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亲王比贝勒高多少级?

如题所述

清朝的爵位分封是封建时代最完善的爵位分封方式。清朝的爵位是降等世袭制,满清宗室爵位分为十二档,亲王是第一档,贝勒是第三档,亲王比贝勒高两级。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都是高等爵位,皇帝的儿子最低也是贝子


亲王都是什么人

同姓王爷一般都是皇帝的兄弟和叔叔,皇帝们后宫嫔妃很多,皇帝就好比是加油站的那个加油枪,妃子们就是过来加油的汽车。皇帝这把油枪可以给很多车加油,因此大多数皇帝的孩子都比较多,儿子多了可是皇位只有一个,只能有一个孩子能被立为太子将来当皇帝,其余的儿子则是封王。

人的血缘关系是一代比一代远的,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就拉倒,第一代亲兄妹,他们的孩子就是表兄弟姐妹,再到第三代那就几乎不来往了。亲兄弟之间的关系来往要比表亲走得更远一些,因为大家是同一个姓同一个父系祖宗,这种都是出了五服才断掉来往。皇族也是如此,血缘关系是代代远的。第二代皇帝的兄弟们被上一任皇帝封王,如果每一代下去都这么封王,而老一辈王爷若是没被剥夺爵位,那么几代一过就是遍地王爷,这对皇权构成很大的威胁,这么多王爷又不可能自己下地干活,都让皇室养活会给皇室增加太多负担。所以清朝的爵位分封也有一套说法。

清朝宗室爵位是如何继承和分封

清朝宗室有两种爵位分封方式,一种是降等承袭,还有一种是原等承袭。

降等承袭:清朝吸取很多朝代的教训,不再给亲王分封土地,并且爵位是降等世袭,也就是说第一代是亲王,这位亲王只能选择一个儿子来继承自己的爵位,但并不是完全继承而是降一个等级,也就是说亲王的儿子继承爵位就变成了郡王,而郡王只有一个孩子能继承自己的爵位,继承之后也得降级,要降成贝勒。以此类推,每一代都在降级。一共是十二个档,最多到第十三代就全部是平民了,事实上很多庶出非长子的宗族子弟要不了几代就全部成平民,根本不用等到第十三代。

清朝宗室十二档爵位从高至低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亲王到贝子是高等爵位,也是皇子的封爵区间,四种国公爵位是中等爵位,而下面的四种将军爵位则是低等爵位。

原等承袭:清朝大多数宗亲是降等世袭,也有一种是原等承袭,也就是世袭罔替。所谓的世袭罔替,就是俗称的铁帽子王,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铁帽子王都是功勋卓著,皇帝为了感谢他们而给的一种最高级奖励。整个清朝一共有12个人被封铁帽子王。

清朝有哪十二个人被封“铁帽子王”

说是铁帽子王,其实这个铁也不是不可违背的铁律,一旦哪位铁帽子王犯罪了,至于是多大的罪全凭皇帝来定夺。铁帽子王一旦获罪就会被摘去他的铁帽子,但是皇帝并不会把铁帽子收回,而是让这个家族其他人来戴这顶“铁帽子”当铁帽子王继续世袭罔替下去。

清朝初期有八个人因为功勋卓著而被授予世袭罔替亲王爵位,中后期又增加了四个铁帽子亲王,一共是12个铁帽子亲王。

1.和硕礼亲王:代善

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因为战功卓著于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为和硕礼亲王。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2.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

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第六子,他是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当中唯一的非皇帝直系后人,他在顺治初期跟多尔衮一样都是摄政王。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人袭爵,5人被夺爵。

3.和硕睿亲王:多尔衮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因为战功卓著于清太宗崇德元年晋封为睿亲王。多尔衮是顺治时期的摄政王,他最大的功劳是拥立顺治继承皇位。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8人袭爵。

4.和硕豫亲王:多铎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因战功卓著于崇德元年晋封豫亲王。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人袭爵,2人被夺爵。

5.和硕肃亲王:豪格

清太宗皇太极长子,因战功卓著于崇德元年晋封肃亲王,入关后与多尔衮发生矛盾被摄政王多位滚夺了爵位,顺治八年又被恢复爵位。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人袭爵。

6.和硕庄亲王:硕塞

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入关后战功卓著,活捉南明弘光皇帝。庄亲王世爵共传8世,11人袭爵,2人被夺爵。

7.多罗克勤郡王:岳托

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因战功卓著于崇德元年晋封为成亲王,后来被降为贝子,死后被追赠克勤郡王。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人袭爵,3人被夺爵。

8.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第二子。勒克德浑于顺治五年(1648年)晋封为顺承郡王。但是并没有获得世袭罔替的资格。他在三十四岁那年英年早逝。直到康熙十年,赐谥"恭惠",子孙世袭罔替。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人袭爵,3人被夺爵。

9.和硕怡亲王:胤祥

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老十三。康熙刚去世雍正刚登基坐稳龙椅就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因为雍正觉得他能够登基,老十三起了很大的作用。乾隆年间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人袭爵。

