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鲍的历史有无名人

如题所述

鲍 宣:渤海高城(今河北省盐山东南)人,西汉大臣。好学明经,举孝廉为郎,官至司隶。常上书谏争,其言少而文多实。曾批评西汉末年“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鲍 永:上党屯留人,汉初大臣。更始时任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封为中阳侯。汉光武时出任鲁郡太守,封关内侯。后又出任司隶校尉,东海相、兖州牧等。   鲍 昱:上党屯留人,东汉大臣。任汝南太守时,因郡多陂池,岁岁决坏,他征发民工,用石头建造水门,拦泄得法,民以殷富。迁司徒,又代牟融为太尉。   鲍 恢: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官吏。光武时,被鲍永辟为都官从事,抗直不避权贵。帝告诫贵戚,当敛手以避二鲍。   鲍 信:泰山人,东汉末官吏。任骑都尉,避董卓之乱,引兵回乡,旋为济北相,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后为黄巾军所杀。其子鲍勋刚直守正,曹丕时拜侍御史,出为右中郎将。   鲍 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怀才不遇,羁族他乡,受尽坎坷。所作乐府诗多写边塞战争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乐府对后世影响尤大。代表作为《拟行路难》,表现强烈的愤世激情。有《鲍参军集》。   鲍 靓:晋代道教徒。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上党人。汉司徒鲍宣之后。据《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洛书》。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广东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曾与许谧往还。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为许迈、葛洪之师,葛洪之岳父。享年百余岁。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鲍 姑:名潜光(约309-363),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鲍 防: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代大臣。玄宗时进士,累官至工部尚书,所至皆有政绩。工诗,喜将针砭时弊入诗。   鲍 超:字春亭,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节)人,行伍出身,清朝湘军将领。曾救曾国藩于安徽祁门脱险,旋升提督。所部号“霆军”,为湘军主力。   鲍叔牙: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敬言:晋朝思想家。他的“无君论”思想,部分内容保存于葛洪《抱朴子·诘鲍篇》中。其“无君论”思想,在当时玄学泛滥中放一异彩,闪烁着朴素唯物论的光辉。   鲍慎由: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学者。哲宗时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曾从王安石、苏轼学,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鲍象贤:明朝时歙人,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曾领兵镇守南北边陲,卒赠工部尚书,立坊旌表。   鲍承先:明末清初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初为明将,曾任参将。后降后金,曾献离间计,使崇祯误杀清之大患袁崇焕。后又建汉军八旗,他隶正红旗,官至宰相。现北京鲍家街即其府第。山西应县鲍氏即其后裔。   鲍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县人。家中藏书极富。乾隆时茧访遗书,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嘉庆十九年(1814年)逝世。终年86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08
鲍叔牙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
鲍叔牙
,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信
泰山人,东汉末官吏。任骑都尉,避董卓之乱,引兵回乡,旋为济北相,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后为黄巾
鲍君甫
广东中山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打入敌特机关的情报人员,1929-1931年间,在上海敌特机关中为我党中央特科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先后营救过我党许多重要领导人如周恩来、陈赓、任弼时等,文革期间受迫害,于1969年因病去世,终年68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了平反,给予了正确的评价。
第2个回答  2013-12-04
三国时有个叫鲍信的人 管鲍之交 鲍叔牙
第3个回答  2013-12-04
鲍照,南北朝的诗人。
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大臣,管仲的好友
第4个回答  2015-09-26
  鲍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2位。鲍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九位,人口约有八十二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6%左右。

  名人:
  鲍叔牙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以知人著称。少年时和管仲友善,后因齐乱,随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他为相,他辞谢,保举管仲。后来齐国经管改革,日渐富强,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的首霸。

