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为什么能在城市生存下来,还能比城里人活得好?

如题所述

农村人为什么能够在城里生存下来,而且还活得比城里还好?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肯定会回答,因为他们吃得苦呀,勤奋呀。对于这种答案,我只能呵呵了。这些能在城里待下来,并且活得比城里好的人,恰恰是一些不能“吃苦,比较懒的农村人”。

这世上的苦分很多种,有的人能忍受在高温下工作的苦,却不能忍受在严寒环境下工作;有的人忍受“夜班”之苦,却不能忍受白天站八个小时的工作之苦;有的人能忍受在外奔波这种苦,却不能忍受在农村干“农活”之苦。

杨忠国就是这样一位在农村吃不了“农活”苦的农民。

杨忠国九十年代初来到城里后就在小商品批发市场一老板哪里帮忙,也就是打杂,搬货,送货,打包等。在城里人眼里这种工作根本看不上,但是在杨忠国眼里这比在农村干农活体面多了,一边干一边学做生意,所以做得特别带劲。两年后,他就自立门户开始自已做生意,他起早贪黑的做了三年后,手上有点小积蓄了,有个几万块钱了,要知道九十年代几万钱是很值钱的。

有了几万块钱,扬忠国第一件事就是在城里买套房,房子位于城郊接合部,这些地方发展到现在其实已是闹市区了。

农村人和城里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对金钱的处理方式不同,在当时,同样是几万块钱,城里人只要有房子住,那怕是小一点,旧一点,只要能住就行,都不会去买房子,而是把钱存起来,或者买金项链,或者是旅游消费。农村人不同,由于在城里没有房子,有了钱首先就买房子,这是农村人的基因决定的,农村人只要有了钱,第一件事就是盖房子。

随着国家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房价慢慢涨起来了,一个月一个价,杨忠国的房子也升值了,杨忠国经过几翻“折腾”,已经有几套房子了,并且自住房也买得更加市中心了。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那些比较早就来到城市,在城里菜场卖菜的小贩都在城里买了房。和杨忠国一样,这些小贩有了点积蓄首先买房,钱多一点的靠近市区买,钱少一点的人买的房子稍离市区远一点。有个有趣的现象,早一批进城的农村人搬家是越搬越离市中心近,城里的原住民买房离市中心越来越远,因为城市的原住民拆迁后钱只够买郊区的房子。

说杨忠国这类农村人吃不了苦,比较懒,那是和农村人比,是相对的,和城里人比较起来,在吃苦和勤奋方面绝对碾压城里人,人的起点往决定人做事的心态,早前的农村人进城什么都肯做,什么苦都能吃,就拿每天的生活来说吧,早先进城的农村人,买几把青菜就可以吃一天,他们在生活上非常的节俭。

像杨忠国这批进城的农民,他们是赶上了房地产经济的这波红利,在他们那个时代,钱值钱,几万块钱就能买到房。时代再变,人也在变,第二代的进城农民,素质普通提高了,已经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吃苦了,也有了更多的择业诉求,再加通货膨胀起来了,他们想有点原始积累是不太可能了,他们表面上活得比前辈潇洒,实际上内心压力挺大的。

朋友们,你注意到身边的进城务工人员了吗?有他们励志的故事吗?欢迎分享讨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