10.和硕恭亲王:奕䜣

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即位后奉遗诏晋封为恭亲王,辛酉政变后得到慈禧重用,为议政王,享亲王双俸,世袭罔替。很多人的观点都认为恭亲王奕䜣的能力远在咸丰皇帝之上,事实上恭亲王奕䜣在宗室里面去确实属于比较开明的一个人。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人袭爵。他的宅院恭王府现在是著名的旅游景点,门票40。去北京旅游可以把恭王府和北海公园的行程安排在一块儿。

11.和硕醇亲王:奕譞

道光帝第七子,光绪帝之父。醇亲王世爵共传2世,1人袭爵。

12.和硕庆亲王:奕劻

他是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也算是血缘比较远的皇族子弟了,按说他跟亲王爵位八竿子打不着,他的父亲只是辅国公,再往下一代就是低等爵位了。可是奕劻比较走运,他被过继给他的三伯父庆郡王绵慜为嗣,他的生父因为犯罪被流放到盛京。

慈禧在咸丰年间和弟弟通信都是奕劻代笔,奕劻没有什么才学但是字写得不错,因而获得慈禧的好感。同治帝大婚时,奕劻加封郡王爵位。慈禧六十大寿,奕劻被加封为亲王爵位。戊戌变法到了关键时候,奕劻站出来帮助慈禧,于是得到了世袭罔替的资格,成为铁帽子王。

奕劻和袁世凯的关系不错,可以说他就是袁世凯的重要帮手,因此溥仪对这位铁帽子王非常有意见。奕劻虽然是铁帽子王,可是他这个铁帽子没有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清朝灭了还谈什么铁帽子王。

总结:亲王比铁帽子亲王差远了,而贝勒又比亲王差远了,贝勒也要看是什么样的贝勒,如果是皇帝的儿子年纪轻轻就成了贝勒,那还有被封亲王甚至继承大统的可能,而亲王的嫡孙也是贝勒,这种贝勒就只能是越往后越跌份。十二位铁帽子王有两个是郡王,他们虽然是郡王,但也和其他铁帽子亲王享有同等好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9
蒙古爵位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台吉、额驸。

王爷比贝勒大。王爷呢,在清朝分为亲王和郡王,只有皇帝的兄弟和皇帝的儿子才有可能册封为王爷。当然在满清入关的时候,因为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需求,也册封了像吴三桂这样的几个异姓王。

总的来说贝勒和王爷都属于是爵位,这个不存在说是父子关系。既然是爵位,就只存在等级之分,不属于递进的父子关系。

亲王和贝勒这两种称呼都是清朝的爵位,我们经常在一些关于清朝的电视剧中听到有人被称为王爷,但实际上王爷是个通俗的尊称,并不是一个爵位。王爷共分为两种,一种是亲王,一种是郡王,清朝的爵位由高到低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大将军。由此可见,亲王的地位是最高的,而贝勒则是排在第三位的,地位要低一些。

贝勒,全称“多罗贝勒”,在清朝皇室中有许多皇子会被封为贝勒,还有一种就是一些凭着自己的本事立下功勋的人也会被封为贝勒,这种方式得来的爵位,叫做功封。功封的爵位可以承袭。除此之外,这种凭着自己本事获得的爵位在战乱时期还可以加封。

秦朝以前,“王”乃是对诸侯和周天子的称呼,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转而推行商鞅变法后的“二十等爵位制”,“王”爵曾一度消失。直到西汉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国制”,于各地分封诸侯王,“王”爵这才重新出现。亲王与郡王最为直观的区别,便在于封号字数的不同,一般情况下,亲王均为“一字王”,除清朝以寓意美好的形容词为封号外,多以春秋时期的国名为封号,尤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之后则是“鲁、赵、魏、梁、燕、代、陈、韩、宋、吴、越”等,同时也有以省、州名作为封号的。

至于官职,王爷是代表身份的爵位,说大可以比皇帝大,说小可以不如一个县令。关键是看皇帝的信任、手上的权力,在汉朝,“王”其实就是一个诸侯国的皇帝,在自己的封地里面,他比皇帝大。

多罗贝勒,满语本意就是天生贵族。

努尔哈赤时期,贝勒是仅次于大汗的,比如代善等四大贝勒,阿济格等四小贝勒,都是旗主或者接近身份者。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等四大贝勒共同领导国政,等削平阿敏、莽古尔泰,代善屈服后,皇太极仿中原例称帝,建制,规定最高封爵为亲王,次者郡王,第三级为贝勒。在满清宗室及蒙古封爵体系中,贝勒依旧高居第三位。

清朝时期的“贝勒”,更多的还是继承而来的。

皇太极改元称帝后,重新建立了宗室的爵位制度,并且将爵位划分为了九个等级,分别为:一等和硕亲王;二等多罗郡王;三等多罗贝勒;四等固山贝子;五等镇国公;六等辅国公;七等镇国将军;八等辅国将军;九等奉国将军。