  鲍敬言

  中国两晋之际思想家。 生平事迹不详, 仅在葛洪(284年~364年)所著《抱朴子·诘鲍篇》中有零星资料,推知大约生活于葛洪同时或稍前。鲍敬言“好老庄之书,治剧辩之言”,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君论。
  在门阀势力大盛,政治黑暗的两晋之际,鲍敬言对君主政治进行了批判。他指出远古之世,人们本无尊卑,“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居乐业。后来,人类有了强弱、智愚之分,出现了强智欺凌弱愚的现象,于是“君臣之道起焉”。这既非天意,亦非民愿,儒家所谓“天生民而树之君”之说是欺人之谈。
  鲍敬言指出,由于“君臣既立”,社会便产生了不平等,“有司设则百姓困,奉上厚则下民贫”,“宿卫有徒食之众,百姓养游手之人”。统治者骄奢淫逸,欲壑难填,对百姓“劳之不休,夺之无已”,使他们“食不充口,衣不周身”,以致铤而走险,“冒法犯非”。统治者之间为了一己私利,还不断挑起纷争杀伐,“推无仇之民,攻无罪之国”,使天下大乱,这些“皆有君之所致也”。
  鲍敬言还指出:“无道之君,无世不有,肆其虐乱,天下无邦。忠良见害于内,黎民暴骨于外”。这些暴君如果是普通百姓,“性虽凶奢,安得施之?”他们之所以能够“肆酷恣欲,屠割天下”,正因为他们是君主。君主是一切罪恶之源,所以“古者无君,胜于今世”。
  鲍敬言幻想一种没有君主和政府的社会,在那里人们没有徭役租赋负担,“内足衣食之用,外无势利之争”(以上引文均见《诘鲍篇》)。这种社会理想不过是一种“乌托邦”。但他的无君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独树一帜,对于后世的反君主专制主义思潮有重要影响。

  鲍宣

  渤海高城(也就是今河北省盐山东南)人,西汉大臣。好学明经,举孝廉为郎,官至司隶。常上书谏争,其言少而文多实。曾批评西汉末年“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鲍永

  上党屯留人,汉初大臣。更始时任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封为中阳侯。汉光武时出任鲁郡太守,封关内侯。后又出任司隶校尉,东海相、兖州牧等。

  鲍昱

  上党屯留人,东汉大臣。任汝南太守时,因郡多陂池,岁岁决坏,他征发民工,用石头建造水门,拦泄得法,民以殷富。迁司徒,又代牟融为太尉。

  鲍恢

  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官吏。光武时,被鲍永辟为都官从事,抗直不避权贵。帝告诫贵戚,当敛手以避二鲍。

  鲍信

  泰山人,东汉末官吏。任骑都尉,避董卓之乱,引兵回乡,旋为济北相,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后为黄巾军所杀。其子鲍勋刚直守正,曹丕时拜侍御史,出为右中郎将。

  鲍照

  鲍照(公元414-466年)字明远,南朝宋著名作家,主要成就在诗歌创作方面,尤其是乐府诗。他的作品在我国诗歌发展史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的诗人。他的骈文亦佳。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李白曾把鲍照比作“凤与麟”,杜甫形容李白的诗歌是“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长于乐府诗,最有名的有杂言乐府《拟行路难》18首,五言乐府《代出蓟北门行》、《代白头吟》等。这些诗作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自己沉沦下寮的愤懑和不平。艺术上能吸收民歌的精华,刚健清新,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与当时歌功颂德的庙堂诗以及游山玩水、谈玄理、慕神仙的时代风尚迥然不同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著有《鲍参军集》。

  鲍靓

  晋代道教徒。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上党人。汉司徒鲍宣之后。据《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洛书》。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广东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曾与许谧往还。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为许迈、葛洪之师,葛洪之岳父。享年百余岁。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鲍姑

  名潜光(约309-363),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鲍姑从小生长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响,后从夫在广东罗浮山行医炼丹。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鲍防

  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人,唐代大臣。玄宗时进士,累官至工部尚书,所至皆有政绩。工诗,喜将针砭时弊入诗。
  鲍超

  字春亭,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节)人,行伍出身,清朝湘军将领。曾救曾国藩于安徽祁门脱险,旋升提督。所部号“霆军”,为湘军主力。
  鲍慎由

  处州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学者。哲宗时进士,累官工部员外郎。曾从王安石、苏轼学,为文汪洋闳肆,诗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鲍象贤

  明朝时歙人,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为官,有“仕不择地,官不择位”的名言,曾领兵镇守南北边陲,卒赠工部尚书,立坊旌表。
  鲍承先

  明末清初应州(今山西省应县)人,初为明将,曾任参将。后降后金,曾献离间计,使崇祯误杀清之大患袁崇焕。后又建汉军八旗,他隶正红旗,官至宰相。现北京鲍家街即其府第。山西应县鲍氏即其后裔。
  鲍廷博

  字以文。清朝安徽歙县人。家中藏书极富。乾隆时茧访遗书,廷博进家藏书600余种。又校刊《知不足斋丛书》30集,每集8册,收书200余种,在清代丛书中,以精善见称。著有《花永轩泳物诗存》。嘉庆十九年(1814年)逝世。终年86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