众对商业电台的传播内容存在误 解;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节目内容均无法避免被误解;总体信息中有30%的内容被误解;非广告节目内容较广告内容被误解程度高;某些人口统计变量与误解有一定的相关性。 产生误解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时,可能是受众注意力不集中,如在收看节目时作别的事情,或与别人聊天。误解也有可能是由于刺激物本身不明确和模糊所致。比如,广告中声称“售价最低”,对此消费者可以有多种解释:可以是指相对于竞争产品售价最低,也可以是指企业在这一年里以最低价格出售该产品。此外,消费者知识的局限,误导行信息均有可能导致对营销信息的误解。减少误解非常重要,但它又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迄今尚未发展
起十分有效的消除误解的办法。企业在与消费者和其他社会公众沟通的过程中,应预先认真测试所要传递的信息,以尽可能减少误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7-05
引起刺激的物体,比如你被打了一下,打你的人就是刺激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