至于“贝勒”的爵位,也就此固定称为了“多罗贝勒”,在所有宗室爵位等级中排名第三位,也算是非常高级的爵位。

第2个回答  2020-06-17

随着各种清朝影视作品的出现,我们在剧中经常会看到各种亲王贝勒。虽然饰演这些这些角色的人都非常好看,但是我们也不由得思考亲王跟贝勒谁的等级更高一点?根据大清会典中关于爵位的分类,可以看出亲王排在第一位,贝勒排在第五位。所以一等封爵就是亲王,五等封爵是贝勒。自然而然亲王的等级要比贝勒高差不多四级,所以亲王也比贝勒更加尊贵一点。

一、清朝的爵位制度

清朝的爵位制度一共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宗亲爵位,而宗亲爵位又分为12个级别,是用来赏赐给爱新觉罗的子孙后代的,所以亲王跟贝勒都是爱新觉罗的后代,但是亲王的爵位要比贝勒高,亲王跟贝勒中间相差一个郡王,所以从宗亲爵位来看亲王和贝类的等级差不太多。除此之外还有异姓爵位制,分为九个级别。是专门用来赏赐对朝廷有突出贡献的功臣。最后一个是蒙古爵位,是清王朝用来赏赐蒙古地区的王公贵族。

二、世袭降爵制度

清王朝世袭实行降爵的制度,主要世袭对象是正室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而由妾室所生的其他儿子都不能世袭爵位。而且爵位每传一代都要被降一级,例如一个亲王死后,他的嫡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但不是亲王而是郡王。如果郡王死后,他的嫡长子又被降一级成为贝勒。而其他由妾室所生的儿子,则被称为闲散宗族。这个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避免了皇室宗亲绝味泛,造成朝廷额外的开支,也减少了因为贵族增多而欺压群众的现象。

三、清朝封爵的历史意义

清朝封爵中的降爵制度促进了清王朝的社会发展,很多王公贵族没有什么真学实才,但是因为祖上积德,所以可以坐享荣华富贵。如果这些人充斥在官场,对于朝廷来说并不是一件幸事。所以降爵制度其实是对王公贵族的约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稳定。

第3个回答  2020-09-22
清朝的亲王比贝勒高多少级

从清朝入关,入主中原开始,共经十位皇帝,公元1912年2月清朝灭亡,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特别是清代后期的腐朽,为近代祖国的新生埋下了严重的隐患,整个中华民族在近代为了生存牺牲了无数人,才换来了如今的和平与发展,虽然,我们不应回望历史,但是,历史不可忘,每一个国人都不应该忘记,这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我们也不会在表面上去痛恨列强,而是应该自强,从近代,到现在,到未来,只有我们自己强大,才能正视血液中那份炎黄子孙的自豪,大家都知道,封建王朝必然有着严苛的等级制度,平民,贵族,而宗室爵位共分14等,其中亲王为尊,而贝勒则为第五等。

皇太极在入主中原后坐稳帝王位子,就需要考虑到官职的难题,因此 ,皇太极一上台,就追认四人为帝,分别是自个的生父和祖上,而且,令清显祖直系子孙后代做为宗室,别的旁支伯叔后人则为觉罗,与此同时,皇太极为了更好地夯实增强满洲的实力,把满清八旗主要的开国功臣也列入宗室。

“钦定大清会典”是清代朝中典章制度的汇编,在这当中,明文规定了皇家官爵分十四等,分别为,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进8分镇国公,不进8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大将军,奉国大将军,奉恩大将军,官爵级别先后顺序简单明了,亲王最尊,奉恩大将军最尾,大伙儿很了解的贝勒位居第五等,这在这当中,小伙伴们对世子,长子相对比较生疏,世子是亲王的嫡长子,也就是大老婆生的孩子,长子是郡王的嫡长子,这些人基本都是亲王或郡王爵号的第一继承人。

王公的侧室,妾媵所养的孩子,也是有相对应的官爵,比如说,亲王侧福晋所生男孩封二等镇国将军,妾媵所生男孩封三等辅国大将军,当然了,“钦定大清会典”的典章是一种理想化情况,帝王在实际的官爵晋封中经常出现变通,此种降袭的机制,与历代王朝有所不同,它拥有一个最明显的益处,便是避免出现宗室爵号泛滥成灾,并不会发生王爷,贝勒满地走的状况,既可缓解经济负担,也省得皇家滥权出现欺压百姓的情况。

顺治6年明文规定,亲王一儿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儿封郡王,余子封贝勒,如此,到最终,其他的孩子大部分都是闲杂人等一个,历经时间的变化,到最终,不努力,坐吃山空的子女,和一般的普通百姓也没什么差别了,而此种推进下降,更加有利于清代执政者控制在相应的范围之内。

第4个回答  2020-06-17
清朝的亲王比贝勒高三个等级,亲王是最顶级的爵位。
相似回答